“接受”《边城》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lqy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读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沈从文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家中排名是前几位的,近年来,名次还在上升,说明中国的读者是接受他的作品的,《边城》作为他的代表作经得起时间的淘汰。
  从期待视阈的角度看,无论是文学期待视阈,还是生活期待视阈,《边城》都在中国人的“视野”之内。
  中困人特别是读书人的思想是内道外儒。鲁迅说中国人精神气质的底色是道家思想,所以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道家的隐逸气息。“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它实际上很符合道家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稍有点年纪的人都会记得,母亲村头长一声短一声的呼唤,黄昏大树下人们的闲聊,这牧歌般的生活所传达出的人与人之间质朴淳厚的情感,让现代都市人艳羡不已。但是这种恬静的生活不是自然而然的,它要人的努力和营造,这就需要儒家精神了。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古往今来多少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载道”,从《诗经》中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先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再到现代的鲁迅先生,无一不向人昭示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儒家学说的最终指归是“治国”、“平天下”,是淑世的,是行动的。现实生活中处处是积极入世的人,人们尊重事业有成的人,否则我们的社会不会进步,人类不会发展。我们看到,《边城》中的某些思想,正好契合了中国人的这种既出世又人世的阅读期待。
  沈先生受道家思想的浸润很深,《边城》所描绘的湘西几乎是桃花源的翻版。人情之美,风俗之美,景色之美,几近天籁。天保、傩送对翠翠质朴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祖孙之间相依相怜,爷爷对路人热忱真挚,船总顺顺的豪侠仗义,处处闪现着人性之美,甚至那对想争夺傩送爱情的地主母女都没给人留下坏的印象。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真诚相待,重义轻利,这是中国传统美德、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善的天性的自然流露。沈先生用一支灵动的笔向我们描绘了湘西特有的风俗民情,天保和傩送用湘西独特的求爱方式——走马路,向翠翠表达爱情。可以想像,星光下,溪流旁,青山上,两个少年用他们或高亢嘹亮、或低沉深情的歌声向对岸的翠翠表达他们深挚质朴的感情,那是何等美妙的画面,这和在一些“民族风情园”听到的不为爱情歌唱的情歌又怎一个“天壤之别”了得。端午节赛龙舟后捉鸭子的风俗习惯也是独有的、那天,远近乡里的人聚在一起,大家兴高采烈地观看“勇士”们捉鸭子,观看这力量张扬、激情宣泄,心灵解放的场面,这是未经污染的生命原始形态美的展现。这一切汇成了一幅具有浓浓乡情的风俗画。中国人最能得自然之精神,道家说大美在“道”,而“道法自然”,因此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自然景色占的比重很大,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也是“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自然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是须臾不可离的。古代豪门的私家花园的布置讲究自然,寻常人家种几盆花、栽几棵树是亲近自然,人们的养生之道是返归自然。所以当人们看到《边城》中描写的优美自然风光,有故地重游的亲切感。“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簧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咯、咯、咯、咯、嘘’,转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似乎又好像明白了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的眼儿睡了。”这段景物描写不但很好地烘托出人物内心,而且描绘了一幅夜晚静谧充满诗情的画面。作者所偏爱的溪流、翠竹、青山更是给作品平添了恬静悠远的神韵。
  但是沈先生描绘桃源景物人事并非其创作的最初始动机,他说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凡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起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如果说鲁迅先生是“破”的话,沈先生就是“立”。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正直朴素的人情美”,正是他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在目睹现代文明冲击传统美德时,他呼吁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挽救逝去的人性之美。这是《边城》所载的“道”。
  黄苗子说:“他(沈从文)的文章风格很像庄子,也像佛经,思想的哀艳处像屈原。”这个评论很中肯,前两者是出世,最后者是入世。
  侠义精神自古为中国人称道,重义轻利,重然诺,舍己利人是侠的精神。《边城》中天保将心爱的人让给弟弟,傩送因为哥哥的死而舍弃爱情远走他乡,爷爷对渡人慷慨热情,船总顺顺即便对使他失去两个儿子的翠翠也宽厚仁慈,个个人物都让人叫好。在这些普通人物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侠义的影子,这也是作品吸引读者的原因之一。
  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理想。中国艺术讲神韵,具有诗的、艺术的精神,讲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庸之美,这些在《边城》中部很好地继承下来了,凌宇说过:“由于对中国绘画传统的熟悉,沈从文对‘神韵’、‘气韵’说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具体表现早已默会于心,并成为他小说创作一直追寻的艺术原则。”我们看《边城》决不会在心中出现孤立的几处景或几个人,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所表达的至诚至真的人情世态、山光风物之美,就是小说的神韵。小说从头至尾充满诗情画意,沈先生自己说:“特意加上一点牧歌的谐趣”,使得《边城》带有浓浓的抒情意味,散发出唯美气息。这也许是他受废名的“用抒情的笔调写作创作”的影响有关。对小说中人物最终悲凉的命运,沈先生是有深深伤痛的,但他没有让这种感情汩汩滔滔地奔涌而出,而是用缓缓的笔调,慢慢地将悲伤释放出来,这“幽泉微断续”的淡淡哀愁,却让人挥之不去,回味无穷,这是《诗经》“温柔敦厚”美的延续。
  有一位英国老太太在看到金字塔时说:“从没见过比这更丑的东西。”那是因为金字塔的美超过了她的“期待视阈”。《边城》之所以受中国人的喜爱,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是因为沈先生自己是中国人,他知道中国人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他和读者的心是相通的。
  (作者通联:华东师大中文系04级教育硕士生)
其他文献
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及市场调查,从近年来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宏观经济状况,分析我国竞赛表演业的宏观环境.研究表明,我国竞赛表演业正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同时,由于经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毕业实习过于分散,难以进行质量监控的问题,构建了一个实习微博平台并使用这个平台来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实践证明经过改革,学生的实习态度、实习内容专业对口性、教师的评价准确性、学生的实习能力、就业信心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微博;实习;质量监控;评价;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2-0096-03  Abstr
摘要:基于光标阅读机评卷系统,定制实现了一种课程教学满意度测评系统。介绍了测评系统组成,给出了信息卡打印、数据汇总分析处理两个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和源代码,为快速准确采集处理来源分散、数量巨大的测评信息提供了一种简单易用的辅助工具。  关键词:测评卡设计;课程编码;汇总统计;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21-03  光学标记阅读
摘要:传统的BIOS启动由于MBR的限制,默认是无法引导超过2.1TB以上的硬盘的。随着硬盘价格的不断走低,2.1TB以上的硬盘会逐渐普及,因此UEFI启动也是今后主流的启动方式,UEFI启动需要一个独立的分区,它将系统启动文件和操作系统本身隔离,可以更好地保护系统的启动。即使系统启动出错需要重新配置,我们只要简单对启动分区重新进行配置即可,UEFI启动和GRUB启动类似,在启动的时候可以调用EF
分析网络传播的受众特点、传播方式和多媒体技术,说明网络传播是奥运新闻传播的最佳模式。认为:网络传播将改变传统奥运新闻传播方式和奥运新闻传播对电视媒体的依附。提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