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用有哪些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i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鲁迅;主人公;叙述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22-0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共收录了其创作的25篇小说,其中,涉及到写作人称“我”的有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出异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学生认真解读这些“我”,对其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的意蕴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是小说的主人公。这类作品以《社戏》《一件小事》《伤逝》等为代表。首先,作者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作,这对传统小说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鲁迅以前,旧小说主要是说书人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客观地讲述故事,即使是四大名著,也没有逃脱此模式。这种模式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千篇一律却不免让人感到乏味。而“我”的出现自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次,这类“我”,他们的身份大多是知识分子,带有鲁迅的影子。如《社戏》中的“我”——迅哥,不但名字让人产生联想,而且经历和生活环境与鲁迅都有诸多相似之处。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和生活状态的密切关注,只有用第一人称“我”,才能将其担忧、迷惘深刻地层现出来。最后,采用第一人称,有利于作者使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件小事》只有短短的几百字,但议论性的文字却比比皆是,如“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寥寥几句话。点出这件事让我永难忘怀;“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这句极力渲染了车夫的人格;“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这句突出了车夫对“我”的影响和作用。《伤逝》更是在娓娓的叙述中不断地插入抒情性的文字,让人一面读故事,一面思索文字所蕴含的意义。如“唉唉,那是怎样的宁静而幸福的夜呵!”,“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那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等等。这些文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希望和失望、追求和彷徨等。
  
  二、“我”是小说的叙述者。当“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时,这里的“我”不完全是作者本人,可以理解为“我”给听众讲了一个关于别人的故事,这类作品以《故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孔乙己》等为代表。除《孔乙己》外,其他几篇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我”在讲述他人故事(如闰土、吕纬甫、祥林嫂的故事等)的同时,也在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而“我的故事”又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故乡》)说起的,从而形成了一种“归乡”模式。在这里,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它又留给读者什么样的思考,要回答这些问题,关键要看作者在故乡见到了什么,对“我”有什么意义,“我”看到的是闰土的麻木,吕纬甫、魏连殳的沉沦,祥林嫂的死亡,这些对于试图从故乡寻找安慰的“我”来说无疑是彻底的一击。“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怎样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的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在酒楼上》)这种深沉的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和无可附着的漂泊感,是那个时代“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 自序》)所共有的。背后回荡着的是久久不息的发自灵魂深处的追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它表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现代纠结中找不到自己位置,那种“上天无门,人地无路”的无家可归的绝望的苍凉,深深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而《孔乙己》则通过“我”由以前“看”孔乙己到后来和大家一起“笑”的变化表现了“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的扩大,让人触目惊心。
  另外,在《头发的故事》《兔和猫》等作品中,鲁迅以调侃的语气拉开了叙述者(即“我”)与人物的距离,同时也拉开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使读者保持着与叙述者同样的超然态度。“小说由于设置了一个反讽的叙述者,造成了阅读心理的前后反差,开始距离大而结尾则趋于同一,据说是一种现代小说最理想的距离控制模式”(《鲁迅研究月刊·鲁迅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1989年第1期),读者的心理经过种种变化,最后趋向认同于隐性作者以及人物的价值规范,甚至超越叙述者,这正达到了鲁迅小说促人思考的目的。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孔乙己》;文本;创作意图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24—01    鲁迅的作品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其作品不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制度,还探寻了国民的劣根性,把解剖的“手术刀”指向了国民的灵魂。这种深刻的见解也贯穿了《孔乙己》这篇文章。    一、 从作品文本来看,造成孔乙
期刊
〔关键词〕 甲烷;乙烯;酸性KMnO4;溴水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35—01    KMnO4和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都是有机化学中常用的试剂,均可用来检验不饱和物质的存在。如检验烷烃中混有的烯烃或炔烃时两者都可以使用。但是如果用其来除去烷烃中混有的不饱和烃效果就不同了。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册》(北京师范
期刊
〔关键词〕 识字;阅读;交际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3(A)—0054—01    识字教学    〔案例〕魏老师执教的识字课《自选商场》,新课一开始,先让学生观察一下课前准备的商品包装上的汉字,再向大家介绍识字方法。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王老师执教的识字课《在家里
期刊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集团化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08—02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程度高,特别是培养人才数量较大的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更能使中等职业教
期刊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法;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2.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12—01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教师的素养,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教师要自觉更新观念,转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明确一堂课内应讲什么,不讲什么,如何
期刊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现;魅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39—01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学科。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浓郁的“味”。那么,教师应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山水画;美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57—01    在中学美术教材传统山水画部分,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很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了宋元时的辉煌,到明清时期笔墨的程式化、规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清代的“四王”,他们以临古、仿古为能事,将古人的笔墨程式模仿到了极致。但正
期刊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07-01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正在向创新性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必须转变思想,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教
期刊
[关键词]素质教育;管理;评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2-01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确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依然唱着素质教育的高调,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要把素质教育尽快贯彻落实到
期刊
〔关键词〕 古诗;月亮;意象;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48—01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意象之一,与之相关的名篇佳作举不胜举。笔者就对高中古诗文中月亮这种意象的内涵作以简单的解读。    一、烘托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悠闲的情怀    月亮不像阳光那样炽热,而给人以舒爽、雅致之感。明月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