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07年第14届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中,我们一共送交了5部作品。其中有两部参加了“反盗版”公益广告单元,另外3部参加剧情短片单元。我个人认为,《男人猫和女人》是目前为止我所有作品中最成功、最成熟的一部,片长16分钟,描写一对大学生情侣的爱情悲剧,中间插叙了一段对流浪猫的描写,讽刺了部分大学生对爱情的盲目崇拜和责任感的缺失。这部短片使用部分生活抓拍、部分设计的拍摄方式,曾获得过首届大学生短片节的“优秀展映短片”奖。然而在本届大学生电影节上却没能从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杀出来,虽然我有些失望,但更习惯于欣然地接受,因为得奖不是我的最终目的。
公益广告《反盗版行动——我所作》(以下简称为《我所作》从创意、搜集素材、拍摄、撰写文案到后期剪辑完成,一共花了不到5天的时间。创意用了3天,搜集以前的视频素材加上拍摄用了1天,文案和剪辑用了1天。《我所作》既可以说是我们长期拍摄DV沉淀的精华,也是团队分工合作、高效率工作的结果。《我所作》中大部分视频素材是从两年来我用DV拍摄的众多素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为了符合大赛的要求,我们从20盘带子搜集出的视频片断中一剪再剪,直到最后所有的镜头都是最合适,因而是所有视频素材中的精华,也是最完美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这部广告的创意。起初,我按照通常使用的创意方法构思出几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要么内容过于俗套,要么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经意间一个想法跳进我的脑中:为什么不能从自身的角度表现对正版的尊重呢?我立即与我的伙伴讨论,决定从现实生活出发,用DV讲述我们自己与盗版的“不可不说的故事”,记录享受盗版的“惬意”和正版开发、制作过程的艰辛,通过这种对比来反衬正版制作的不易和正版所代表的价值,以此来彰显“打击盗版、尊重原创”这样一个主题。
我的影像制作经历其实与无数的DV爱好者一样,先是爱上看电影,后来看得多了,并且掌握了些常用的电影表现技巧和手法,再加上数码摄像机和家用电脑越来越完美地兼容和整合,终于按捺不住颗蠢蠢欲动的心,拿起DV,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业余影视制作的大军。
我最初的创作应该开始于2002年,那时我在英国伦敦学习,在买下第一台DV之后就准备拍摄一部讲述留学生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如果说英国是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国家,那么伦敦真不愧为它的首都:旅游观光还可以,但如果生活在那里,便只剩下拥挤和陈旧,再加上不断增长的物价和汇率,皮笑肉不笑的英国人,满屋的蟑螂和臭虫……这一切成了我最初的创作动因。虽然最初的纪录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但我却因此积累了一些国外的生活素材,利用那些素材我后来制作了几部MV。此后三年,拍摄制作一部又部的MV成了我生活的部分,并且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拍摄和制作经验,为后来拍摄剧情长片打下了技术基础。
2005年9月,我回到祖国,并进入中央财经大学学习文化产业。在学习“影视艺术导论”时,我开始带领全班同学拍摄剧情长片《TING》,并被推荐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参加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
《TING》的故事改编自我的亲身经历,从有想法到最终制作完成历时4个月,前两个月准备剧本,找演员,寒假回来后立即开拍。刚开始拍摄时,全剧组22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兴趣也很浓厚。根据分工合作的原理,我机械地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职务,有剧务,有场记,有录音,每次拍戏二十几个人齐出动,在校园里的轰动可想而知。然而,当初看似严谨有序、井井有条的规划,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一场戏本可以一个小时拍完,结果拖拖拉拉地拍了两三个小时,而且除了演员和摄像在做事外,其他人都没什么事可做,久而久之,大家的热情也淡了许多。当时细想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分工大而全,理论上说个剧组的剧务、录音等等一个都不可缺少,但实际操作中有些职能是不需要细分的,一个人完全可以干好几个人的事,尤其像我们这样的“草台班子”更是如此;二是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清楚,该干的没干,不该干的凑热闹。比如剧务,印象中是打杂的,但打什么杂呢?却没人清楚。
就这样随着学业的加重和兴趣的减淡,随着参加拍摄的人逐渐减少,剧组才从初期的混乱状态中解脱出来,能够坚持留下的队员才是团队的“铁杆”,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拍摄团队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接下来凸显出来的问题却更让人头疼:在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会对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具体来说,身为团队领导人的我对团队的目标和理念是了如指掌的,但当我在向其他成员阐释时,由于思维习惯、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达给其他人时这种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与技巧总是会发生偏差。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有一天一位主演突然提出自己不想演了,他明确地表示自己无法进八状态。这对我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拍摄进行了一半多,主演不演了计划不就泡汤了?我立即与他进行了沟通,这才发现他的理解与我竟有那么多不同之处我认为需要夸张些的动作,他却认为不需要;我认为重要的台词,他却认为不重要。而我在对角色的阐释时却没有考虑到他的理解。“罢演”风波虽然被我平息,却给我提了个醒,那就是拍摄之初必须注重与各个演员的沟通,要了解队员的想法,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表述风格,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得到别人更大程度的认同。
就这样,团队的磨合浪费了两周,剩下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完成两小时的长片。大家开始怀疑是否能赶上参赛的截止日期,还有人认为已经不可能完成了,有些灰心。当时我的心里也很乱:方面外界都在拭目以待,如果赶不上参赛便和失败无异;另一方面,也害怕时间太紧影响质量,这是我的DV电影处女作,我当然希望能把它做得更完美一些。在这种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我没有屈服,咬着牙坚持拍完了《TING》这部长片。
创作过程中的艰辛相信所有DV爱好者都深有体会的,在《我所作》中,有几个我赤裸上身在夜里狂奔的镜头,那便是取自《TING》的最后一场戏。为了拍摄这场戏,我们在冬末春初的夜里战斗了两个上。第一天刮沙尘,而且负责高速跟拍的摩托车又意外地坏了,只能拍一些简单的镜头;第二天天公作美,风小了,摩托也已经修好,我们又找来一辆汽车,用前大灯为镜头补光;虽然之后拍摄进行得很顺利,可结束的时候也已经是凌晨3点了,宿舍早已锁门,我们只好到校外找一家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吃些东西,然后爬在桌子上就睡着了。
在后期制作时,学院的老师帮我找了一间会议室,那时距离最后的交稿只有个星期了。那几天我除了上厕所时从屋里出来,其余时间几乎都在“闭关”。我甚至把被褥都搬到工作室,晚上困得不行就睡在里面 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白天,有许多同学都来探望我;女朋友也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照顾我;摄像王淼龙那时虽然不会剪辑,但也努力帮我忙前忙后,争取时间。
《TING》本身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它幕后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4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TING》入围了长片组决赛,虽然最后没有得奖,但在这个专业与业余混合的组里,能挺进决赛,我已经非常满足了。2006年4月19号,我们在校园里公映了这部影片,前来观看的同学并没有因为片子的粗糙和幼稚而不悦,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是对我们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
现在团队的核心成员虽然只有5个人,但大家彼此了解,配合默契,很多事情几乎是一拍即合,我们还成立了工作室,起名仍延续我在英国做MV时所使用的Spirit Bros.Studio,中文译为“精神兄弟工作室”。
回想起来,DV进入我的生活快5年了,它从原来只是我排解烦闷的工具,到回国以后成为我接近影像生活的桥梁,是DV丰富了我的人生,也是DV这个客观而真实的伙伴,详细地记录下我人生的每一个成长的足迹,让我时时警醒,让我温故而知新!是DV,为我找到了我的爱;是DV,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DV,帮我确定了人生的目标!
DV,我的伙伴,我的战友,虽然经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我依然乐在其中,并继续用DV书写着我的人生笔记。
公益广告《反盗版行动——我所作》(以下简称为《我所作》从创意、搜集素材、拍摄、撰写文案到后期剪辑完成,一共花了不到5天的时间。创意用了3天,搜集以前的视频素材加上拍摄用了1天,文案和剪辑用了1天。《我所作》既可以说是我们长期拍摄DV沉淀的精华,也是团队分工合作、高效率工作的结果。《我所作》中大部分视频素材是从两年来我用DV拍摄的众多素材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为了符合大赛的要求,我们从20盘带子搜集出的视频片断中一剪再剪,直到最后所有的镜头都是最合适,因而是所有视频素材中的精华,也是最完美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提这部广告的创意。起初,我按照通常使用的创意方法构思出几个方案,很快就被否决了:要么内容过于俗套,要么现有技术手段无法实现。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不经意间一个想法跳进我的脑中:为什么不能从自身的角度表现对正版的尊重呢?我立即与我的伙伴讨论,决定从现实生活出发,用DV讲述我们自己与盗版的“不可不说的故事”,记录享受盗版的“惬意”和正版开发、制作过程的艰辛,通过这种对比来反衬正版制作的不易和正版所代表的价值,以此来彰显“打击盗版、尊重原创”这样一个主题。
我的影像制作经历其实与无数的DV爱好者一样,先是爱上看电影,后来看得多了,并且掌握了些常用的电影表现技巧和手法,再加上数码摄像机和家用电脑越来越完美地兼容和整合,终于按捺不住颗蠢蠢欲动的心,拿起DV,义无反顾地加入了业余影视制作的大军。
我最初的创作应该开始于2002年,那时我在英国伦敦学习,在买下第一台DV之后就准备拍摄一部讲述留学生真实生活的纪录片。如果说英国是一个让人感到压抑的国家,那么伦敦真不愧为它的首都:旅游观光还可以,但如果生活在那里,便只剩下拥挤和陈旧,再加上不断增长的物价和汇率,皮笑肉不笑的英国人,满屋的蟑螂和臭虫……这一切成了我最初的创作动因。虽然最初的纪录片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完成,但我却因此积累了一些国外的生活素材,利用那些素材我后来制作了几部MV。此后三年,拍摄制作一部又部的MV成了我生活的部分,并且让我积累了丰富的拍摄和制作经验,为后来拍摄剧情长片打下了技术基础。
2005年9月,我回到祖国,并进入中央财经大学学习文化产业。在学习“影视艺术导论”时,我开始带领全班同学拍摄剧情长片《TING》,并被推荐代表中央财经大学参加第13届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
《TING》的故事改编自我的亲身经历,从有想法到最终制作完成历时4个月,前两个月准备剧本,找演员,寒假回来后立即开拍。刚开始拍摄时,全剧组22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兴趣也很浓厚。根据分工合作的原理,我机械地给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职务,有剧务,有场记,有录音,每次拍戏二十几个人齐出动,在校园里的轰动可想而知。然而,当初看似严谨有序、井井有条的规划,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一场戏本可以一个小时拍完,结果拖拖拉拉地拍了两三个小时,而且除了演员和摄像在做事外,其他人都没什么事可做,久而久之,大家的热情也淡了许多。当时细想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分工大而全,理论上说个剧组的剧务、录音等等一个都不可缺少,但实际操作中有些职能是不需要细分的,一个人完全可以干好几个人的事,尤其像我们这样的“草台班子”更是如此;二是每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清楚,该干的没干,不该干的凑热闹。比如剧务,印象中是打杂的,但打什么杂呢?却没人清楚。
就这样随着学业的加重和兴趣的减淡,随着参加拍摄的人逐渐减少,剧组才从初期的混乱状态中解脱出来,能够坚持留下的队员才是团队的“铁杆”,经历漫长的磨合过程,拍摄团队总算稳定了下来。但接下来凸显出来的问题却更让人头疼:在为一个共同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目标的理解不同,所以会对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产生不同的甚至完全对立的看法。具体来说,身为团队领导人的我对团队的目标和理念是了如指掌的,但当我在向其他成员阐释时,由于思维习惯、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达给其他人时这种创作理念、创作方法与技巧总是会发生偏差。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直到有一天一位主演突然提出自己不想演了,他明确地表示自己无法进八状态。这对我来说无疑于晴天霹雳——拍摄进行了一半多,主演不演了计划不就泡汤了?我立即与他进行了沟通,这才发现他的理解与我竟有那么多不同之处我认为需要夸张些的动作,他却认为不需要;我认为重要的台词,他却认为不重要。而我在对角色的阐释时却没有考虑到他的理解。“罢演”风波虽然被我平息,却给我提了个醒,那就是拍摄之初必须注重与各个演员的沟通,要了解队员的想法,并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与表述风格,努力使自己的观念得到别人更大程度的认同。
就这样,团队的磨合浪费了两周,剩下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完成两小时的长片。大家开始怀疑是否能赶上参赛的截止日期,还有人认为已经不可能完成了,有些灰心。当时我的心里也很乱:方面外界都在拭目以待,如果赶不上参赛便和失败无异;另一方面,也害怕时间太紧影响质量,这是我的DV电影处女作,我当然希望能把它做得更完美一些。在这种前有悬崖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我没有屈服,咬着牙坚持拍完了《TING》这部长片。
创作过程中的艰辛相信所有DV爱好者都深有体会的,在《我所作》中,有几个我赤裸上身在夜里狂奔的镜头,那便是取自《TING》的最后一场戏。为了拍摄这场戏,我们在冬末春初的夜里战斗了两个上。第一天刮沙尘,而且负责高速跟拍的摩托车又意外地坏了,只能拍一些简单的镜头;第二天天公作美,风小了,摩托也已经修好,我们又找来一辆汽车,用前大灯为镜头补光;虽然之后拍摄进行得很顺利,可结束的时候也已经是凌晨3点了,宿舍早已锁门,我们只好到校外找一家24小时营业的小饭馆吃些东西,然后爬在桌子上就睡着了。
在后期制作时,学院的老师帮我找了一间会议室,那时距离最后的交稿只有个星期了。那几天我除了上厕所时从屋里出来,其余时间几乎都在“闭关”。我甚至把被褥都搬到工作室,晚上困得不行就睡在里面 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也感动了很多人:白天,有许多同学都来探望我;女朋友也从很远的地方跑来照顾我;摄像王淼龙那时虽然不会剪辑,但也努力帮我忙前忙后,争取时间。
《TING》本身的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它幕后的故事却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4个月的努力没有白费,《TING》入围了长片组决赛,虽然最后没有得奖,但在这个专业与业余混合的组里,能挺进决赛,我已经非常满足了。2006年4月19号,我们在校园里公映了这部影片,前来观看的同学并没有因为片子的粗糙和幼稚而不悦,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是对我们所有努力最好的回报。
现在团队的核心成员虽然只有5个人,但大家彼此了解,配合默契,很多事情几乎是一拍即合,我们还成立了工作室,起名仍延续我在英国做MV时所使用的Spirit Bros.Studio,中文译为“精神兄弟工作室”。
回想起来,DV进入我的生活快5年了,它从原来只是我排解烦闷的工具,到回国以后成为我接近影像生活的桥梁,是DV丰富了我的人生,也是DV这个客观而真实的伙伴,详细地记录下我人生的每一个成长的足迹,让我时时警醒,让我温故而知新!是DV,为我找到了我的爱;是DV,让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是DV,帮我确定了人生的目标!
DV,我的伙伴,我的战友,虽然经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我依然乐在其中,并继续用DV书写着我的人生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