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发展智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基础,而幼儿时期则是培养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达到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 语言 创新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总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黄金时期。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做好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引路人,在语言活动中使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尝试了各种策略,认识、尊重和推动了孩子们在语言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能让他们积极思考,也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环境渗透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言活动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舒适而宽松,并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 如在纸偶活动《家里高兴的事》中利用区域为幼儿创设几个温馨的小家,幼儿戴上纸偶后在“家”中表演,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家中的许多布置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一些美好的回忆就涌现了幼儿的脑海,孩子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说,这样也让“家”的环境成了指导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我们还创设和追随流动的环境,支持孩子的表达表现。对于每个语言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利用环境的功能,把环境不仅局限于语言活动中的教室内,还在走廊、楼梯、角落等多处挂有抽象画、故事连环画和幼儿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议议、想想,并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渗透于美术活动中,将语言与美术表现相结合,形成一个环境是一道场景,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画面,以此激发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孩子们通过自主参与环境,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提问引导策略,为幼儿拓展创新的思维。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首先把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注意向他们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发展孩子的创新性思维。
1、 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搜寻以往经验,激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在活动中,当孩子们的兴趣被诱发出来后,我们不失时机的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如开展“让爱驻我家”的主题时,我们在语言区中,创设一些幼儿制作的全家福的照片图书,引导幼儿表达。刚开始孩子只会说“这是我的爸爸和妈妈”等一些短句,而且人云亦云,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启发他们说:“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你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做了些什么事情?”“你在公园里看到了些什么东西?”鼓励幼儿回忆,把做的事能用一小段话完整地说出来。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有许多孩子能用两、三句话把自己做的事情完整地说出来。通过语言孩子们把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梳理,为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进行铺垫。
2、开放式的提问,促使幼儿活跃思维,提高幼儿思维发展水平。 中班的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予以表达与表现。而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可重复性。以语言和多媒体相结合,孩子们会看到具体的事物,甚至自己的所想马上会变成现实,并不断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当他们被某一现象吸引而兴奋时,思维便异常活跃,探索欲望也特别强烈。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提出具体的,封闭的问题,还是会束缚幼儿表达表现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开放”,多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三)激励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基础。
“激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并不时地鼓励、表扬幼儿新的想法,能极大地增进师幼间的感情,帮助幼儿获得创新的成功感。
(1)情景激励:即通过教师创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在学习诗歌《家》时,我们从游戏方面挖掘语言的价值,创设情景来激励幼儿,给予充分的创新表达的机会。孩子们坐成马蹄形的位置后,我们用泡沫小垫子做成的筛子往地上一扔,出现了海洋的图片,孩子们就会觉得既兴奋又好奇,在游戏中孩子的思维最敏捷,提出的问题也最多。教师敏感地抓住时机,让幼儿边玩边学,同时也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竞争激励:即运用竞争心理进行竞争激励,使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在欲罢不能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产生最佳学习效果。如:在手偶表演《在幼儿园里》时,要求幼儿能表演一些有关自己生活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我们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后让他们合作进行表演,然后评出表演的最好的一组加以鼓励,并说说他们想的哪些事与别人不一样,并好在什么地方,帮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成功,还激发了幼 儿积极的情感。
(3)、评价激励:即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励幼儿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学习。如在区域活动讲评时针对图书区老师常常可以说些:“你讲得真好啊,连老师都没想到”“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故事)让老师也来学一学”等话来鼓励幼儿,在美术与语言结合时除了表扬幼儿的绘画作品外还可多说一些激励幼儿思维的话语。如“你画得真好,很漂亮,如果------你愿意再来试试吗?”等肯定幼儿创造成果的同时,也大大激发幼儿创造的思维,促使幼儿大胆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能引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策略,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意识强,他们愿意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因此幼儿对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愿意动脑的好习惯,事实上,善于动脑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而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验证。
关键词:幼儿 语言 创新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总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幼儿时期正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黄金时期。老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做好幼儿创新性思维的引路人,在语言活动中使幼儿的创新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为其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尝试了各种策略,认识、尊重和推动了孩子们在语言活动中的创新性思维,能让他们积极思考,也使他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一)环境渗透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机会。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本身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语言活动中老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创设舒适而宽松,并充满交流和互动气息的环境。 如在纸偶活动《家里高兴的事》中利用区域为幼儿创设几个温馨的小家,幼儿戴上纸偶后在“家”中表演,由于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觉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家中的许多布置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一些美好的回忆就涌现了幼儿的脑海,孩子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说,这样也让“家”的环境成了指导幼儿的第三位老师。我们还创设和追随流动的环境,支持孩子的表达表现。对于每个语言活动的开展都积极利用环境的功能,把环境不仅局限于语言活动中的教室内,还在走廊、楼梯、角落等多处挂有抽象画、故事连环画和幼儿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看看、说说、议议、想想,并将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渗透于美术活动中,将语言与美术表现相结合,形成一个环境是一道场景,是一个故事,是一个画面,以此激发孩子们表达表现的欲望,孩子们通过自主参与环境,激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提问引导策略,为幼儿拓展创新的思维。
在语言活动中,幼儿能否成为活动的主人,积极参与活动,发展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首先把幼儿放在主体的地位,注意向他们提出多样性、启发性和能激发他们想象的问题,发展孩子的创新性思维。
1、 启发式提问,帮助幼儿搜寻以往经验,激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 在活动中,当孩子们的兴趣被诱发出来后,我们不失时机的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和启发意义的问题,激活幼儿的思维。如开展“让爱驻我家”的主题时,我们在语言区中,创设一些幼儿制作的全家福的照片图书,引导幼儿表达。刚开始孩子只会说“这是我的爸爸和妈妈”等一些短句,而且人云亦云,受到了思维定势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启发他们说:“这张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你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做了些什么事情?”“你在公园里看到了些什么东西?”鼓励幼儿回忆,把做的事能用一小段话完整地说出来。这样一段时间以后,有许多孩子能用两、三句话把自己做的事情完整地说出来。通过语言孩子们把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了梳理,为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进行铺垫。
2、开放式的提问,促使幼儿活跃思维,提高幼儿思维发展水平。 中班的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经常要借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予以表达与表现。而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和可重复性。以语言和多媒体相结合,孩子们会看到具体的事物,甚至自己的所想马上会变成现实,并不断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当他们被某一现象吸引而兴奋时,思维便异常活跃,探索欲望也特别强烈。但是,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提出具体的,封闭的问题,还是会束缚幼儿表达表现以及创新思维的发展。为此,教师的提问要“开放”,多鼓励孩子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甚至独立做到“一题多解”。
(三)激励策略,为幼儿提供创新的基础。
“激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师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并不时地鼓励、表扬幼儿新的想法,能极大地增进师幼间的感情,帮助幼儿获得创新的成功感。
(1)情景激励:即通过教师创设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在学习诗歌《家》时,我们从游戏方面挖掘语言的价值,创设情景来激励幼儿,给予充分的创新表达的机会。孩子们坐成马蹄形的位置后,我们用泡沫小垫子做成的筛子往地上一扔,出现了海洋的图片,孩子们就会觉得既兴奋又好奇,在游戏中孩子的思维最敏捷,提出的问题也最多。教师敏感地抓住时机,让幼儿边玩边学,同时也为幼儿创设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竞争激励:即运用竞争心理进行竞争激励,使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在欲罢不能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产生最佳学习效果。如:在手偶表演《在幼儿园里》时,要求幼儿能表演一些有关自己生活在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我们可以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后让他们合作进行表演,然后评出表演的最好的一组加以鼓励,并说说他们想的哪些事与别人不一样,并好在什么地方,帮助幼儿体验到创新的成功,还激发了幼 儿积极的情感。
(3)、评价激励:即教师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励幼儿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进而使幼儿积极主动学习。如在区域活动讲评时针对图书区老师常常可以说些:“你讲得真好啊,连老师都没想到”“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故事)让老师也来学一学”等话来鼓励幼儿,在美术与语言结合时除了表扬幼儿的绘画作品外还可多说一些激励幼儿思维的话语。如“你画得真好,很漂亮,如果------你愿意再来试试吗?”等肯定幼儿创造成果的同时,也大大激发幼儿创造的思维,促使幼儿大胆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不要重复别人的思想,而要创造自己的思想”。 由于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不同的能引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的策略,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探究意识强,他们愿意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想象、去表达;因此幼儿对于语言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也就认真地观察,高兴地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与老师,长此训练,幼儿逐渐地都能培养出愿意动脑的好习惯,事实上,善于动脑才会善于发现,善于发现才会善于提问,善于提问才会有“创新”。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的任务,而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