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产学研合作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理论创新有效的联系起来,大幅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相融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关键词:产学研 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了知识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的缩短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乃至技术的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在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寻求一块不败之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快速推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能为企业和国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存之道,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产学研合作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理论创新有效的联系起来,大幅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相融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固然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学研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关心的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的多少。同时,企业和学研机构掌握不同类别只是的程度存在差异,企业掌握的市场知识,生产知识相对较丰富,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相对较为缺乏,而学研机构恰恰相反。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成功整合企业和学研机构双方的目标以及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学研机构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促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产学研的发展情况,对产学研合作中模式与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矛盾的关键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二、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关于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
(1)技术转让模式的特征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这种模式一般是学校、科研机构率先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可行性研究之后,企业接手过来进行商业化生产以及对市场进行开发。这种转让过程存在着学校、科研机构脱节的风险,以至于学研成果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够最大化,结合程度不高,风险程度比较大。随着市场成长越来越成熟,技术转让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程度、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商业化进程。
(2)合作开发模式的特征
合作开发是根据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共同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学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另一种是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企业只投入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学研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使得技术成果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开发主要特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创新或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合作创新经费由企业支付,合作创新成果由双方共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行业、企业、科研单位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许多技术基础上需要委托他人进行,或通过合作开发,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
(3)共建实体模式的特征
共建实体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试验基地等,这一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实体是产学研结合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的合作方式。共建实体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信任的长期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收益回报。
从技术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
三、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杨松,张婷的《浅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目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
(1)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有所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所缺失。高校注重于对于整个社会效益的创造,因而在技术创新中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的部分,企业更希望的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2)技术转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转移到企业当中去,也就是不能很好的商业化的问题,这使得产业的发展存在障碍,技术转移体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企业在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项目的目的性不明确。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对于开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样会导致所开发出来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使得开发的产品偏离了原来所需要的轨道,这样不仅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可能在市场上失去了先机,不能很好的占有蓝海领域的市场份额。
(2)企业对于项目的技术吸纳性薄弱。企业方面更加看重的是利用学研机构研究的技术原理通过原材料转化成可以直接某种价值的商品并且进行加工包装,采用适当的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企业对于技术原理的掌握可能与学研机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企业的投资意识薄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有利于产品的研发以及高校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但是由于企业的风险意识,对于这部分的风险有所顾忌,这样的投资意识阻碍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突飞猛进。辽宁省的产学研合作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最初形式简单、目标单一、合作短期低级阶段到形式复杂、目标多样、合作长期高级阶段转化。
1、辽宁省经济发展概况
辽宁省很早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迅速。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2011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到达到22226.7亿元。
辽宁省历年各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长期以来辽宁省注重对技术开发的投入,辽宁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
2010年,辽宁省对产学研合作情况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有代表性的25所重点院校及28家民营科技企业2008-2010年的产学研合作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该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个院校投入的科研活动方面的人员都在630人左右,个别的院校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出现了减少迹象。尽管院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呈现下降之势,但其中从事产学院合作人员数量却略有增长。相对而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的人力总量并不大,平均到每个企业不足73人,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7%左右,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人员约占企业研发人员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2)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
被抽查的25所院校承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2%。在其科研项目中比例保持在45%左右。被抽查的28家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均不足100项,平均每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3.5个,其中,95%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与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校所完成的。可见,院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
(3)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企业投入较2008年增长了24%,平均没锁院校接受企业投入达到6688万。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也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0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9%。
3、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1)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于辽宁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例如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土木方面、沈阳工业大学工业机器研究所的机器人研发方面、大连大学骨科医学院研究中学医学方面、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对于等等,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视,经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研发人员不断上升,合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由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对于辽宁省的经济推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合作模式趋向多样化,创新形式越来越多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合作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以前和合作模式注重经济效益,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作为一种资源,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人的智慧成本、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因此人才培养型模式就产生了。同时产学研的高级阶段的共建实体模式也已经在酝酿当中。
4、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虽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对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辽宁省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6.7亿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虽然很高,但是同创新性发达国家对经济70%的贡献率相比起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的。目前,辽宁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其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2)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技术上对合作对方存在着依赖思想,不愿意去加强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依赖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企业只要需要有所创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外部引进资源。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会逐渐消失殆尽。
(3)科技成果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核心技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比较少企业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合理的运用,实现产业化。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以半官方化形式存在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科技要素市场体系也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落后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针对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自觉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针对辽宁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的缺陷,努力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的创新意识。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不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发属于企业的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企业与院校、学研合作,建立起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体系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能够快速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避免了由于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研究不足所带来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的机会和必要的科研资金,能够加强高校研发成果与人们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解决了当今社会上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这样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
3、完善制度,使得产学研合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例如项目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分配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发矛盾,有损合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需要完善在相关制度来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之初各方要签订协议,做好有计划、有步骤、有管理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申请和分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汤汇道、彭建刚等. 产学研合作节本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9期.
[3] 李焱焱、叶冰、杜鹃 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孙凯,辽宁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产学研 基本模式 产学研合作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了深化,新技术革命为整个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过渡到了知识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由于技术的进步,产品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的缩短了。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对于产品的创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产品乃至技术的升级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要在如此激烈的社会中寻求一块不败之地,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快速推动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能为企业和国家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企业要想在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寻求生存之道,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
产学研合作这种形式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与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理论创新有效的联系起来,大幅度地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相融合,有效地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快速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然而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研机构的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固然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学研机构来说,他们的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关心的是为整个社会创造效益的多少。同时,企业和学研机构掌握不同类别只是的程度存在差异,企业掌握的市场知识,生产知识相对较丰富,技术知识、理论知识相对较为缺乏,而学研机构恰恰相反。因此,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成功整合企业和学研机构双方的目标以及知识,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学研机构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促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发挥其创新示范作用,本文根据辽宁省产学研的发展情况,对产学研合作中模式与创新机制存在的主要矛盾以及普遍存在的一般性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矛盾的关键和普遍存在的规律。
二、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关于产学研合作基本模式的分析
(1)技术转让模式的特征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入与输出的活动过程。技术转移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这种模式一般是学校、科研机构率先投入,完成了技术原理可行性研究之后,企业接手过来进行商业化生产以及对市场进行开发。这种转让过程存在着学校、科研机构脱节的风险,以至于学研成果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够最大化,结合程度不高,风险程度比较大。随着市场成长越来越成熟,技术转让更应该注重创新的程度、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商业化进程。
(2)合作开发模式的特征
合作开发是根据产学研各方共同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合作,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共同开发,企业投入资金、人力,学校或研究所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就某一项目开展科研攻关;另一种是采用委托开发的方式,企业只投入资金,以市场为导向提出技术合作要求,或由学研根据所掌握的技术将其推向生产,使得技术成果为企业量身定做。合作开发主要特点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创新或企业委托高校、科研单位进行技术开发创新,合作创新经费由企业支付,合作创新成果由双方共享。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科日益高度分化,行业、企业、科研单位也日益专业化,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一切领域处于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因此,许多技术基础上需要委托他人进行,或通过合作开发,集中利用双方(或多方)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条件,取长补短,协同作战。
(3)共建实体模式的特征
共建实体是指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组建股份制公司、研究开发中心、试验基地等,这一实体成为相对独立的活动单位或法人。共建实体是产学研结合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的合作方式。共建实体的显著特点是: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和销售服务紧密相联,技术创新成果适用性强,应用于生产的周期短,收效快。这种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有利于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之间形成相互了解信任的长期的联系与合作关系。有利于将技术优势不断扩展为规模经济优势,从而获得技术成果高收益回报。
从技术转让到合作开发,再到共建实体,是一种逐级渐进的关系,合作关系逐渐趋于紧密。
三、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北京大学杨松,张婷的《浅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对于目前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如下:
1、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问题
(1)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有所偏重,应用技术的研究有所缺失。高校注重于对于整个社会效益的创造,因而在技术创新中注重基础科学理论的研究,而忽略了实际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与企业的目标存在不一致的部分,企业更希望的是能给企业带来效益。
(2)技术转移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高等院校的研究成果不能很好的转移到企业当中去,也就是不能很好的商业化的问题,这使得产业的发展存在障碍,技术转移体制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企业在产学研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项目的目的性不明确。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对于开发的目的不是很明确。这样会导致所开发出来的产品从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或者使得开发的产品偏离了原来所需要的轨道,这样不仅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很可能在市场上失去了先机,不能很好的占有蓝海领域的市场份额。
(2)企业对于项目的技术吸纳性薄弱。企业方面更加看重的是利用学研机构研究的技术原理通过原材料转化成可以直接某种价值的商品并且进行加工包装,采用适当的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由于侧重点的不同,企业对于技术原理的掌握可能与学研机构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3)企业的投资意识薄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有利于产品的研发以及高校研究成果进一步应用,但是由于企业的风险意识,对于这部分的风险有所顾忌,这样的投资意识阻碍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四、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以及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的经济突飞猛进。辽宁省的产学研合作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从最初形式简单、目标单一、合作短期低级阶段到形式复杂、目标多样、合作长期高级阶段转化。
1、辽宁省经济发展概况
辽宁省很早以来就是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更是迅速。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12)》,2011年辽宁省生产总值达到达到22226.7亿元。
辽宁省历年各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
与经济发展相对应,长期以来辽宁省注重对技术开发的投入,辽宁成为我国产学研合作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2、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现状
2010年,辽宁省对产学研合作情况展开了抽样问卷调查,并对有代表性的25所重点院校及28家民营科技企业2008-2010年的产学研合作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该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1)产学研合作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根据调查数据表明,平均每个院校投入的科研活动方面的人员都在630人左右,个别的院校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出现了减少迹象。尽管院校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呈现下降之势,但其中从事产学院合作人员数量却略有增长。相对而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投入的人力总量并不大,平均到每个企业不足73人,企业研发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比例常年保持在17%左右,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人员约占企业研发人员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特别是高科技企业。
(2)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
被抽查的25所院校承担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逐年增长,年均增长12%。在其科研项目中比例保持在45%左右。被抽查的28家企业开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总数均不足100项,平均每个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为3.5个,其中,95%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是与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校所完成的。可见,院校在全省产学研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源头作用。
(3)产学研合作经费投入情况
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企业投入较2008年增长了24%,平均没锁院校接受企业投入达到6688万。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也呈现上升趋势,2008-2010年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长达到了39%。
3、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特点
(1)合作的规模不断增大,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对于辽宁省经济发展贡献巨大。
辽宁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了各个方面,例如大连大学土木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的土木方面、沈阳工业大学工业机器研究所的机器人研发方面、大连大学骨科医学院研究中学医学方面、辽宁省稀土化学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对于等等,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重视,经费支出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这使得研发人员不断上升,合作的规模不断的扩大,由于科研成果的涌现,对于辽宁省的经济推动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2)合作模式趋向多样化,创新形式越来越多
由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合作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例如,以前和合作模式注重经济效益,主要是站在企业的角度。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作为一种资源,现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人的智慧成本、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因此人才培养型模式就产生了。同时产学研的高级阶段的共建实体模式也已经在酝酿当中。
4、辽宁省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1)虽然产学研合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从总体上看科技对于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仍然较低。2012年,辽宁省的生产总值达到了22226.7亿元,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虽然很高,但是同创新性发达国家对经济70%的贡献率相比起来,仍然具有很大的差距的。目前,辽宁省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其深入发展,进一步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2)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企业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只注重短期的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在技术上对合作对方存在着依赖思想,不愿意去加强企业内部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依赖思想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企业只要需要有所创新,首先想到的就是外部引进资源。长此以往,企业的创新能力会逐渐消失殆尽。
(3)科技成果总体数量比较多,但是核心技术,具有标志性的成果比较少企业的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支撑,需要重大科技成果在企业合理的运用,实现产业化。
(4)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以半官方化形式存在的,在市场机制下的科技要素市场体系也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纽带落后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五、针对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1)自觉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针对辽宁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创新意识薄弱的缺陷,努力提高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的创新意识。
(2)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力量迅速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不断发掘培养创新型人才。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资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发属于企业的核心技术。
(3)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有效的中介服务体系,使其更好的服务于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2、企业与院校、学研合作,建立起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体系有利于企业充分利用高校的技术资源优势,能够快速的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在产品开发的成本,避免了由于企业核心技术方面研究不足所带来的研发失败的风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从高校的角度来看,产学研合作为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的机会和必要的科研资金,能够加强高校研发成果与人们实际需要之间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解决了当今社会上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使得高等教育与实际需求接轨,这样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
3、完善制度,使得产学研合作程序化、规范化管理
产学研合作的项目涉及到多方利益,例如项目产品的知识产权的分配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界定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激发矛盾,有损合作的积极性,甚至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需要完善在相关制度来规避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在产学研合作项目之初各方要签订协议,做好有计划、有步骤、有管理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申请和分配的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克明、汤汇道、彭建刚等. 产学研合作节本模式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
[2]王章豹.产学合作:模式、走势、问题与对策[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9期.
[3] 李焱焱、叶冰、杜鹃 等.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及其选择思路[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10期.
作者简介:孙凯,辽宁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