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冠天下的婺源之宝
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歙砚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歙砚始于唐代,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
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开发了紧足坑,应该说是继宋之后的一个新发展。可是,“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婺源县志》)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采石制砚者日渐减少,歙砚的采制一度出现萧条的局面,从而开始走下坡路。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许多工厂,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歙砚的采制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的繁荣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之宝”证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宋代米芾之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
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
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
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
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风骚。
砚台的优劣评定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质——砚材的质量
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工——砚的雕琢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品——品相外形
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题诗吟咏或作句留念
铭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饰——砚的装饰
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
歙砚的使用保养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砚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
歙砚:石包青莹,纹理缜密,坚润如玉,磨墨无声,歙砚原料产于婺源龙尾山、仙霞岭一带,绵延数百里。尤以龙尾山西麓武溪乡产高档的砚石料。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
歙砚始于唐代,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据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自此以后,歙砚名冠天下。
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宋代,歙砚获得很大发展,歙石开采规模扩大,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名色之多、质地之细、雕镂之工,为诸砚之冠。1953年歙县宋代窑藏出土17块歙砚,石质与造型各异,制作巧妙,展现了歙石精美绝伦的面貌。据砚谱记载,宋时歙石名目有眉子纹七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诚如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诗中将歙砚与卞和玉相媲美,认为歙石价值连城。元代开发了紧足坑,应该说是继宋之后的一个新发展。可是,“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婺源县志》)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灾难,采石制砚者日渐减少,歙砚的采制一度出现萧条的局面,从而开始走下坡路。元代以后,歙石开采时断时续,但成砚依然大量涌现,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流连的珍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歙砚生产一度得到发展,金星歙砚重新问世。改革开放后,歙县和婺源县先后成立了许多工厂,从砚石开采、产品制作到装潢工种齐全,还挖掘了“豆斑”、“绿刷丝”、“歙红”、“紫云”等新品种。歙砚的采制业,进入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的繁荣时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歙砚进入全国制砚行业前列,并以优良品质荣获“国之宝”证书。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安徽省歙县的曹阶铭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宋代米芾之砚史里说:“歙石以罗纹无星者为上”。而清代唐秉钧之古砚考却说“以金星为贵”,传闻以北金星砚磨墨作书画,不易被虫蛀、发霉,可能因金星之色彩含硫磺的关系。其实,上等的砚石应有下列的特质:
观砚:温润细腻,纹理清晰,完美无损,星晕明显。
摸砚:如孩儿面,似美人肤,吹气盈珠。
扣砚:玉德金声,铿锵玲珑。
用砚:石滑不涩,发墨益毫,储墨不涸,久磨不损。
除了石材本身之特质外,创意、工艺是制造一方好砚最重要的。石块的大小、色彩、纹饰都是天然的。创意者看到石块后便用他的感觉,因材施艺,才能善用天然的纹理色彩来表达心中的感情、意境,达成天人合一的效果。创意者和雕刻者的关系,便如电影中的导演和演员,互相沟通、研究,更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雕刻家,因现今著名的砚雕家,各擅所长,各领风骚。
砚台的优劣评定
对于砚的优劣,由于人们喜好和侧重点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其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仍是人们辨别砚优劣的共同标准。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质、工、品、铭、饰等五个方面来分析和研究。
质——砚材的质量
以歙砚来说,不管是哪一个品种,也不管出自什么坑口,或者冠以什么名称,总体标准应该是:坚实细腻、温润如玉、容易发墨、不损笔锋、不吸水、易洗涤、寒冬储水不冻、盛夏储水不腐。凡达到或者基本达到上述标准的砚石,即可认为是优质砚石,反之,就应属劣质砚石。
工——砚的雕琢
歙砚的制作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而砚池的开挖也能做到相互呼应,因而显得十分协调。
佳石必欲良工,以此衬托则艺术品位更高,二者缺一,则终生遗憾。但是"工"的优劣不在于雕刻题材的选择,也不在于雕刻风格的运用,而在于雕刻整体创作是否出新、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瑕疵掩盖是否巧妙、纹色借用是否得体,是否体现了率真自然但绝不媚俗,富有匠心而少有匠气。
品——品相外形
砚的品相外形尤如人的面貌,应以端正规矩、落落大方为好。因此,尽管歙砚的造型千姿百态,形状各异,但一般来说,以长方、正方、圆形、椭圆形者为上,自然状如某一物者(如瓜形砚、竹节砚)次之,畸形而毫无意义甚至有残缺破损者为下。
题诗吟咏或作句留念
铭指砚的制作者、收藏者在砚的有关合适部位的题诗吟咏或者作句留念。铭的价值除了要看制作者、收藏者的身份地位高低、诗句的意境优劣,还应看它的书写雕刻水平的高下。名家的名诗名句加上名家的书写雕刻,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砚的身价。相反,铭若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则倒不如没有的好。
饰——砚的装饰
像砚匣锦套之类。虽然这些东西不属于砚本身,而仅作为装饰和养护之用,但反过来对砚的优劣也能起到很大的陪衬作用。真正的名砚,砚匣锦套的材料和加工一般都十分考究,放在简陋的包装里面或者根本没什么包装的砚,则很难谈得上有什么档次。
歙砚的使用保养
虽然毛笔已渐被钢笔、原珠笔等所取代,但讲究生活品位的文人雅士,仍然是喜欢研墨挥毫的。歙砚大多发墨养毫,但所用的墨必要是上等徽墨,以免磨伤砚面。研墨时要用清水,墨身垂直,重按轻转,先慢后快,自然研出稠密的墨汁,用完后应用清水洗净,以柔软的海棉、软布拭干。不用时可用核桃油或润发油(国外一般用婴儿油)擦上,以保持光泽,然后放于木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