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说:“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言文里蕴藏着五千年优秀的文化和深邃的思想。新课程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也比较高,所以对文言文教学应该高度重视。
从新课标的表述内容看,它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三大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但文言文教学在学生面前总是“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的,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所谓的“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和“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之类呆板的知识要点充斥课堂,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品读的课堂模式占据大多数课堂。
所以,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所以,教师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诵读落到实处。可以以读为主线,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还特别重视积累。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课堂上勤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感悟”和“鉴赏审美”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鉴赏和审美。但一直以来的古文教学都存在这样三个问题: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整体感知,淡化细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开端变得相对简单是语文教师应当去探索的课题。在学生刚刚接触文本时,课堂教学多字词句的过多涉及肢解了文意,会使学生对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程也比较枯燥乏味。更为重要的是,从字词句入手很难让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而且细节问题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用它来敲开文言文阅读的大门是不合适的。
从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来看,每一个人在接触到一个新事物后都会产生初步的感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所以,从整体感知入手会相对简化跨进文言文门槛的进程。
强化诵读,从节奏到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写景抒情类的文本具有浓郁的诗意,适合诵读,即使是叙事类文本也会通过“之乎者也”及“焉而矣”的运用而具备铿锵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所以诵读应当贯穿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诵读中语句的节奏、语句的意义、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倾向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
鼓励交流,采撷百花。
流畅而充分的交流既可以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阅读还是鉴赏,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认知多是片面的,它受到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的转型期,因此他們看问题单打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如果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都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么对文本各个侧面理解的不断叠加可能就是文本的本源意义。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同龄人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提高认知水平。
基础知识,适时适度。
基础知识是建造美轮美奂之文言文殿堂的基石,也是学生得以领会古人之思想和感受文言文之魅力的基本工具。在没有基础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想与古人对话,那只能是虚化的梦想。对于中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略显庞杂,对它们的识记应当侧重于日常性,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侧重于阶段性。
张欣,教师,现居河北河间。
从新课标的表述内容看,它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以下三大要求: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但文言文教学在学生面前总是“枯燥乏味”甚至是“面目可憎”的,教师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所谓的“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和“高考必须掌握的18个虚词”之类呆板的知识要点充斥课堂,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品读的课堂模式占据大多数课堂。
所以,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首要的是立足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明白不过了:“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所以,教师一定要完成角色的转换,要相信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诵读落到实处。可以以读为主线,初读感知,研读理解,品读评价,美读参悟。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充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还特别重视积累。学生要养成好习惯: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课堂上勤记笔记的习惯;养成课后梳理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新课标还特别强调“感悟”和“鉴赏审美”的能力。我们知道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鉴赏和审美。但一直以来的古文教学都存在这样三个问题: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整体感知,淡化细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开端变得相对简单是语文教师应当去探索的课题。在学生刚刚接触文本时,课堂教学多字词句的过多涉及肢解了文意,会使学生对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程也比较枯燥乏味。更为重要的是,从字词句入手很难让学生发挥其学习主体的作用。而且细节问题多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难点,用它来敲开文言文阅读的大门是不合适的。
从认识新事物的过程来看,每一个人在接触到一个新事物后都会产生初步的感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所以,从整体感知入手会相对简化跨进文言文门槛的进程。
强化诵读,从节奏到情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写景抒情类的文本具有浓郁的诗意,适合诵读,即使是叙事类文本也会通过“之乎者也”及“焉而矣”的运用而具备铿锵的节奏、和谐的音韵。所以诵读应当贯穿文言文阅读鉴赏的全过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教师需要从诵读中语句的节奏、语句的意义、文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倾向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给予指导。
鼓励交流,采撷百花。
流畅而充分的交流既可以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阅读还是鉴赏,每一个读者对文本的认知多是片面的,它受到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情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的转型期,因此他們看问题单打一点不及其余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但是,如果让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都真实地呈现出来,那么对文本各个侧面理解的不断叠加可能就是文本的本源意义。语言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同龄人的不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反省自我,提高认知水平。
基础知识,适时适度。
基础知识是建造美轮美奂之文言文殿堂的基石,也是学生得以领会古人之思想和感受文言文之魅力的基本工具。在没有基础知识积累的情况下想与古人对话,那只能是虚化的梦想。对于中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略显庞杂,对它们的识记应当侧重于日常性,对于知识体系的构建应当侧重于阶段性。
张欣,教师,现居河北河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