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笔者通过对各个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听课活动,记录了各个学校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最后整合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课堂参与能力的有关数据和统计图表。在课后与品德与社会教师进行了教材课程资源方面的沟通,分享了教材内容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资源的可实践性,以及教材整体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此外,还对各个学校的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其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记录等方式完成。主要调查学校为福建省内使用人教版教材的13所小学的15位青年教师公开课为样本,对504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对15位品德与社会执教教师、13位教导主任和2位资深班主任进行了访谈。学生样本容量为504人,教师样本容量为30人,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共发放学生问卷504份,教师问卷30份,其中回收学生有效问卷500份,回收教师有效问卷30份(如表1、表2所示)。
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参与程度
1.从年级划分角度分析
笔者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地观察,对观察笔记进行分析和整合,结果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可以认真听讲,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关于“社会”方面的教学内容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会认真听讲,但是对于“品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没有表现出很积极的学习态度;四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参与程度的积极性处于三年级和五年级之间。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结合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还不是非常强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于品德方面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重点教育,并且让美德根植于其心。
2.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
授课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其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有差异。例如,在《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当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深,积极与老师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寻根溯源》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中,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比较好。而对于《生产与生活》《我在学习中长大》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教学内容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则比较低。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好相应的课前铺垫。对于关系到孩子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少说多听、实时指导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非常信任老师的教学目的。对于《寻根溯源》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等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对于《我在学习中长大》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改成《我在玩中学习》等,以消除一味教育孩子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涉及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时事为例子,可以一边引导孩子看新闻关心眼下发生的事,一边减弱其家庭教育中以保护孩子为出发点的教育“左倾”现象。由于孩子们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再加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孩子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万象,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传授学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下面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汇总,将各位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分类,最终整合出以下观点和内容。
1.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对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从课程资源选材来看,其主要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方式是说教式的,即便有一定的师生互动交流,也是在教师既定的话题方向之上进行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品德与社会课不涉及计分考试,应该是学生课堂自由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学生在养成良好品格的同时关注社会变化,才能发现社会需求以增加学习的动力去创造未来社会需要的物质。例如,在学习《杰出的智者》一课时,让学生重温阅读过的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名人传记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与此同时,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在取材上要与时俱进,同时设置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不能养成学生“照方抓药”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设置一些问题,以营造其培养创新思维的客观需求。因此,在教材编撰上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现行的三年级下册的《寻路和行路》和《我和规则交朋友》两项教学内容非常好,这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寻路和行路》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将课堂移到教室之外。例如,在课前老师做好铺垫工作,与某位办公室老师或者某校园维修部门做好联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到指定的地点取回某些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之中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某些内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引入其相关材料和教育呈现方式,也有利于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我和规则交朋友》可以将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的思想注入教学当中,一方面将教育升华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们在遵守人际交往规则的同时不会失去自我。
从课程资源的甄选和设计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的真实心声。在对于504名学生的“最喜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评选”中,《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花钱的学问》《我的角色与责任》三项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位居前三。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所以其在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上参与程度不够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加大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力度,在教材内容源于生活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生活背景。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还与教师、家长和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大人的观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有必要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并将课程具体内容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以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2]阿布都.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推进民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中国民族教育,2014(01).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
笔者通过对各个学校小学品德与社会课青年教师公开课的听课活动,记录了各个学校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最后整合出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课堂参与能力的有关数据和统计图表。在课后与品德与社会教师进行了教材课程资源方面的沟通,分享了教材内容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之间的匹配度,课程资源的可实践性,以及教材整体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程度。此外,还对各个学校的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和班主任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其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及访谈记录等方式完成。主要调查学校为福建省内使用人教版教材的13所小学的15位青年教师公开课为样本,对504名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对15位品德与社会执教教师、13位教导主任和2位资深班主任进行了访谈。学生样本容量为504人,教师样本容量为30人,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共发放学生问卷504份,教师问卷30份,其中回收学生有效问卷500份,回收教师有效问卷30份(如表1、表2所示)。
二、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参与程度
1.从年级划分角度分析
笔者对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地观察,对观察笔记进行分析和整合,结果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可以认真听讲,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关于“社会”方面的教学内容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会认真听讲,但是对于“品德”方面的教学内容没有表现出很积极的学习态度;四年级的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参与程度的积极性处于三年级和五年级之间。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结合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还不是非常强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对于品德方面的教学内容要进行重点教育,并且让美德根植于其心。
2.从课程内容角度分析
授课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其课堂的参与程度也有差异。例如,在《成长的快乐与烦恼》当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很深,积极与老师互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寻根溯源》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中,学生的课堂参与也比较好。而对于《生产与生活》《我在学习中长大》以及《家庭、学校和社区》等教学内容上学生学习的热情则比较低。
对此,笔者认为应该针对不同的教育内容做好相应的课前铺垫。对于关系到孩子自身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少说多听、实时指导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非常信任老师的教学目的。对于《寻根溯源》和《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等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让学生喜欢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对于《我在学习中长大》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妨反其道而行之,改成《我在玩中学习》等,以消除一味教育孩子学习的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涉及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以时事为例子,可以一边引导孩子看新闻关心眼下发生的事,一边减弱其家庭教育中以保护孩子为出发点的教育“左倾”现象。由于孩子们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强,再加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孩子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极为广泛,包罗万象,综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学生是我们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和亲身体验为主,以传授学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轻松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下面将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汇总,将各位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分类,最终整合出以下观点和内容。
1.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影响
现行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对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从课程资源选材来看,其主要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方式是说教式的,即便有一定的师生互动交流,也是在教师既定的话题方向之上进行的。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品德与社会课不涉及计分考试,应该是学生课堂自由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学生在养成良好品格的同时关注社会变化,才能发现社会需求以增加学习的动力去创造未来社会需要的物质。例如,在学习《杰出的智者》一课时,让学生重温阅读过的教育家、军事家、科学家等名人传记中的故事,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计划。与此同时,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关于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在取材上要与时俱进,同时设置相应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一方面不能养成学生“照方抓药”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设置一些问题,以营造其培养创新思维的客观需求。因此,在教材编撰上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
现行的三年级下册的《寻路和行路》和《我和规则交朋友》两项教学内容非常好,这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寻路和行路》的教学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将课堂移到教室之外。例如,在课前老师做好铺垫工作,与某位办公室老师或者某校园维修部门做好联系,让学生分成小组到指定的地点取回某些材料,让学生在实践之中享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某些内容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引入其相关材料和教育呈现方式,也有利于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而《我和规则交朋友》可以将周恩来总理的求同存异的思想注入教学当中,一方面将教育升华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子们在遵守人际交往规则的同时不会失去自我。
从课程资源的甄选和设计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相关的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的结果,同时也是学生的真实心声。在对于504名学生的“最喜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评选”中,《成长的快乐与烦恼》《花钱的学问》《我的角色与责任》三项与学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位居前三。
综上所述,小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所以其在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上参与程度不够高,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对教材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因此,必须加大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力度,在教材内容源于生活的同时要注意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生活背景。此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还与教师、家长和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关,大人的观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通力合作的结果,所以有必要将品德与社会课的课程资源及时更新并将课程具体内容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以提高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新东,陈卫东,张际平.未来课堂环境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2]阿布都.全面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深入推进民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中国民族教育,2014(01).
(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岚谷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