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水平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一个人语文综合能力的开端,一提到作文,那真是老师头痛,学生头晕,叫苦连天,哀哉一片。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关键还在于习作兴趣的问题,正所谓古代教育家总结的那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中首当其冲的重要任务,正如“你可以把一匹马拉到河边,你却不能强迫它喝水”一样,习作是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血浇灌出来的劳动成果,如果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的参与,学生是难以把作文写好的。因此,作文教学要务必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愿写,爱写,乐写。那么,老师的作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淡化文体,降低标准
在小学高段,新课标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至于中年级,则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而在文体上没有过度强调。从语言表达要求看,新课标隐去了“有中心”的提法,變过去的“有条理”为“有一定条理”。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要求,有利于减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其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避免文体不当的羁绊。不管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只要能将孩子想说的话通顺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好作文,慢慢的孩子作文内容越写越多,越写越顺当,写作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压低难度,放飞遐想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把作文教学的难度降低,将作文训练坡度放缓。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到“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不要求学生作文“有中心,有条理”。这样就解放了学生写作时的思想包袱,使学生暢所欲言,大胆想象,哪怕“流水账”也无妨。
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只要求学生“愿意尝试,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行。至于写出来的话是多是少,是完整、通顺还是不完整、不通顺,辞藻华丽还是粗糙,教师都不要过于苛刻。这样宽松的习作氛围,既可以使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大胆习作,又让那些习作能力较好的孩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写多好就写多好。只要孩子能够酣畅流利的表达教师目的就达到了。对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则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这就是说,学生能写片断作文的就写片段作文,能写成篇作文的就写成篇的作文;既写真实的见闻,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样就突出了小学作文的“练笔”性质,。毫无疑问,这样就减轻学生的作文心理压力。让学生爱上作文也就拭目以待了。
三、提倡想象,鼓励虚构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小、真、实”的习作标准,至于“虚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无疑拓展小学生习作的想象时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乐于表达。其实,小学生作文中的虚构现象早已存在。比如看图作文、扩写、续写、续编故事等,这些训练很难想象没有虚构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写到:“想象中,这是十分强烈的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要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文章,是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思路狭窄,语言呆板,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不会“虚构”。有了想象,海阔天空,学生提起笔无拘无束的抒写自己虚构的美妙世界。老师还担心学生害怕作文吗?
四、加强指导、激励评价
要想让学生写出文字优美的文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指导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自由表达顺理成章,使学生爱写、乐写、愿写。习作指导不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什么原理、方法,或用固定的模式、习作的套路去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因此,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灵活,手段应丰富,但不管怎样,都应有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表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升华学生的主体认识,挖掘孩子的实践活动素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自由倾吐和自然流露。
评价要有激励性,多表扬,少批评,重在激发作文兴趣。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不用一把尺子去评价不同个性的学生,或用教师的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使学生有习作的成就感,富有宣泄的冲动和欲望。
总之,要使学生喜欢写作文,爱上作文,乐于作文,教师必须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引导学生,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畏惧心理,逐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情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敢写,乐写,愿写,作文水平势必得到提高,从而为语文教育添砖加瓦,点亮一盏语文学习的明灯。
一、淡化文体,降低标准
在小学高段,新课标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读书笔记、书信等,”至于中年级,则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而在文体上没有过度强调。从语言表达要求看,新课标隐去了“有中心”的提法,變过去的“有条理”为“有一定条理”。这种重内容、轻形式的要求,有利于减轻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其能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避免文体不当的羁绊。不管是说明文还是记叙文,无论是写景,叙事,抒情。只要能将孩子想说的话通顺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就是好作文,慢慢的孩子作文内容越写越多,越写越顺当,写作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压低难度,放飞遐想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产生重要影响。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把作文教学的难度降低,将作文训练坡度放缓。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做到“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不要求学生作文“有中心,有条理”。这样就解放了学生写作时的思想包袱,使学生暢所欲言,大胆想象,哪怕“流水账”也无妨。
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只要求学生“愿意尝试,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就行。至于写出来的话是多是少,是完整、通顺还是不完整、不通顺,辞藻华丽还是粗糙,教师都不要过于苛刻。这样宽松的习作氛围,既可以使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大胆习作,又让那些习作能力较好的孩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写多好就写多好。只要孩子能够酣畅流利的表达教师目的就达到了。对较优秀的学生,教师则强调“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这就是说,学生能写片断作文的就写片段作文,能写成篇作文的就写成篇的作文;既写真实的见闻,也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样就突出了小学作文的“练笔”性质,。毫无疑问,这样就减轻学生的作文心理压力。让学生爱上作文也就拭目以待了。
三、提倡想象,鼓励虚构
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小、真、实”的习作标准,至于“虚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这无疑拓展小学生习作的想象时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乐于表达。其实,小学生作文中的虚构现象早已存在。比如看图作文、扩写、续写、续编故事等,这些训练很难想象没有虚构的内容会是什么样子。《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中写到:“想象中,这是十分强烈的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要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文章,是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的。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学生的作文内容干瘪,思路狭窄,语言呆板,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想象,不会“虚构”。有了想象,海阔天空,学生提起笔无拘无束的抒写自己虚构的美妙世界。老师还担心学生害怕作文吗?
四、加强指导、激励评价
要想让学生写出文字优美的文章,指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作文的指导关键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醒学生的生活储备和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自由表达顺理成章,使学生爱写、乐写、愿写。习作指导不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述什么原理、方法,或用固定的模式、习作的套路去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想象空间。因此,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灵活,手段应丰富,但不管怎样,都应有利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的表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升华学生的主体认识,挖掘孩子的实践活动素材;这样有利于学生思想的自由倾吐和自然流露。
评价要有激励性,多表扬,少批评,重在激发作文兴趣。要尊重学生的原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不用一把尺子去评价不同个性的学生,或用教师的主观想法代替学生的习作实践。使学生有习作的成就感,富有宣泄的冲动和欲望。
总之,要使学生喜欢写作文,爱上作文,乐于作文,教师必须要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引导学生,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畏惧心理,逐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作文的情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敢写,乐写,愿写,作文水平势必得到提高,从而为语文教育添砖加瓦,点亮一盏语文学习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