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秩序”是一个久违的概念。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自觉的社会转型,中国不仅到了确立现代文明秩序的阶段,也到了能对世界新秩序的形成发挥越来越大良性影响的阶段。
  传统中国长期被称为“礼仪之邦”,这表明那时的中国不仅有秩序,而且有让“近者悦、远者来”的文明秩序。如果说,自汉唐至北宋,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达到了辉煌灿烂的境地,在当时的世界上,文治武功、发明创造都处于领先地位,展现出雄健豪迈的气象,取得了举世称羡的成就,那么,自南宋以降,作为一种大的文化形态的农耕文明已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呈现出颓势。随着皇权专制不断强化的,是民气的衰落和思想的萎缩。宋、明、清三个朝代的商品经济都有相当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活跃了社会,然而,在威权无限的皇权官僚制的掌控下,却不可能转换为拥有法律地位的市场经济,因而也不可能造就出近代意义的市民阶层。直到清朝这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中国内部的“造反”和“起义”都只能充当某家某姓“改朝换代”的工具,脱不出帝王易位、治乱兴替的循环。作为“素王”的孔子依然被统治者抬举到极高的地位,“仁义礼智信”和“天地君亲师”,也仍然被广大民众所信奉,人们的心灵秩序和社会日常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但由于这一切都被纳入到帝王“家天下”的宗法秩序之中,统治者所推崇的经学和礼教的伪善与对人心的束缚与桎梏,已是越来越严重了。
  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既有相近或相似之处,又各有其特点。我们知道,西方社会也曾经长期陷入封闭和停滞的状态。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的大约一千年的时期中,欧洲处于中世纪(Middle Ages)。虽然它不像过去认为地那样一片黑暗,但由于蛮族入侵、封建割据、战争频繁和思想控制,民众生活痛苦,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其缓慢,并不时受到破坏。然而,兴起于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使西方社会经历了一番称得上脱胎换骨的改变,基督教的“信望爱”变成了具有现代启蒙意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由资本和科学技术推动的市场经济,不仅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廉价商品,还使人们获得平等的法律地位并形成多方面的社会联系,它能够冲垮一切闭关锁国的防御,把整个世界都纳入其中。然而,由国家权力介入的殖民活动以及民族利益的竞争,使得西方文明对非西方世界必定构成欺压和示范的双重效应,从而造成后者既要向之学习又必须加以反抗的两难处境。
  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提出“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用“中心”与“边缘”说明资本主义所造成的世界严重的不平衡和依附现象。俄国处于这一体系的“半边缘”,中国则处于“边缘”。进入20世纪,处于一战后期的俄国连续发生政治事变,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自上而下”地推动工业化。由工商文明所主导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挑战和欺压,也造成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巨变”,对外摆脱殖民实现民族国家独立,对内铲除帝制、变“家天下”为“公天下”,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夙愿与使命,这就是民族和民主革命。革命无疑是对传统秩序的颠覆性破坏和革除,若非如此,中华民族不可能像火凤凰一样涅槃重生,在现代世界上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历史终有其局限性,现代中国对秩序和规则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些曲折。我们曾用一种简单的阶级观点看待传统文化,没有把民族文化与“封建”的政治制度做适当区分,把人文文化与政治文化做适当区分,许多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并继承了民族精神的先进人士,却在文化上采取了激烈地反传统的态度,结果,蕴含在传统文化中以类相传的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内容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也被否定或丢弃了。凡此种种,导致长期的自我折腾,加剧了人心和社会的失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正轨,尤其近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国家转型和文明重建有着更为深邃的战略思维,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提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加强民族认同、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同时,以更为开阔的胸襟面向世界和未来,推动现有的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变化,这又反转来积极地影响着国内文明秩序的建构。
  正是在这种情势下,我们需要从理论上深入地解析和理解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辩证地看待人类社会秩序的性质及历史变迁,把握其中的文明、自由与和谐之道。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论秩序与社会历史秩序》,系统分析秩序与文明的演进,深刻揭示秩序、规则对于现代人类文明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当前中国的国家转型与文明重建做了深入的思考与探讨,在此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
  ——《学术前沿》编者
其他文献
【摘要】当下时代的价值多元格局,对自由主义学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伯林是20世纪最先将价值多元问题予以主题化的自由主义思想家,而其后的罗尔斯与格雷等人都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沿着不同方向进一步去应对伯林“终身问题”。另一方面,利奥·施特劳斯对伯林自由主义论说的批评,则将自由主义最严峻的学理危机直接呈现了出来。通过对上述思想论争的介入性梳理与分析,本文在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的双重层面上,对价值多元时代下自由主义
[摘要]由于商标局、质监局、农业部这三种体系在权利性质、注册程序、法律效力、权力行使上存在;中突,导致农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保护陷入困境。制定保护地理标志的专门法律,修改完善《商标法》等相关法律,成立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机构,规范地理标志权的行使是解决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困境    山西农产品及其制品有着自己突出的特色,山西的老陈醋、汾酒等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利用地理
【摘要】都市雾霾和居住难这两个日益严峻的难题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可结合在一起统筹解决。卫星城地价较低,可批量建设保障房,解决中低收入者居住难问题;卫星城开发以保障房而非商品房为纽带一般不会导致“空城”、“鬼城”,可及时在卫星城配套建设公益及工商业设施,让居民就近生活、学习和工作,缓解都市交通“潮汐”及雾霾问题。以保障房为纽带建设卫星城还应注意让卫星城与主城区间保有适当间距、非城地带、直达快轨
印度洋是历史大国崛起并进入帝国后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地。较早的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十字军,还有蒙古帝国、拿破仑帝国、英帝国、俄帝国、美帝国等,它们的盛衰转折点都在印度洋北岸。也有人认为,那时古代军事动力还处自然阶段,没有远征的能力。那我们再看看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苏联和21世纪的美国,他们都是工业革命后的国家,其军事动力技术基本反映了同时代的最先进水平,但他们都败在帕
[摘要]国际国内形势和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又在不断增多的环境。  [关键词]国际环境 国内形势 社会稳定    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做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从国际环境、国内形势两个方面作一浅
摘要 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需要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符合中国思想文化传统和现代理念。历史证明,搞扩张,搞霸权,迟早要吃亏,要垮台。中国的崛起面临的是一场战略竞争、制度竞争;中国的崛起要走协调与合作之道,而非结盟之路。要把握好大局,首先要处理好中美关系;同时,着力化解诸如中印领土、钓鱼岛、南海等争端,构建稳定的周边战略环境。总的来说,中国近期面临国际环境是风险与机遇共存、协商与合作将会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模式呈现多样化,从人民民主制度走向符合各自国情的民族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一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东欧国家创造的各种社会主义政治模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尽管东欧道路与苏联模式的摩擦和矛盾贯穿始终,但不能简单地把东欧执政党的失败完全归结为是学习苏联模式造成的。东欧社会主义政治模式问题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在东欧的兴亡过程,不能简单地用
【摘要】要满足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资金需求,单靠政府财政是不行的。如果能够确立和完善开发性金融融资渠道,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双轮”驱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那么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领域的发展渠道和空间就会得到极大开启和拓展。  【关键词】统筹城乡发展 农村公共产品 开发性金融 融资渠道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然而
【摘要】决策主体的职权和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两大内核,决策职权和责任的分离或失衡,必然会造成决策主体行为的失当。规范、科学的政策评估不仅是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而且也是迈向高质量的政府决策的必由之路。责任化政府体制是现代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性前提,责任化政府的建构,应该成为开展公共政策评估的逻辑起点和制度基础。在未来的行政改革中,应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责任化政府体制建设,推进公共政策评估的制度化,促进决策主
【摘要】冷战期间,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控制苏东国家高层领导人的健康来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冷战结束后,此种行为也被施加给整个南方特别是走独立自主道路的拉美国家领导人身上。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它与西方的矛盾从生存权领域进入发展权领域。中国与美国之间和平发展的时间和机遇空间日益缩小,可持续优势日益向中国倾斜。在中西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且有利于中国的历史条件下,重拾打击苏联的模式,是西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