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惟有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够自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问题,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过程,形成学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的过程。
那么,怎么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
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这种取向,决定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通过这种沟通,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教与学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与“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唤醒学生身上与生俱有的但又被传统教育催眠而沉睡的主体性,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其次,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成长中的孩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初中学生已经对事物具有独立判断的需要和动机,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自主性。同时,他们还是不成熟的,还是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完全能够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和方式来发展,他们需要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第三,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整齐划一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而且与成年人的观察、思考、选择、体验更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是其创造性的前提,我们对之应该倍加呵护,容许他们具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发展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来进行分级要求、分组教学、分层促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其成长的主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所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代青少年具有跳跃性、逆反性的思维特点。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知识面,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视角。作为群体的学生,他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珍惜和利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论哪门学科,教学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必须建設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首先,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今的中学生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以前的那种“师道尊严”在教学中已经不灵了。现实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师生的关系状况。如果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教师所教学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很难学好这门功课。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赢取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在课内,要放得下教师的架子,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要创造机会开展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有一颗宽容心,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见解。
在课外,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友好相处、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要知道,有时打一个招呼,来一个抚摸,树一个拇指,甚至给一个微笑,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次,应该建立友好、平等、互动的新型生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仅是个体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教师在创造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的同时还要在群体创造性的认识基础上开展生生互动。由于学习个体实践的局限性,每位学生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各种片面性认识的交锋过程中,每位学生能够共享他人的认识成果,启发自己的思维,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或观众。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任务型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出阅读任务,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教材,自主提出問题。
第二,把议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拨、讲解。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围绕主题自主思考、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用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比单纯听老师的讲解要深刻的多。
第三,把练的情趣留给学生。
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练习。不过,课堂上的“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要通过“讲演”、“辩论”、“做汇报”、“角色扮演”、“金点子征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尝试和体验,练出兴趣,练出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我们不能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它只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武断、不专制、不强迫,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那么,怎么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
首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不是机器。
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这种取向,决定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在这里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现存知识的直接传递过程,而是生命与生命交往与沟通的过程。通过这种沟通,深刻地实现对生命发展的影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唤醒”,教与学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给予、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民主、鼓励和帮助的交往关系与“伙伴”关系,双方互相接纳、互相敞开、互相理解,从而达到共享知识、共享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唤醒学生身上与生俱有的但又被传统教育催眠而沉睡的主体性,是我们教师的天职。
其次,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成长中的孩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初中学生已经对事物具有独立判断的需要和动机,已经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自主性。同时,他们还是不成熟的,还是成长中的孩子。不可能完全能够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和方式来发展,他们需要不断的鼓励和帮助。
第三,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整齐划一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各不相同,而且与成年人的观察、思考、选择、体验更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是其创造性的前提,我们对之应该倍加呵护,容许他们具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发展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来进行分级要求、分组教学、分层促进,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都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其成长的主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所施加的思想影响,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运用才能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最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
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当代青少年具有跳跃性、逆反性的思维特点。他们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知识面,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具有不同的视角。作为群体的学生,他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珍惜和利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
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不论哪门学科,教学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学环境。思想品德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必须建設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首先,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当今的中学生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以前的那种“师道尊严”在教学中已经不灵了。现实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还取决于师生的关系状况。如果出现师生关系障碍,这个教师所教学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很难学好这门功课。教师要想获得教育的成功,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并赢取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在课内,要放得下教师的架子,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要创造机会开展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有一颗宽容心,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见解。
在课外,教师应该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生友好相处、交流沟通,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用自己的行为来引导学生,要知道,有时打一个招呼,来一个抚摸,树一个拇指,甚至给一个微笑,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其次,应该建立友好、平等、互动的新型生生关系。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仅是个体性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教师在创造机会开展师生互动的同时还要在群体创造性的认识基础上开展生生互动。由于学习个体实践的局限性,每位学生的认识都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在各种片面性认识的交锋过程中,每位学生能够共享他人的认识成果,启发自己的思维,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是时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传统教学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或观众。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怎样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任务型阅读,而不是漫无目的。要把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并提出阅读任务,通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教材,自主提出問题。
第二,把议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点拨、讲解。但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围绕主题自主思考、分组讨论、自由辩论,用这种方法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教育比单纯听老师的讲解要深刻的多。
第三,把练的情趣留给学生。
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练习。不过,课堂上的“练”不是单纯的做习题,而是要通过“讲演”、“辩论”、“做汇报”、“角色扮演”、“金点子征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尝试和体验,练出兴趣,练出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自主学习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但这种学习是在师生双方统一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学生行动,我们不能将自主学习理解为抛开教师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的学习。它只是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武断、不专制、不强迫,意味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