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星:一方小厨,一种修行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oodd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燕星私家小厨”是媒体人孟燕星工作之余创办的一个微信公众号,截至目前累计点击量达到39万。公众号的内容近乎囊括了一般人尽可操作的美食菜谱:有知识女性的品质品味,还有工薪阶层的丰俭适宜、合理搭配。
  在这个公众平台上,孟燕星将自己每日下厨的杰作一一上传,并附上每一道菜品的工序及用料。搜狐新闻的移动客户端看中了这个美食创意,经常推出“燕星私家小厨”的菜品,天长日久,粉丝云集。
  很多粉丝开始习惯下载孟燕兴的菜谱,照单做菜。也有专业者在后台与她互动,探讨用料和工序,切磋菜品的好坏。
  凭着这种积累和兴趣,孟燕星逐渐有了自己的“私家菜单”,并且颇得了一番美食感悟。
  吃,是一种亲情
  懂吃的人,都懂生活。
  孟燕星算不得“吃货”中的行家,但钟爱美食,并且亲力亲为做一些私家菜,带给她周围的人们不可多得的享受。
  2003年,“非典”期间,为安全起见,孟燕星在单位开灶。因为厨艺众所周知,孟燕星理所当然地成了工作之余的“大厨”。于是披马上阵,选菜择菜,点火下厨。大半年下来,同事们已经把到单位上班、吃孟燕星做的午餐当成最大的乐事。“有时候,菜稍微做多了点,剩下的,不等下班就已经成了同事们的午后餐。”
  孟燕星的爱人,一开始是个“吃饱则好”、不太讲究吃的人。
  “菜怎么样?”
  “还不错。”
  对话通常是这样。
  在女人不凡的厨艺面前,男人的胃口逐渐变得挑剔。现在,她爱人已经被影响很多,对她的饭菜有所依赖。
  孟燕星的母亲,则经常对着她的菜谱点餐。
  “今晚吃花青素。”
  “啊?”孟燕星看了一眼,然后就笑了,“说吃茄子不就得了吗?”
  相比美食口感,老年人则多了一层营养标准,甚至连菜谱里的菜名都直接针对菜里所含的营养成分按多寡分出个三六九等,然后对着菜名点所含营养成分之名,母亲已经习惯了孟燕星的菜谱,孟燕星也逐渐适应了母亲的点餐方式。
  孟燕星的女儿也是吃惯了她做的饭,女儿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有一天,正准备入睡,忽然馋极了,难以入睡,于是打电话告诉孟燕星,非要品一块酱猪蹄不可。最后竟然跑出去寻觅,如愿才回。“可能是对妈妈的味道的一种眷恋”。
  “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孟燕星的饮食哲学里,吃是科学和品味,是生活琐碎和亲情诉说。
  下厨,是一种精致的艺术
  吃,其实就是一种生活品质的选择。做,则是这种品质追求的行为艺术。
  中国的菜品讲究色香味俱全。这是一种色彩的搭配,也是一种美的选择。在菜品色彩选择上,孟燕星用她自己的颜色理论尽可能搭配合理:热烈的红、葱郁的青……她信奉和谐的颜色会带来营养的丰盛,不同的搭配会带来口感的多样。
  在她的操控下,最普通的白菜能被炒出多样菜状和口感,一个青椒做熟之后不仅依然青葱诱人,还多了几分晶莹。这让有口福的人舌尖有了不同的触感,眼睛也得到一种享受和慰藉。
  “好菜不光有好厨师,还得有好灶房。”这是俗语。
  每一个喜欢做菜的人不仅需要有一身技艺,更需要有一间心满意足的厨房。 作为工薪阶层的私家菜“教母”级人物,孟燕星对厨房的要求其实并不复杂,“只求厨具齐全多样,精致合心”。而她对于食材的选择也是随心所欲,并不刻意讲究。
  10月19日,孟燕星在微信上发了她的司糠作品,“用很地道的伊拉克蜜枣做的”。
  “会特意寻找这些食材吗?”
  “虽然有时候也会为了犒劳自己去特意寻觅,但大多数时候,家里有伊拉克蜜枣就放蜜枣,有新疆葡萄干就放葡萄干。总之是随手拈来。”
  下班之后孟燕星会逛一下菜市场,有时即兴选择一些时令蔬菜,有时蓄谋良久寻一些解馋的菜品,总之,她的原则是,顺心。
  可她对炒勺特别挑剔。“勺把必须是长把的,轻质好钢”。孟燕星认为这样可以尽兴地在炒菜的时候掂来掂去,挥洒自如。其他,状如空气烤箱是她从澳大利亚买回来的,打蛋器和盘子有时候她也挑剔形状和颜色。
  技术是有规律的,艺术只看天分。炒菜的技艺有拙劣,下厨的艺术分高低,但是所有的评判标准都不可忽视一个自己的悠然之态。
  吃得爽快,就是最高的评判。
  做菜是一种修行
  喜欢做饭的人从来不马虎。
  “菜叶总要一片一片地洗,尤其如今的食品安全如此不堪,得清理得尽量干净些。”切菜也是如此。刀功全在耐心与细心。
  “做菜就是一种修行。”虽然喜欢吃,但是相比而言,孟燕星更喜欢做菜的过程,而且从来不喜欢有人做下手。
  有时,孟燕星做菜仅仅是因为想做,做出来仅仅是为了看着别人吃。
  有一次,有个客人带了俩孩子来家里吃饭。一盘清蒸鱼上桌,孟燕星返回厨房继续做下一个菜,结果菜端上来,清蒸鱼只剩下鱼刺。
  “孩子们都吃光了,家长还不好意思,其实我特喜欢。”孟燕星很享受地说。
  孟燕星做饭有一个习惯:打开音乐,一个人在厨房里享受自己的艺术,和着音乐,听着刀切案板的声音,闻着烘焙散发出来的香味儿……
  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与食物的缘分揉融在心,像一个圣徒对信仰的追慕。
其他文献
下午五点整,裕德孚全部六张桌子已坐满了人,另有食客站在外面耐心等候,想是已习惯在这家店等位,安安静静,不作声张。一位一脸慈和的老人从自行车上下来,往店里走,看到于福生,嘴上说着:没错,就是你,然后对旁边的伙计说:我订一个位子。  这样的场景,于福生太过熟悉。基本上每一天,他都坐在店外的一张桌子上,似乎已成了一块招牌。  店里右侧的墙上,挂着一块红色大匾。两百多字,言简意赅、凝炼典雅,为于福生所写,
期刊
不到十点,背包客们的身影开始在南锣鼓巷大大小小的胡同里晃悠着。三四个游人好奇地打量着挂放在外墙上的招牌,一脸新鲜地走进菊儿人家。  看到桌子上刚刚做好的卤肉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子连连吸着鼻子,招呼同伴说,好香啊。然后问韩姐,可以打包吗?韩姐答,可以,但最好在这里吃。女子再问:“放到明天可以吃吗?”韩姐吃惊,“为什么要明天才吃呢?”“想带回去给孩子尝尝。”再问,原来是周日刚刚参加完北京马拉松比赛的湖
期刊
台湾作家舒国治在他的《理想的下午》中写道:“为了那些‘秘密的角落’,很多作家只好在游记中故意隐藏其名,以免受观光客滥游以致不堪。”  位于西四皇城根18号的老门框爆肚,显然已经不是秘密的角落。还未到饭点,那些常年来此的“老饕”们早早就来占座。  这是家百年老店,光绪年间开于大栅栏的门框胡同,近年来才迁至现址。  这家店的创始人任满是山东人,为人厚道,手艺精湛,生意一直非常好。曾有官员在吃完他家的爆
期刊
北京CBD核心区,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中外名企比肩,白领金装倜傥,堪称是各门类高富帅的综合展馆。一般的“老饕”们尚且追求食不厌精,更何况是CBD的精英们,因此这里名厨名肆荟萃。  在各个版本的CBD美食地图里,都少不了北京嘉里大酒店的海天阁。在各国大菜争奇斗艳的CBD,袁超英携其“京鸭缘”烤鸭稳居一席之地。  霸气十足的烤鸭主厨  袁超英的“京鸭缘”烤鸭“粉丝”众多,既有红墙内的政界高官,亦有社会上
期刊
寒舍羲和位于侨福芳草地大厦的西门入口处,幽静无扰。走上近前,大门幽幽缓缓地敞开来,有种与世无争的寂感。  “竹环寒舍图书润, 花落池中砚水香”,整个空间布局唯美齐整。窗边的小竹在霓虹灯的映衬下,愈加有种素雅寂静的水乡之美。  付洋是这家店的首席时尚美食设计师,是当下北京美食界的时尚先锋。厨房,是他的世界。  15年前的付洋,绝对想象不到二十年后的自己,如此热爱这一行。  “相对于兴趣,那个时候学厨
期刊
三只毛茸茸的黄色“小鸡”和包着“蛋黄”的蛋壳、三只肥厚的“蘑菇”、三个绿白相间的“麻将牌”:五饼、六饼、七饼,分别被放在小篮子和盘子里端了上来,我们一时吃惊。李静陶在一旁笑着说,我就是爱做一些设计。  包括这些点心在内的港式茶点,是表妹靓点的招牌。“我们叫靓点嘛,主打地道、传统的港式茶点,但又兼具创新。不像普通的茶餐厅,提供一份一份的饭、各种工作餐,我们还是希望把最地道的港式茶点味道呈现给北京人。
期刊
在旁边烤肉店红色大店招的映衬下,义气烤肉丽都店清雅的门脸在夜色里几乎不被察觉。  推开门,一个被高高支起的极具艺术感的黑色暖炉顿时让冰凉的身体安顿下来。走上几步台阶,一个金属色的吧台长长地围出一个温暖的空间,灯光暖黄。酒吧旁边,十余张黑栗色桌子错落有致,皆坐满了人在吃饭,却极安静。音乐若有若无地流淌着。每一张桌上烛火摇曳。不时有客人进进出出,老外颇多。  27岁的Henry手托菜品从二楼下来,身形
期刊
去一坐一忘工体店的人,多对其位置小有微词,却不知这正是李刚想要的结果。“我不想让我的餐厅开在临街很热闹的地方,它和云南餐厅的感觉不搭。”  八年前,李刚在三里屯选址一坐一忘第一家店时,当时的三里屯北小街冷清得连一个停车收费员都没有,还需从一个矮矮的小门爬着长长的楼梯一直到三层。李刚越爬心越凉。但是到了三楼,当他看到满窗盛开的槐树花时,他被打动了。“这不正是我想要追寻的坐而忘忧的意境吗?”  三里屯
期刊
一个从小学五年级开始给全家人做饭的“美食达人”,儿时的梦想是 “开一家可以囊括蟹黄汤包、上海生煎、南翔小笼、天津狗不理、北京庆丰等各个品种的包子铺”。  现实是,刘冬大学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媒体一干就是18年。之后,机缘巧合,开始闯荡证券咨询行业。  角色在变,对美食的一往情深不变。  特殊的工作履历,让她的视野更为宽阔。当看到中国“各种急”的浮躁现状,她更加坚信:“烹饪是化解压力,回归平和
期刊
早上九点,簋街才开始从醉夜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伙计们次第打开店门,为新的一天作准备,一脸的倦怠。街道上行人寥寥。空气中,麻辣香味儿清晰可闻,那是多年来沉积下来的、只属于这条街的味道。  花家怡园四合院店门口,一个身着黑色中式褂子的伙计进进出出地忙碌着。他身后那个巍然的牌楼、描金的朱红色大门,似已能想见门后那个世界的格局。  十点多,花雷着一身绿色薄外套出现在店里。昨天他刚刚踢完一场球,有些疲倦,但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