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球,德国队员射门……噢!没有射门,德国队员做了个假动作把球传给了同伴。假动作骗倒了巴西队的后卫……”
“您今天喝了吗?维他健康豆奶!”
广告时间到了!这令人讨厌的广告,严重干扰了我们看球赛的兴致,完全破坏了看球中令人全情投入,忘我呐喊的激昂气氛!就仿佛被人浇了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了……这种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想想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景出现呢?
在一次教研课上,这是一节复习课型,内容丰满,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一节课下来我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力,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该老师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实施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到这里,您或许会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吧!然而,我只能说,这节课只是比较成功而已,要扣掉的分是在奖励机制的出现频率上。在这节课中,奖励显然过多过泛了。下面我们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活动片段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整节课上奖励的分配状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如何评价 ----充满信心,满怀热情
Let’s choose the “top students of math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different levels
----把作为奖品的数字卡片奖励 -----部分同学满心欢喜,出去领奖
给每个能回答完问题的学生 ----- 部分思考着课件上呈现的题目
Task One
5 8 6
----再提任务,结合奖励,选出胜者 不停地回答着老师问题
Task Two
又奖励每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 不停抬頭看看比赛结果
Task Three
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最后的夺冠竞争
再次奖励每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
以上的课堂片段反映出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奖励方法在课上所起的不是画龙点睛,熠熠生辉的作用,反而不自觉地牵制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硬生生地截断了原本流畅的课堂。
近年来,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越来越能看到奖励机制的设计与体现对我们在备课中备学生,课堂上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动性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奖励的方式与体现形式也层出不穷,新颖有趣。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众多老师除了在教学设计方面下足功夫之外,在考虑奖励机制方面所花的心思也不少。我们可以在很多大小公开教研课上看到以公园门票,实物奖励,夏令营入场资格证,勇夺小红旗等等的奖励形式。
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奖励呈现方式远比单一的教师激励用语更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提高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然而,这样精心设计的奖励形式如果呈现不合时宜,操作不当反而会给学生的认知活动带来负作用。
首先,看看其所产生的认知心理弊端
一、占用认知资源
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大脑参与支配各项活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处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能专注学习的心理状态只能维持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而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就更加有限。一节公开课,哪怕是常规课堂的容量本来就不少,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如果同时在学生思维,认知的过程中,再突加对奖励成果的意识,让学生在思考你教授的英语知识的同时又看看“现在我们在这节课堂上在这一时刻所取得的成绩”,再思考思考“我们组比其他组领先了多少分”或者“我们得到了几个红苹果”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话,很明显会存在着认知资源的分配问题。这样,会挤占学生大脑对其他课堂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效投放,甚至会削弱学生对学习本身及知识重难点的关注,导致他们的精力转移。
二、阻断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需要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多种认知活动的广泛参与,最后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首先通过感知觉接触到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无论单词,句型或篇章。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内容上,之后,为了理解内容,学生需要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调动思维,想像等其他多种认知活动来对新知进行加工,细化,并将新知融入已有的认识体系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时你的突然奖励会阻断原本连贯的认知活动过程。正在进行着的开阔,发散的思维过程被阻断,学生再创造能力受到抑制,学习效果必然大大下降,更不要说这样做会“激励,鼓舞学生参与课堂”等冠冕堂皇的措词了。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形来进一步阐明:
●未产生阻断时正常的学习过程: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新知
●不合时宜的奖励机制突然出现之后: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奖励机制呈现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重新认识奖励机制在参与课堂中要注意的方面。
一,控制奖励的表现形式及频率,把握奖励机制呈现的时机
奖励机制在我们的课堂上究竟是促进还是牵制,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呈现它的适当时宜分不开的。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奖励呈现的进程与节奏,把握好奖励机制的呈现时机。我们在设计课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减少奖励方式及频率的无谓占用,在形式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我们所要教授知识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简单易制作的奖品,保留最有效果,最能体现激励作用的即可,尽量把时间留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主动思考的活动上并要考虑到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来设置好奖励的呈现时宜与频率,使学生在课堂是既充分掌握新知,又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奖励中能把知识融合运用,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
二,奖励机制又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设计或提供相对应的奖励形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奖小红花,小星星,赛谁跑得快,比谁先夺得红旗等方式分组,分男女进行竞争比赛。这样直观生动形象的奖励方式必定对于低年级学生会有效果,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收效甚好!但是,如果把同样对付低年级的奖励手段放到高年级的话,学生肯定不吃这一套,并会对您的英语课堂产生厌恶情绪!“怎么把我们给小看了,这样小儿科,骗一年级小朋友的一套不要弄到我们身上,我们要挑战高难度的!”这时我们所设计针对高段学生的奖励方式应该是以发展抽象思维为主的奖励形式了,把抽象的竞争机制与具体的知识点结合,丰富我们的英语课堂,充分调动各类认知功能,提高效率,增加挑战性!又或者可以和德育,人文关怀,异国文化等方面来设计奖励的形式,照顾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体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例如在课题为my school的课中,该老师采用的奖励机制就是为灾区人民祈福的黄丝带;课题为Sports Day的老师则采用奥运足球比賽赛进球数量的奖励机制。这不正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为之一震,耳目一新的艺术吗!
一言以概之,一切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都是要为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所服务,所设计的奖励机制把它简化,适合时宜地呈现,才能真正起到其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
“您今天喝了吗?维他健康豆奶!”
广告时间到了!这令人讨厌的广告,严重干扰了我们看球赛的兴致,完全破坏了看球中令人全情投入,忘我呐喊的激昂气氛!就仿佛被人浇了盆冷水,从头凉到脚了……这种情景是不是非常熟悉?想想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景出现呢?
在一次教研课上,这是一节复习课型,内容丰满,环环相扣,节奏紧凑。一节课下来我可以从学生身上看到了这位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力,也能从学生身上看到该老师为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实施的不同的教学策略。到这里,您或许会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吧!然而,我只能说,这节课只是比较成功而已,要扣掉的分是在奖励机制的出现频率上。在这节课中,奖励显然过多过泛了。下面我们从老师与学生两个活动片段来看看这位老师的整节课上奖励的分配状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提出如何评价 ----充满信心,满怀热情
Let’s choose the “top students of maths”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of different levels
----把作为奖品的数字卡片奖励 -----部分同学满心欢喜,出去领奖
给每个能回答完问题的学生 ----- 部分思考着课件上呈现的题目
Task One
5 8 6
----再提任务,结合奖励,选出胜者 不停地回答着老师问题
Task Two
又奖励每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 不停抬頭看看比赛结果
Task Three
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最后的夺冠竞争
再次奖励每个能回答问题的学生
以上的课堂片段反映出这位老师精心设计的奖励方法在课上所起的不是画龙点睛,熠熠生辉的作用,反而不自觉地牵制了学生的认知心理,硬生生地截断了原本流畅的课堂。
近年来,在英语课堂中,我们越来越能看到奖励机制的设计与体现对我们在备课中备学生,课堂上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发挥学生主动性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奖励的方式与体现形式也层出不穷,新颖有趣。为了准备一节公开课,众多老师除了在教学设计方面下足功夫之外,在考虑奖励机制方面所花的心思也不少。我们可以在很多大小公开教研课上看到以公园门票,实物奖励,夏令营入场资格证,勇夺小红旗等等的奖励形式。
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奖励呈现方式远比单一的教师激励用语更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提高了英语课堂的趣味性。然而,这样精心设计的奖励形式如果呈现不合时宜,操作不当反而会给学生的认知活动带来负作用。
首先,看看其所产生的认知心理弊端
一、占用认知资源
个体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大脑参与支配各项活动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处在我们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能专注学习的心理状态只能维持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而对新知的接受能力就更加有限。一节公开课,哪怕是常规课堂的容量本来就不少,还要求学生能运用。如果同时在学生思维,认知的过程中,再突加对奖励成果的意识,让学生在思考你教授的英语知识的同时又看看“现在我们在这节课堂上在这一时刻所取得的成绩”,再思考思考“我们组比其他组领先了多少分”或者“我们得到了几个红苹果”这样那样的问题的话,很明显会存在着认知资源的分配问题。这样,会挤占学生大脑对其他课堂教学活动资源的有效投放,甚至会削弱学生对学习本身及知识重难点的关注,导致他们的精力转移。
二、阻断认知过程
学习过程需要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等多种认知活动的广泛参与,最后才能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学生首先通过感知觉接触到本节课所要掌握的知识,无论单词,句型或篇章。并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内容上,之后,为了理解内容,学生需要从记忆中提取相关知识,调动思维,想像等其他多种认知活动来对新知进行加工,细化,并将新知融入已有的认识体系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时你的突然奖励会阻断原本连贯的认知活动过程。正在进行着的开阔,发散的思维过程被阻断,学生再创造能力受到抑制,学习效果必然大大下降,更不要说这样做会“激励,鼓舞学生参与课堂”等冠冕堂皇的措词了。
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图形来进一步阐明:
●未产生阻断时正常的学习过程: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新知
●不合时宜的奖励机制突然出现之后:
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奖励机制呈现 所以,接下来我们要重新认识奖励机制在参与课堂中要注意的方面。
一,控制奖励的表现形式及频率,把握奖励机制呈现的时机
奖励机制在我们的课堂上究竟是促进还是牵制,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呈现它的适当时宜分不开的。教师一定要控制好奖励呈现的进程与节奏,把握好奖励机制的呈现时机。我们在设计课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减少奖励方式及频率的无谓占用,在形式方面我们可以结合我们所要教授知识的内容,设计相关的简单易制作的奖品,保留最有效果,最能体现激励作用的即可,尽量把时间留在知识的运用方面,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主动思考的活动上并要考虑到学生不同层次的认知能力来设置好奖励的呈现时宜与频率,使学生在课堂是既充分掌握新知,又使学生在老师所设计的奖励中能把知识融合运用,与学生思维节奏合拍。
二,奖励机制又必须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建立在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设计或提供相对应的奖励形式。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以奖小红花,小星星,赛谁跑得快,比谁先夺得红旗等方式分组,分男女进行竞争比赛。这样直观生动形象的奖励方式必定对于低年级学生会有效果,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学习,收效甚好!但是,如果把同样对付低年级的奖励手段放到高年级的话,学生肯定不吃这一套,并会对您的英语课堂产生厌恶情绪!“怎么把我们给小看了,这样小儿科,骗一年级小朋友的一套不要弄到我们身上,我们要挑战高难度的!”这时我们所设计针对高段学生的奖励方式应该是以发展抽象思维为主的奖励形式了,把抽象的竞争机制与具体的知识点结合,丰富我们的英语课堂,充分调动各类认知功能,提高效率,增加挑战性!又或者可以和德育,人文关怀,异国文化等方面来设计奖励的形式,照顾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体现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例如在课题为my school的课中,该老师采用的奖励机制就是为灾区人民祈福的黄丝带;课题为Sports Day的老师则采用奥运足球比賽赛进球数量的奖励机制。这不正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让人为之一震,耳目一新的艺术吗!
一言以概之,一切的教学评价方法与手段都是要为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所服务,所设计的奖励机制把它简化,适合时宜地呈现,才能真正起到其对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深圳市宝安区灵芝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