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几年的大学课堂,随处可见的是这样的光景:前几排的座位往往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教室后几排却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这与中小学家长千方百计托关系走后门让子女位列前排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中国大学教育的无奈,以及不少缺陷。欲治其本,先探其因。在大学教育与大学生本身两个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原因。现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座位选择 现象思考
在大学教育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其事实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滞后,只重教不重学,束缚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少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把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问题比较严重。教学方式呆板,以注入式、填鸭式、单向纵深式等陈旧的知识传授方式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上课疲劳症,觉得这种课上不上无所谓,自然喜欢坐后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其次具体到大学课程,我们可以发现课程结构单一化,严重缺乏多样性。跟据相关材料,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特有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概括我国课程结构的特点。在横向结构上“四多四少一不足”:即分类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科学课程多,人文课程少;信息技术类、方法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缺失。在纵向结构上,“知识三层楼’,实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知识本位课程组织结构。很明显,这种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是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缺乏适应性。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不断更新的过程。社会职业的高度分化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对大学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国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内容,概念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少,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个性化内容较少,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内容薄弱,实践性内容不足。相比较之下,欧美大学的课程要显得灵活许多。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赫弗林曾对美国110余所4年制学院做的课程调查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而我国高校对社会或市场的变化不能做出积极灵活的反应,课程内容一直固守在“旧的象牙塔”里,学生感觉学不到新东西,自然不想听课,进而就坐到后排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生本身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相比大学教育,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加应该令人重视:
首先是部分大学生自我学习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是诸多中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然而一旦升入大学,便容易产生过分自由放任的心态。另外,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不能适时调整自已,让自已变得消沉、彷徨和颓废,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
另一个是学习兴趣的缺乏。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专业所知甚少,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一开始还逼着自已慢慢去适应,但有的学生发现自已的努力事与愿违,最后干脆放弃了。失去了学习兴趣,便会进而失去学习动力。由此换来的是无所事事的混日子。等到临考前几日才发奋突击。
其三是价值取向的偏离。受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和利益多样化的熏陶,实用思想、功利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有用的课就认真听,自认为没用的就坐到后面做自己的事。还有社会上传言的“读书无用论”等偏激浮躁之风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课堂的重视已经今非昔比。
另外,师生缺乏交流沟通,老师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也是一大原因。由此引发的迟到早退,害怕被提问,自以为后排是“天高皇帝远”的安乐所,以及普遍的从众心理,均是导致大学生喜坐后排的原因。
大学生上课喜欢"后排就坐"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师生交流都有消极的影响。著名记者闾丘露薇曾经针对此现象指出:“有调查显示,七成的大学生上课不愿意坐在前两排,可能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或者想做一些小动作,坐在前排不方便”,可谓一针见血,闾丘晓薇进而指出其对策:“我个人在香港的大学上课,有时候会发现,有的学生会睡觉,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讲课的质量和内容,马上想办法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现在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问题后就会把责任推到比较被动的一方,从形式上去解决问题。即便是每天第一、第二排坐满人上课,也并不代表这些学生愿意听课,就像我们经常批评开大会的时候,台上讲,台下睡觉,其实我觉得对台下人也不公平,如果台上讲话的内容不吸引,不管怎么做,都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我们深思的。
想改变当今大学课堂万马齐喑的状况,这不光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也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高校与学生本身都有着大量内容需要完善。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大学生座位选择 现象思考
在大学教育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其事实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滞后,只重教不重学,束缚了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少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把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教材内容与社会现实相脱节问题比较严重。教学方式呆板,以注入式、填鸭式、单向纵深式等陈旧的知识传授方式为主,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上课疲劳症,觉得这种课上不上无所谓,自然喜欢坐后排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其次具体到大学课程,我们可以发现课程结构单一化,严重缺乏多样性。跟据相关材料,我国高等院校在专业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特有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概括我国课程结构的特点。在横向结构上“四多四少一不足”:即分类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科学课程多,人文课程少;信息技术类、方法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不足,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缺失。在纵向结构上,“知识三层楼’,实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织结构,属于典型的知识本位课程组织结构。很明显,这种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第三是课程内容陈旧过时,缺乏适应性。科学技术本来就是不断更新的过程。社会职业的高度分化和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对大学课程内容的增加和更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国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兴学科内容,概念陈旧,知识老化,信息量少,内容重复现象严重,个性化内容较少,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内容薄弱,实践性内容不足。相比较之下,欧美大学的课程要显得灵活许多。美国课程理论专家赫弗林曾对美国110余所4年制学院做的课程调查发现,这些学院每年要淘汰5%的旧课程,增加约9%的新课程。而我国高校对社会或市场的变化不能做出积极灵活的反应,课程内容一直固守在“旧的象牙塔”里,学生感觉学不到新东西,自然不想听课,进而就坐到后排了。
与此同时,中国的大学生本身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相比大学教育,这些问题的出现更加应该令人重视:
首先是部分大学生自我学习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考上理想的大学是诸多中学生学习的唯一目标,然而一旦升入大学,便容易产生过分自由放任的心态。另外,还有许多学生没有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不能适时调整自已,让自已变得消沉、彷徨和颓废,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毫无目标。
另一个是学习兴趣的缺乏。部分学生在报考大学时对专业所知甚少,之后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根本不感兴趣。一开始还逼着自已慢慢去适应,但有的学生发现自已的努力事与愿违,最后干脆放弃了。失去了学习兴趣,便会进而失去学习动力。由此换来的是无所事事的混日子。等到临考前几日才发奋突击。
其三是价值取向的偏离。受经济市场化、行为功利化和利益多样化的熏陶,实用思想、功利思想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认为有用的课就认真听,自认为没用的就坐到后面做自己的事。还有社会上传言的“读书无用论”等偏激浮躁之风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对课堂的重视已经今非昔比。
另外,师生缺乏交流沟通,老师完成任务式的教学也是一大原因。由此引发的迟到早退,害怕被提问,自以为后排是“天高皇帝远”的安乐所,以及普遍的从众心理,均是导致大学生喜坐后排的原因。
大学生上课喜欢"后排就坐"的现象,对教学效果、师生交流都有消极的影响。著名记者闾丘露薇曾经针对此现象指出:“有调查显示,七成的大学生上课不愿意坐在前两排,可能怕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或者想做一些小动作,坐在前排不方便”,可谓一针见血,闾丘晓薇进而指出其对策:“我个人在香港的大学上课,有时候会发现,有的学生会睡觉,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讲课的质量和内容,马上想办法调动课堂气氛,同时也要提醒学生。现在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出现问题后就会把责任推到比较被动的一方,从形式上去解决问题。即便是每天第一、第二排坐满人上课,也并不代表这些学生愿意听课,就像我们经常批评开大会的时候,台上讲,台下睡觉,其实我觉得对台下人也不公平,如果台上讲话的内容不吸引,不管怎么做,都解决不了问题。”这些都是应当引起我们深思的。
想改变当今大学课堂万马齐喑的状况,这不光是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而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也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高校与学生本身都有着大量内容需要完善。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