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面对白纸一样的孩子,作为其人生领路人的家长都希望: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他都是一个讲理的孩子。有专家指出,对孩子而言,“理”具有两个内涵,即纪律和爱心。
纪律来源于秩序,秩序来源于自律,自律则来源于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培养讲理的孩子,首先应该在家庭内部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体会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养成一定的自律性。引导孩子讲理,方法在于父母对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正确把握。
方法1:教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其为父母分担的意识
生活片断:“妈,你来一下,看看这道题怎么做呀!”孩子坐在写字台前,头都不回地喊着。这时,你刚刷完碗筷,收拾完屋子,坐下来休息。
千万别应声答着“哪道题呀,妈妈看看。”然后连忙走到他身边俯身去看。你可以坐着回答他:“哪道题?拿过来给妈妈看看。”否则,你的随叫随到会使孩子渐渐养成习惯—妈,你来一下!妈,你过来看看……
这是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表现,你应该告诉孩子:妈妈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收拾房间……你有问题需要问,怎么还让疲惫的妈妈走过去呢?
我的孩子过去就曾有这类习惯,我发现后觉得不能忽视。当她在餐桌上说“妈,我渴了”时,我说:“妈妈也渴,是不是我的女儿心疼妈妈,也要给妈妈接一杯水呢?”她立刻跑到饮水机旁,给我接了一杯水。“哎,养女孩就是好,会照顾妈妈了,我真幸福啊!”我心满意足地感叹。她很自豪地站在我身旁,看着我喝水。从此,每顿饭后,她一定是先后为我和她自己分别接一杯水。
父母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本身无错,但让孩子麻木地接受、坦然地享受这一切,而不是有所回应就是错的。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上故意示弱,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欣然为父母做一些事,体会到照顾成年人后的成就感。比如,在周末妈妈做大扫除时,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参与。妈妈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扫地、擦地板、擦家具和窗台,还要收拾厨房和卫生间……告诉孩子为了享受整洁的环境,你要出一份力,必须选择其中的两项,做完这些我们就可以到超市买好吃的啦。做完家务一起验收时,妈妈对他的成绩大加赞赏,会使他在以后有持续参与的热情。
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对父母的辛劳就有了切身的感受,其效果远远胜过父母用语言做空洞的描述。
方法2:你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眼泪绝对不会成为武器
生活片断:孩子歇斯底里,甚至把本子扔到地上,疯狂发泄,号啕大哭,以此抗议此前你对他的批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要么勃然大怒,更猛烈的批评像暴雨一样,使他的对抗反应更加强烈,要么因为孩子哭了,口气立刻变得有些底气不足—“我说什么了你就这样哭?我是为了你好,才……”此番话是父母变相地自我批评,和“好了好了,你别哭了。”没什么两样。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硬碰硬很有可能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导致暴力解决,弄得无法收拾。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等同于这次妥协了,下次孩子还会以类似的手段,逼着你就范。如果你不能和此时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那就先不要继续说教。
那次,女儿不接受我的批评,脸阴沉着,继而啜泣起来,看我没有因此停止批评,她就放声大哭,越哭越厉害,把桌上的玩具都推到地上。我冷静地告诉她:婴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渴了或困了,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你也是想用眼泪来和妈妈交流吗?我听不懂,你继续吧,什么时候你觉得可以和妈妈交流了,你再来找妈妈。我转身去卫生间洗衣服。女儿歇斯底里地哭了几分钟,之后慢慢减弱了声音,再过一会儿,她就假装到卫生间洗脸。我闪在一旁一言不发。她洗着洗着,突然转身抱住了我:“妈妈,我错了……呜呜……”我搂住她—就她的这种抗拒以及她抗拒行为的根源,我们开始了平静的沟通。
当孩子以一些极端的行为抗拒你的说法时,你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种方式不好使!眼泪绝对不会成为武器,不要期望以此来逼父母妥协。要迫使孩子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逐渐具备自省、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任何极端的抗拒方式将来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方法3: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只要开口,就一定要明明白白,说深说透
生活片断:你一边做饭一边问客厅里的孩子,新的练习本什么时候发下来,孩子正在看电视,你问了几句,他才不耐烦地答了一句。你没听清,再问,他又回答。在抽油烟机的噪声里,你还是没听清,又问了一句。他勃然大怒,气哼哼地大喊:我都告诉你八百遍了!
你是不是会说:”我不是没听见嘛“,然后就继续忙你的了?你对他的说话口吻和态度没有在意,或者说了句“你咋这么和妈妈说话呢”就算了事?那我提醒你—以后,他会经常这样没礼貌地和你说话。
有个老警察,在即将退休前开枪把亲生儿子打死,因为他和老伴实在受不了逆子的暴打。儿子还只有七八岁时,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父母说:“饭好了,别看电视,吃饭吧。”儿子大嚷:“不会小点声啊!马上就结束了!”父母赶紧说:“好好好,等你一会儿。”而不对儿子的不敬有任何批评。渐渐地,儿子对父母说话越来越恶劣,到后来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母……当然,这样的家庭不是多数,但其悲剧的演变过程却有警示意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苗头冒出来,如果不加以制止,则会继续发展下去。你每次都蜻蜓点水般说一两句,根本不会对孩子有触动。如一个小园子,有荒草长出来时你不随时铲除,等有一天仔细看时,才发现荒草丛生,铲除已经是很废力气和时日了。因此,孩子身上有毛病时,父母发现苗头就应进行严厉批评,使他及时改正。
“你看哪个孩子对父母是这样说话的?我们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这么讲话的吗?在学校你也是这样对老师讲话的吗?你对妈妈没有说话的耐心了……”告诉孩子,他的态度让你很伤心,有些反面的例子你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意识到妈妈不是小题大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以后才不会继续如此对待父母。
对孩子的批评不能随时随地,像一日三餐般随便,否则,时间长了,你的批评不再有任何的效果,孩子会麻木甚至认为你絮絮叨叨。要一语切中要害,开口就要说深说透。
纪律来源于秩序,秩序来源于自律,自律则来源于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培养讲理的孩子,首先应该在家庭内部让孩子懂得尊重父母,体会父母的感受和需要,养成一定的自律性。引导孩子讲理,方法在于父母对生活中一些小事的正确把握。
方法1:教孩子体会父母的辛劳,培养其为父母分担的意识
生活片断:“妈,你来一下,看看这道题怎么做呀!”孩子坐在写字台前,头都不回地喊着。这时,你刚刷完碗筷,收拾完屋子,坐下来休息。
千万别应声答着“哪道题呀,妈妈看看。”然后连忙走到他身边俯身去看。你可以坐着回答他:“哪道题?拿过来给妈妈看看。”否则,你的随叫随到会使孩子渐渐养成习惯—妈,你来一下!妈,你过来看看……
这是孩子不体谅父母的表现,你应该告诉孩子:妈妈辛苦工作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收拾房间……你有问题需要问,怎么还让疲惫的妈妈走过去呢?
我的孩子过去就曾有这类习惯,我发现后觉得不能忽视。当她在餐桌上说“妈,我渴了”时,我说:“妈妈也渴,是不是我的女儿心疼妈妈,也要给妈妈接一杯水呢?”她立刻跑到饮水机旁,给我接了一杯水。“哎,养女孩就是好,会照顾妈妈了,我真幸福啊!”我心满意足地感叹。她很自豪地站在我身旁,看着我喝水。从此,每顿饭后,她一定是先后为我和她自己分别接一杯水。
父母为子女无怨无悔地付出本身无错,但让孩子麻木地接受、坦然地享受这一切,而不是有所回应就是错的。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上故意示弱,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欣然为父母做一些事,体会到照顾成年人后的成就感。比如,在周末妈妈做大扫除时,可以鼓励孩子一起参与。妈妈把所有需要做的事情一一列举出来:扫地、擦地板、擦家具和窗台,还要收拾厨房和卫生间……告诉孩子为了享受整洁的环境,你要出一份力,必须选择其中的两项,做完这些我们就可以到超市买好吃的啦。做完家务一起验收时,妈妈对他的成绩大加赞赏,会使他在以后有持续参与的热情。
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对父母的辛劳就有了切身的感受,其效果远远胜过父母用语言做空洞的描述。
方法2:你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眼泪绝对不会成为武器
生活片断:孩子歇斯底里,甚至把本子扔到地上,疯狂发泄,号啕大哭,以此抗议此前你对他的批评。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的家长要么勃然大怒,更猛烈的批评像暴雨一样,使他的对抗反应更加强烈,要么因为孩子哭了,口气立刻变得有些底气不足—“我说什么了你就这样哭?我是为了你好,才……”此番话是父母变相地自我批评,和“好了好了,你别哭了。”没什么两样。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硬碰硬很有可能使矛盾更加激化,甚至导致暴力解决,弄得无法收拾。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等同于这次妥协了,下次孩子还会以类似的手段,逼着你就范。如果你不能和此时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那就先不要继续说教。
那次,女儿不接受我的批评,脸阴沉着,继而啜泣起来,看我没有因此停止批评,她就放声大哭,越哭越厉害,把桌上的玩具都推到地上。我冷静地告诉她:婴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饿了、渴了或困了,就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你也是想用眼泪来和妈妈交流吗?我听不懂,你继续吧,什么时候你觉得可以和妈妈交流了,你再来找妈妈。我转身去卫生间洗衣服。女儿歇斯底里地哭了几分钟,之后慢慢减弱了声音,再过一会儿,她就假装到卫生间洗脸。我闪在一旁一言不发。她洗着洗着,突然转身抱住了我:“妈妈,我错了……呜呜……”我搂住她—就她的这种抗拒以及她抗拒行为的根源,我们开始了平静的沟通。
当孩子以一些极端的行为抗拒你的说法时,你要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种方式不好使!眼泪绝对不会成为武器,不要期望以此来逼父母妥协。要迫使孩子懂得,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逐渐具备自省、自控和自律的能力。任何极端的抗拒方式将来都不会被社会所接受。
方法3:对孩子进行批评时,只要开口,就一定要明明白白,说深说透
生活片断:你一边做饭一边问客厅里的孩子,新的练习本什么时候发下来,孩子正在看电视,你问了几句,他才不耐烦地答了一句。你没听清,再问,他又回答。在抽油烟机的噪声里,你还是没听清,又问了一句。他勃然大怒,气哼哼地大喊:我都告诉你八百遍了!
你是不是会说:”我不是没听见嘛“,然后就继续忙你的了?你对他的说话口吻和态度没有在意,或者说了句“你咋这么和妈妈说话呢”就算了事?那我提醒你—以后,他会经常这样没礼貌地和你说话。
有个老警察,在即将退休前开枪把亲生儿子打死,因为他和老伴实在受不了逆子的暴打。儿子还只有七八岁时,父母对他宠爱有加。父母说:“饭好了,别看电视,吃饭吧。”儿子大嚷:“不会小点声啊!马上就结束了!”父母赶紧说:“好好好,等你一会儿。”而不对儿子的不敬有任何批评。渐渐地,儿子对父母说话越来越恶劣,到后来甚至动手打自己的父母……当然,这样的家庭不是多数,但其悲剧的演变过程却有警示意义。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不良的苗头冒出来,如果不加以制止,则会继续发展下去。你每次都蜻蜓点水般说一两句,根本不会对孩子有触动。如一个小园子,有荒草长出来时你不随时铲除,等有一天仔细看时,才发现荒草丛生,铲除已经是很废力气和时日了。因此,孩子身上有毛病时,父母发现苗头就应进行严厉批评,使他及时改正。
“你看哪个孩子对父母是这样说话的?我们对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是这么讲话的吗?在学校你也是这样对老师讲话的吗?你对妈妈没有说话的耐心了……”告诉孩子,他的态度让你很伤心,有些反面的例子你可以讲给孩子听,让他意识到妈妈不是小题大作。有了深刻的印象,孩子在以后才不会继续如此对待父母。
对孩子的批评不能随时随地,像一日三餐般随便,否则,时间长了,你的批评不再有任何的效果,孩子会麻木甚至认为你絮絮叨叨。要一语切中要害,开口就要说深说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