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冶铁矿坐落于黄石市铁山区,现隶属于武钢集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职工3042人。
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被纳入武钢重建,到1980年,大冶铁矿已建成高度机械化采选联合生产的大型矿山,成为我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实际采选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最高年产量达500万吨。
然而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开采,该矿已消耗殆尽。截止到本世纪初,其铁矿资源保有储量已不足3000万吨,2001年该矿转为地下开采,年设计产能为150万吨。
数据显示,矿工年龄多为45至55岁之间即中老年,青壮年矿工极少。然而矿山作业属于高强度体力作业,对矿工劳动能力要求较高。正常情况下,青壮年矿工人数应居多。大冶铁矿却出现矿工年龄普遍偏大现象,仔细分析后,发现此种现象之存在也属正常。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来对此进行分析。
一、博弈过程分析
我们可以将该博弈视为一个双头博弈。博弈的参与方分别为矿山企业和青壮年劳动力。对于矿山企业而言,有两种行为选择:(1)提供高工资;(2)提供低工资。对于青壮年劳动力而言,也有两种行为选择:(1)进入矿山企业工作;(2)离开或者不进入。
矿井生产由若干个时间周期组成,建井期、投产初期、正常生产期、扩大生产期以及矿井收缩期。分析大冶铁矿得知,该矿在经历50余年大规模开采后现已进入稳产收缩期,而稳产收缩期矿山年产量主要取决于现有采选矿设施设备生产运输能力,雇佣青壮年劳动力对提高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
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忽略次要因素,衡量其绩效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比,因此矿山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对于年轻劳力来说,工作目标为获得相对高的收入,所以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
大冶铁矿现有矿工工资水平为2000至3000元,取平均值即为2500元,该工资水平与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工人工资水平较为接近。然而矿山工作环境恶劣,存在潜在风险,相比之下,该工资不具有竞争力。面对同等工资时,青壮年劳动力会选择离开矿山,进入沿海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
定义青壮年劳动力为: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较强的劳动力;与之相对应,定义中老年劳动力为: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较弱的劳动力。
青壮年劳动力年龄适中、身体素质较好,且可以在各个区域、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并被自由聘用;中老年劳动力年纪偏大、身体素质较青年人差,所以在矿山用工市场上竞争筹码不大,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自由选择的范围较小。年轻劳力选择离开矿山企业即意味着老年劳动力会进入矿山企业,填补由此留下的市场空白。在信息充分且准确的前提下,矿山用工市场可以假定为一个自由竞争市场。
因此,为简化模型,做出以下假设:
1、大冶鐵矿矿山产出取决于基建设施运营能力;
2、矿山用工市场为自由竞争市场;
3、青壮年劳动力比中老年劳动力具有强的劳动能力、更优的劳动素质;
4、矿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工人力追求收入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该博弈的支付矩阵。
对于矿山而言,可设其收益等于产出价值与成本之差,据以上假设及分析可知,产出价值取决于矿山现有基建设施运营能力,即基建运营能力不变时可视产出价值为常数。成本构成为工人工资成本与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相关于基建设施,可视为常数;工人工资成本为可变成本,则有公式:
I = V---C = V--- ( Cm + Ch ),
其中,I为收益,V为产出价值,C为成本,Cm为运营成本,Cm为工人工资成本。显然,在V和Cm为常数的情况下,I与Ch 负相关,即工人工资成本越低,收益越大。青壮年进入时,矿山企业选择“低工资”策略,收益3.5>3,青壮年矿工离开时,矿山企业选择“高工资”策略,收益3>2.5。因此,不论青壮年矿工是否进入,前者的收益总会大于后者。
由于矿山企业掌握了关于矿山运营的产量、成本、收益等相关信息而矿工却不具备,所以出现信息不对等;与此同时矿工不能形成有力工会组织,群体性较弱导致议价能力较弱。因此矿山企业可以首先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即拥有先动策略。那么显然,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它会选择低工资策略。
在矿山企业选择低工资策略的前提下,青壮年可以选择进入或离开。当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时, 其收益值为2,小于其选择离开(到其他提供高工资的企业)时的收益3,所以青壮年矿工会选择离开,其结果是,中老年矿工进入矿山,最终使矿山出现劳动力群体年龄偏大现象。
如表1所示,这就是该矿现在矿工年纪偏大的博弈过程。
二、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矿山处于稳产收缩期时,工人的年龄普遍呈偏大趋势。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双头博弈。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的调研标本过小,尚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仅以此文建立将博弈论运用于矿山人力资源分析的思路。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ventsim软件的可视化仿真技术在矿井通风系统的评价与优化方面的应用”(101052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
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被纳入武钢重建,到1980年,大冶铁矿已建成高度机械化采选联合生产的大型矿山,成为我国十大铁矿生产基地之一,实际采选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最高年产量达500万吨。
然而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开采,该矿已消耗殆尽。截止到本世纪初,其铁矿资源保有储量已不足3000万吨,2001年该矿转为地下开采,年设计产能为150万吨。
数据显示,矿工年龄多为45至55岁之间即中老年,青壮年矿工极少。然而矿山作业属于高强度体力作业,对矿工劳动能力要求较高。正常情况下,青壮年矿工人数应居多。大冶铁矿却出现矿工年龄普遍偏大现象,仔细分析后,发现此种现象之存在也属正常。下面我们用博弈论来对此进行分析。
一、博弈过程分析
我们可以将该博弈视为一个双头博弈。博弈的参与方分别为矿山企业和青壮年劳动力。对于矿山企业而言,有两种行为选择:(1)提供高工资;(2)提供低工资。对于青壮年劳动力而言,也有两种行为选择:(1)进入矿山企业工作;(2)离开或者不进入。
矿井生产由若干个时间周期组成,建井期、投产初期、正常生产期、扩大生产期以及矿井收缩期。分析大冶铁矿得知,该矿在经历50余年大规模开采后现已进入稳产收缩期,而稳产收缩期矿山年产量主要取决于现有采选矿设施设备生产运输能力,雇佣青壮年劳动力对提高产量无明显促进作用。
对于矿山企业而言,忽略次要因素,衡量其绩效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效益,即投入产出比,因此矿山企业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对于年轻劳力来说,工作目标为获得相对高的收入,所以劳动者追求收入最大化。
大冶铁矿现有矿工工资水平为2000至3000元,取平均值即为2500元,该工资水平与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工人工资水平较为接近。然而矿山工作环境恶劣,存在潜在风险,相比之下,该工资不具有竞争力。面对同等工资时,青壮年劳动力会选择离开矿山,进入沿海地区工作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
定义青壮年劳动力为: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较强的劳动力;与之相对应,定义中老年劳动力为:工作能力、身体素质较弱的劳动力。
青壮年劳动力年龄适中、身体素质较好,且可以在各个区域、企业之间自由流动并被自由聘用;中老年劳动力年纪偏大、身体素质较青年人差,所以在矿山用工市场上竞争筹码不大,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自由选择的范围较小。年轻劳力选择离开矿山企业即意味着老年劳动力会进入矿山企业,填补由此留下的市场空白。在信息充分且准确的前提下,矿山用工市场可以假定为一个自由竞争市场。
因此,为简化模型,做出以下假设:
1、大冶鐵矿矿山产出取决于基建设施运营能力;
2、矿山用工市场为自由竞争市场;
3、青壮年劳动力比中老年劳动力具有强的劳动能力、更优的劳动素质;
4、矿山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工人力追求收入最大化。
接下来,我们可以分析该博弈的支付矩阵。
对于矿山而言,可设其收益等于产出价值与成本之差,据以上假设及分析可知,产出价值取决于矿山现有基建设施运营能力,即基建运营能力不变时可视产出价值为常数。成本构成为工人工资成本与运营成本,运营成本相关于基建设施,可视为常数;工人工资成本为可变成本,则有公式:
I = V---C = V--- ( Cm + Ch ),
其中,I为收益,V为产出价值,C为成本,Cm为运营成本,Cm为工人工资成本。显然,在V和Cm为常数的情况下,I与Ch 负相关,即工人工资成本越低,收益越大。青壮年进入时,矿山企业选择“低工资”策略,收益3.5>3,青壮年矿工离开时,矿山企业选择“高工资”策略,收益3>2.5。因此,不论青壮年矿工是否进入,前者的收益总会大于后者。
由于矿山企业掌握了关于矿山运营的产量、成本、收益等相关信息而矿工却不具备,所以出现信息不对等;与此同时矿工不能形成有力工会组织,群体性较弱导致议价能力较弱。因此矿山企业可以首先作出选择并采取行动,即拥有先动策略。那么显然,为追求收益最大化,它会选择低工资策略。
在矿山企业选择低工资策略的前提下,青壮年可以选择进入或离开。当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时, 其收益值为2,小于其选择离开(到其他提供高工资的企业)时的收益3,所以青壮年矿工会选择离开,其结果是,中老年矿工进入矿山,最终使矿山出现劳动力群体年龄偏大现象。
如表1所示,这就是该矿现在矿工年纪偏大的博弈过程。
二、总结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矿山处于稳产收缩期时,工人的年龄普遍呈偏大趋势。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双头博弈。由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我们的调研标本过小,尚不具备普遍适用性,仅以此文建立将博弈论运用于矿山人力资源分析的思路。
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基于ventsim软件的可视化仿真技术在矿井通风系统的评价与优化方面的应用”(1010520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与安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