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动车伤员救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7.23动车伤员资料和救治措施。结果:急诊治疗后好转回家2例,转院1例,院前死亡3例,留院观察或住院后,好转回家21例,转院1例,仍住院5例。结论:动车伤员救治属于急救,一定要观察仔细处理得当,在保住患者生命后转入院治疗。
关键词:7.23动车伤员 救治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80-01
7.23动车事件发生后,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三级医院,温州市某医院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共收治患者33例。本人回顾性分析该医院在此次医疗救援中的总体情况,为今后有效地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从急诊科,病案室,脑外,ICU,骨科及相关科室收集伤员资料。
1.2 一般资料。2011年7月23日-2011年7月24日,共收治动车事故伤员3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4岁—62岁,平均年龄37.7岁。
1.3 统计指标。包括伤员来院时间分布,籍贯,受伤解剖部位,伤情分类(按伤员入院科别划分),转归。
1.4 伤员分检。根据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如果稳定,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轻伤病人予绿色或黄色标识;如果不稳定,进入抢救室,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手术ICU,已经死亡病人予黑色标识。
2 结果
2.1 入院时间分布如下。事件后1h,2h,3h,4h伤员分别为,1人,13人,6人,5人。
2.2 受伤解剖部位。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后如下:四肢损伤,体表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单个部位损伤13例,多个部位损伤20例。
2.3 籍贯地分布。分析如下:温州伤员9人,福建伤员18人,其次有国外、武汉、山东、陕西、江西等地。有14例伤员存在2处以上的损伤。
2.4 动车伤员伤情分类。共7个科室收治了伤员,分别为:骨科,脑外,ICU,急诊留观室,胸外,普外,五官科。收治科室最多的分别为:急诊留观病房,脑外,骨科,胸外等。
2.5 动车伤员转归。急诊治疗后好转回家2例,转院1例,院前死亡3例。截止2011-10-17,留院观察或住院后,好转回家21例,转院1例,仍住院5例。死亡占9.1%,住院57.6%,仍住院15.2%,留观24.2%,回家6.1%,转院3%。
3 讨论
该医院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承担了早期伤员的一期治疗、后期转院伤员的二期治疗及正常住院患者的常规治疗等医疗救援工作。
3.1 本次急救护理的关键环节。
3.1.1 意识与预案。在第1例伤员到底急诊科时,分诊班护士立即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启动了紧急应急预案,同时根据本次群体伤发生的特点及强度,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了初步评估,及时组织人员及急救物资,检查各急救通道和急救区域,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3.1.2 质量与管理。
3.1.2.1 合理调配人员。启动紧急应急预案后,从全院增调了几十名曾在急诊科待过熟悉急救流程的护士和几十名护工,将所有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组成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护工为主体,其他人员为辅助的团体的急救小组,全程负责诊断、检查、治疗和转归,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救治链,使来院伤员均能得到及时救治,体现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同时紧急调用了大批急救物资,缓解了人员紧缺,物资紧缺的问题。
3.1.2.2 完善信息管理。设立了专人负责伤员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工作,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同时建立了伤员信息卡和身份识别带。根据伤员病情采取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理原则,采取4种颜色区分病情,为各救治环节提供信息,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红色用于危重伤员,即特级或一级病人;黄色用于重伤员,即二级病人;绿色用于轻伤员,即三级病人;黑色用于死亡病人。
3.2 本次急救护理暴露的缺点与改进建议。
3.2.1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由于部分伤员资料缺失不能达到完全精确,造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
3.2.2 缺乏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准备。通过全面总结此次动车伤员急救护理组织管理的经验,我院在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参与急救的专业急救护理人员少,急救物资不足,加大了护理组织管理的难度。建议今后加大急救专业人才、物资的储备,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急救物资储备库,以提高群体伤的应急能力。
3.3 建议。
3.3.1 通过全面总结本院7.23动车事件的救援经验,建立完善的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设备、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当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有效,高效实施医疗救援。
3.3.2 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准确快速判断伤情,做好登记,对伤情重,生存希望渺茫的伤员仅给予期待治疗,使有限资源能救治更多的伤员。
参考文献
[1] 姚文章,张连阳,程晓斌等.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和i,2008,10(5):393-397
[2] 薛力,陈敏,尹代红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563例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析[J].中国循證医学杂志,2008,8(8):597-601
[3] 王凌,李静,李幼平等.大规模伤亡事件伤员分类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7):469-476
关键词:7.23动车伤员 救治 分析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80-01
7.23动车事件发生后,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三级医院,温州市某医院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启动紧急救援预案,共收治患者33例。本人回顾性分析该医院在此次医疗救援中的总体情况,为今后有效地应对突发重大事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从急诊科,病案室,脑外,ICU,骨科及相关科室收集伤员资料。
1.2 一般资料。2011年7月23日-2011年7月24日,共收治动车事故伤员33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龄4岁—62岁,平均年龄37.7岁。
1.3 统计指标。包括伤员来院时间分布,籍贯,受伤解剖部位,伤情分类(按伤员入院科别划分),转归。
1.4 伤员分检。根据生命体征是否平稳,如果稳定,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轻伤病人予绿色或黄色标识;如果不稳定,进入抢救室,危重病人予红色标识手术ICU,已经死亡病人予黑色标识。
2 结果
2.1 入院时间分布如下。事件后1h,2h,3h,4h伤员分别为,1人,13人,6人,5人。
2.2 受伤解剖部位。按AIS-2005版将人体分为9个解剖区域,即头颅,面颈,胸部,腹部,脊柱,骨盆,四肢(上肢,下肢),体表。分析后如下:四肢损伤,体表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面颈部损伤最少。单个部位损伤13例,多个部位损伤20例。
2.3 籍贯地分布。分析如下:温州伤员9人,福建伤员18人,其次有国外、武汉、山东、陕西、江西等地。有14例伤员存在2处以上的损伤。
2.4 动车伤员伤情分类。共7个科室收治了伤员,分别为:骨科,脑外,ICU,急诊留观室,胸外,普外,五官科。收治科室最多的分别为:急诊留观病房,脑外,骨科,胸外等。
2.5 动车伤员转归。急诊治疗后好转回家2例,转院1例,院前死亡3例。截止2011-10-17,留院观察或住院后,好转回家21例,转院1例,仍住院5例。死亡占9.1%,住院57.6%,仍住院15.2%,留观24.2%,回家6.1%,转院3%。
3 讨论
该医院作为离事发地点最近的市级综合性医院,承担了早期伤员的一期治疗、后期转院伤员的二期治疗及正常住院患者的常规治疗等医疗救援工作。
3.1 本次急救护理的关键环节。
3.1.1 意识与预案。在第1例伤员到底急诊科时,分诊班护士立即向相关部门做了汇报,启动了紧急应急预案,同时根据本次群体伤发生的特点及强度,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进行了初步评估,及时组织人员及急救物资,检查各急救通道和急救区域,做好接收伤员的准备。
3.1.2 质量与管理。
3.1.2.1 合理调配人员。启动紧急应急预案后,从全院增调了几十名曾在急诊科待过熟悉急救流程的护士和几十名护工,将所有人员进行合理调配,组成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护工为主体,其他人员为辅助的团体的急救小组,全程负责诊断、检查、治疗和转归,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救治链,使来院伤员均能得到及时救治,体现了创伤急救的时效性和整体性。同时紧急调用了大批急救物资,缓解了人员紧缺,物资紧缺的问题。
3.1.2.2 完善信息管理。设立了专人负责伤员信息的收集与保管工作,保证了信息的完整性与准确性,更有利于信息的保存。同时建立了伤员信息卡和身份识别带。根据伤员病情采取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理原则,采取4种颜色区分病情,为各救治环节提供信息,为其他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依据。红色用于危重伤员,即特级或一级病人;黄色用于重伤员,即二级病人;绿色用于轻伤员,即三级病人;黑色用于死亡病人。
3.2 本次急救护理暴露的缺点与改进建议。
3.2.1 本研究局限性。本研究由于部分伤员资料缺失不能达到完全精确,造成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倚。
3.2.2 缺乏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准备。通过全面总结此次动车伤员急救护理组织管理的经验,我院在专业人才和急救物资储备方面存在不足,参与急救的专业急救护理人员少,急救物资不足,加大了护理组织管理的难度。建议今后加大急救专业人才、物资的储备,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设立急救物资储备库,以提高群体伤的应急能力。
3.3 建议。
3.3.1 通过全面总结本院7.23动车事件的救援经验,建立完善的救援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加强硬件设备、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当灾害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地启动应急预案,全方位,有效,高效实施医疗救援。
3.3.2 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准确快速判断伤情,做好登记,对伤情重,生存希望渺茫的伤员仅给予期待治疗,使有限资源能救治更多的伤员。
参考文献
[1] 姚文章,张连阳,程晓斌等.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和i,2008,10(5):393-397
[2] 薛力,陈敏,尹代红等.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563例汶川地震伤员救治分析[J].中国循證医学杂志,2008,8(8):597-601
[3] 王凌,李静,李幼平等.大规模伤亡事件伤员分类的系统评价.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7):469-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