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问题的提出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历来颇受争议,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以下两旬:
“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一句中“这”指什么?“伟大”是说谁?第二句中“这几缕血痕”又如何理解?两句话叫人读出一串疑问,而这“一串”疑问其实龙蟠虬结,最后可以归并为一个大问题,就是:谁“伟大”?
我们先看看权威的说法。
二 教参的解读
我所谓“权威的说法”,是指《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
教参对第一句的解释是,“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直面屠刀与鲜血,从容相助,场面“惊心动魄”,所以“伟大”是指“三个女子”。对第二句的解释是,“屠戮妇婴”是指屠戮刘和珍她们;“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而是段政府背后以日本为首的“新八国联军”(因为“如果把八国联军误解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那么事过26年,怎么‘居然昂起头来’呢?”)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真是这样吗?
三 几点质疑
教参的解读有几点明显的“硬伤”。
1 无视“这几缕血痕”
把两句联系起来,就发现问题了。“伟绩”与“丰功”被什么抹杀了?按教参的逻辑,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被三个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抹杀了,被她们的“沉勇友爱”的精神抹杀了。这样一来,“这几缕血痕”就无法理解了。
2 与下文无法关联
这段话紧接下来是这样一句“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果把上句理解为“杀人者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伟大抹杀了”,那么“但是”从何而转?“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3 歪解词语太牵强
教参为自圆其说将“屠戮妇婴”之“妇婴”曲解为“专指女子”,指的是“刘和珍她们”,因为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中还是娃娃”,这种解释很不靠谱。鲁迅有什么必要称她们为“妇婴”?称“青年”岂不更直接明白?“八国联军”既非指传统说法之“八国联军”,鲁迅为何自找麻烦而不说成“洋人强盗”之类?
四戒的看法:
综上所述,教参的解读是十分可疑的。我的看法是:
“伟大”是指“枪弹的攒射”,是反语。“伟大”之“惊心动魄”是说执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兽行令人发指,惨绝人寰,因而“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以前的“中外杀人者”虽也血腥残忍,但其辉煌的杀人成绩,又被执政府刷新了,亦即“抹杀”了。
做出这种解读主要是依据上下文的思路,简述如下:
1 看这个小语境,亦即文前所引的两句话,“这几缕血痕”显然是指“三·一八惨案”。惨案中死四十余人,伤二百人,其惨烈程度虽不是前无古人,但现在已是民国时期,“文明”时代,“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预想不到的”(鲁迅语)。故血痕虽只“几缕”,也足以“抹杀”前辈屠伯们的杀人记录。
2 把语境放大一点,看与下文“但是”一句的衔接。上句说执政府的暴行比之以前杀人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下旬说“中外杀人者却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语境一转一进,杀了人,满脸血污,居然心无愧疚,元负罪悔之意,还“昂起头来”,可见其脸厚心黑之至。
这里的“中外杀人者”之“外”,虽然无法坐实。但也无大关碍,现在外国自然也有杀人者,杀人者自然也脸厚心黑,鲁迅惯于一箭双雕,也曾奚落过所谓的西方文明,这时正好重施故技。所以这个“外”,并非一定要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不需要他们过26年“昂起头来”。
3 进一步放大语境,看这一节的主旨是什么。
我认为这一节的主旨也非教参所说是赞美与揭露并有,这一节的重点是揭露与痛斥。理由有兰:一是开头,上一节结尾说执政府的血腥和卑鄙让我无语,这一节开头却说:“但是,我还是有要说的话。”有什么话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从文脉和情感发展来看,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二是第二段,作者写三个女子遇害经过,重点在昭示杀人者的血腥与残忍,不厌其细,铁笔直断:这不是“虐杀”而何?其揭露之意明显。三是结尾,是直接对杀人者义愤的指斥。
可见,本节主旨即在揭露杀人者的暴行,而非讴歌死难者的精神,而讨论句自然也应服从这一语境,做如上理解。
回到题目。谁“伟大”?结论是杀人者“伟大”,其杀人技俩“伟大”到超迈前人,独步中外,“伟大”到令我无语。
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历来颇受争议,而其中分歧最大的是以下两旬:
“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第一句中“这”指什么?“伟大”是说谁?第二句中“这几缕血痕”又如何理解?两句话叫人读出一串疑问,而这“一串”疑问其实龙蟠虬结,最后可以归并为一个大问题,就是:谁“伟大”?
我们先看看权威的说法。
二 教参的解读
我所谓“权威的说法”,是指《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说法。
教参对第一句的解释是,“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直面屠刀与鲜血,从容相助,场面“惊心动魄”,所以“伟大”是指“三个女子”。对第二句的解释是,“屠戮妇婴”是指屠戮刘和珍她们;“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而是段政府背后以日本为首的“新八国联军”(因为“如果把八国联军误解为1900年的八国联军,那么事过26年,怎么‘居然昂起头来’呢?”)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人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
真是这样吗?
三 几点质疑
教参的解读有几点明显的“硬伤”。
1 无视“这几缕血痕”
把两句联系起来,就发现问题了。“伟绩”与“丰功”被什么抹杀了?按教参的逻辑,答案似乎只有一个:被三个女子“惊心动魄的伟大”抹杀了,被她们的“沉勇友爱”的精神抹杀了。这样一来,“这几缕血痕”就无法理解了。
2 与下文无法关联
这段话紧接下来是这样一句“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如果把上句理解为“杀人者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伟大抹杀了”,那么“但是”从何而转?“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如何理解?
3 歪解词语太牵强
教参为自圆其说将“屠戮妇婴”之“妇婴”曲解为“专指女子”,指的是“刘和珍她们”,因为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中还是娃娃”,这种解释很不靠谱。鲁迅有什么必要称她们为“妇婴”?称“青年”岂不更直接明白?“八国联军”既非指传统说法之“八国联军”,鲁迅为何自找麻烦而不说成“洋人强盗”之类?
四戒的看法:
综上所述,教参的解读是十分可疑的。我的看法是:
“伟大”是指“枪弹的攒射”,是反语。“伟大”之“惊心动魄”是说执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兽行令人发指,惨绝人寰,因而“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以前的“中外杀人者”虽也血腥残忍,但其辉煌的杀人成绩,又被执政府刷新了,亦即“抹杀”了。
做出这种解读主要是依据上下文的思路,简述如下:
1 看这个小语境,亦即文前所引的两句话,“这几缕血痕”显然是指“三·一八惨案”。惨案中死四十余人,伤二百人,其惨烈程度虽不是前无古人,但现在已是民国时期,“文明”时代,“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预想不到的”(鲁迅语)。故血痕虽只“几缕”,也足以“抹杀”前辈屠伯们的杀人记录。
2 把语境放大一点,看与下文“但是”一句的衔接。上句说执政府的暴行比之以前杀人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下旬说“中外杀人者却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语境一转一进,杀了人,满脸血污,居然心无愧疚,元负罪悔之意,还“昂起头来”,可见其脸厚心黑之至。
这里的“中外杀人者”之“外”,虽然无法坐实。但也无大关碍,现在外国自然也有杀人者,杀人者自然也脸厚心黑,鲁迅惯于一箭双雕,也曾奚落过所谓的西方文明,这时正好重施故技。所以这个“外”,并非一定要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不需要他们过26年“昂起头来”。
3 进一步放大语境,看这一节的主旨是什么。
我认为这一节的主旨也非教参所说是赞美与揭露并有,这一节的重点是揭露与痛斥。理由有兰:一是开头,上一节结尾说执政府的血腥和卑鄙让我无语,这一节开头却说:“但是,我还是有要说的话。”有什么话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从文脉和情感发展来看,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二是第二段,作者写三个女子遇害经过,重点在昭示杀人者的血腥与残忍,不厌其细,铁笔直断:这不是“虐杀”而何?其揭露之意明显。三是结尾,是直接对杀人者义愤的指斥。
可见,本节主旨即在揭露杀人者的暴行,而非讴歌死难者的精神,而讨论句自然也应服从这一语境,做如上理解。
回到题目。谁“伟大”?结论是杀人者“伟大”,其杀人技俩“伟大”到超迈前人,独步中外,“伟大”到令我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