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佳设计、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是产品包装的一条通用原则,这一点在一些曾获国际包装设计奖的作品中已经得到体现。但市场上的一些商品存在过度包装问题,不仅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且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
一、商品过度包装及其危害
对于何为过度包装,目前业界尚无特别确切的标准,但从包装的本身定义看,最根本有两大功能:一是保护商品,二是促进销售。因此评判包装是否过度,首先,功能要适度;其次,是促销的手段也要考虑综合的社会责任,即也要适度。虽然对于过度包装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人们对于过度包装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商品包装之后,使其售价大大提升,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提升,即如果包装后的商品的价格远高于该商品的价值,就可以认为是一种过度包装。
过度包装至少有以下危害:占据并消耗了过多的资源,产生了过多的垃圾,并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造成环境污染等。根据环境保护专家的测算,商品的包装物一次性使用就成为废弃物的大概占到包装产量的70%。以2005年为例,我国包装产品生产总值为4100亿元,其中有70%价值2800多亿元人民币的包装物一次性使用掉,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过度包装造成的。
过度的名实不符的商品包装,首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有的包装豪华的商品不准消费者在购买时打开,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其购买的商品质量与包装严重不成比例,这是一种变相的欺诈行为。商品的过度包装违反了市场交易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商品的过度包装鼓励了企业的不正当竞争,使得个别厂商大量的精力不是花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一味地追逐“上档次”的包装。这种行为不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也使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保证外包装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包装物的成本越低,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消费者就越少花冤枉钱。商品包装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状态,应该是商品到了消费者手里以后,包装损毁而商品完好无损。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所有厂商都应追求这种境界,因为最终要销售的不是包装而是产品或服务,所以如果适度包装,既降低了包装的成本,提升了厂商的利润,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二、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措施与可资借鉴的外国经验
造成过度包装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某些商家利润驱动、部分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成熟等。专家指出,要杜绝过度包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各个行业协会应制定相应的包装标准,生产企业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消费者更应该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危害。
商品过度包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已经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在遏制过度包装方面,日本、法国等国采取的一些做法和措施,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借鉴。针对过度包装,国外的控制手段主要有三类:一是标准控制,二是经济手段控制,三是加大生产者责任。
在日本,过度包装问题一度很普遍,经过多年的治理,过度包装现象已大为改观。日本在1995年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其中规定:容器及包装品的生产企业和利用企业,按照产量和销售量进行折算后,要向日本容器包装循环利用协会缴纳处理费。协会利用这笔费用委托废弃物处理企业对容器和包装废弃物进行分解还原,使之成为工业原料,重新进入经济循环过程中。企业的包装物排出量越大,它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越多。这也间接制约了企业过度包装行为。日本还有一些法规对商品标准特别是礼品盒包装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如日本东京都制定的《商品礼盒包装适当化细要》中规定,包装容器中的间隙原则上不可超过整个容器的20%,商品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必须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费用必须在整个产品价格的15%以下等等。法国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征收税费、制定标准等措施遏制过度包装这种美丽的垃圾。
实际上许多国家也曾经走过一条整顿、治理,再整顿、再治理的道路,最终使他们的企业逐渐接受了减量包装、节约资源、促进环保的观念。多年前,我国的商品在国际上的印象是质量不错、包装跟不上,近年在某些商品的包装上却走向了另一端——过度包装,天价月饼等就是明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商品通过适当的包装自我美化无可厚非,但消费者需要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过度包装,遏制过度包装是节约资源的题中之意。要遏制过度包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节约资源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风尚,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危害。
参考资料:
[1]过度包装该“瘦身”了——节能降耗减排系列报道(央视国际,焦点访谈,2007年4月25日播出)
[2]新华时评:商品过度包装已成公害.须引起重视,2007年02月13日,20:31:29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2/13/content_5736003.htm
[3]商品过度包装被限:成本不能高于出厂价15%.重庆商报,2007年06月20日
[4]海外遏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商务网,2007~05~08,08:20:00,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159751-p1.html
[5]海外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思考.中国食品商务网,2007~05~08,10:00:00,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159844.htm
[6]商品過度包装已成一大社会公害.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时间:2007~04~29,http://www.bjzx.gov.cn/pub/lanmus/3/detail_jsp_qid_e3336_qsc_lanmuId_e3.htm
[7]试论我国包装业与环保之和谐发展,2006~11~2,10:57:13 中国包装网http://www.clii.com.cn/crafts/news/show.asp?ShowID=125899
一、商品过度包装及其危害
对于何为过度包装,目前业界尚无特别确切的标准,但从包装的本身定义看,最根本有两大功能:一是保护商品,二是促进销售。因此评判包装是否过度,首先,功能要适度;其次,是促销的手段也要考虑综合的社会责任,即也要适度。虽然对于过度包装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人们对于过度包装的理解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商品包装之后,使其售价大大提升,但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提升,即如果包装后的商品的价格远高于该商品的价值,就可以认为是一种过度包装。
过度包装至少有以下危害:占据并消耗了过多的资源,产生了过多的垃圾,并增加了垃圾处理的成本,造成环境污染等。根据环境保护专家的测算,商品的包装物一次性使用就成为废弃物的大概占到包装产量的70%。以2005年为例,我国包装产品生产总值为4100亿元,其中有70%价值2800多亿元人民币的包装物一次性使用掉,而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过度包装造成的。
过度的名实不符的商品包装,首先,增加了消费者负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有的包装豪华的商品不准消费者在购买时打开,消费者付款后才发现其购买的商品质量与包装严重不成比例,这是一种变相的欺诈行为。商品的过度包装违反了市场交易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商品的过度包装鼓励了企业的不正当竞争,使得个别厂商大量的精力不是花在提高产品质量上,而是一味地追逐“上档次”的包装。这种行为不仅使消费者的利益受损,也使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大打折扣。
事实上,在保证外包装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其包装物的成本越低,商品的使用价值就能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来,消费者就越少花冤枉钱。商品包装的最高境界和理想状态,应该是商品到了消费者手里以后,包装损毁而商品完好无损。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所有厂商都应追求这种境界,因为最终要销售的不是包装而是产品或服务,所以如果适度包装,既降低了包装的成本,提升了厂商的利润,同时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利益。
二、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措施与可资借鉴的外国经验
造成过度包装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某些商家利润驱动、部分消费者消费理念不成熟等。专家指出,要杜绝过度包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各个行业协会应制定相应的包装标准,生产企业应当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而消费者更应该理性消费、适度消费,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危害。
商品过度包装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已经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在遏制过度包装方面,日本、法国等国采取的一些做法和措施,值得我国相关部门和企业借鉴。针对过度包装,国外的控制手段主要有三类:一是标准控制,二是经济手段控制,三是加大生产者责任。
在日本,过度包装问题一度很普遍,经过多年的治理,过度包装现象已大为改观。日本在1995年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其中规定:容器及包装品的生产企业和利用企业,按照产量和销售量进行折算后,要向日本容器包装循环利用协会缴纳处理费。协会利用这笔费用委托废弃物处理企业对容器和包装废弃物进行分解还原,使之成为工业原料,重新进入经济循环过程中。企业的包装物排出量越大,它所需要支付的费用就越多。这也间接制约了企业过度包装行为。日本还有一些法规对商品标准特别是礼品盒包装做出了限制性规定。如日本东京都制定的《商品礼盒包装适当化细要》中规定,包装容器中的间隙原则上不可超过整个容器的20%,商品与商品之间的间隙必须保持在5毫米以下,包装费用必须在整个产品价格的15%以下等等。法国等一些国家也纷纷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征收税费、制定标准等措施遏制过度包装这种美丽的垃圾。
实际上许多国家也曾经走过一条整顿、治理,再整顿、再治理的道路,最终使他们的企业逐渐接受了减量包装、节约资源、促进环保的观念。多年前,我国的商品在国际上的印象是质量不错、包装跟不上,近年在某些商品的包装上却走向了另一端——过度包装,天价月饼等就是明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理念,我们可以少走弯路。
俗话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商品通过适当的包装自我美化无可厚非,但消费者需要的是产品本身而不是过度包装,遏制过度包装是节约资源的题中之意。要遏制过度包装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节约资源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的风尚,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包装造成的危害。
参考资料:
[1]过度包装该“瘦身”了——节能降耗减排系列报道(央视国际,焦点访谈,2007年4月25日播出)
[2]新华时评:商品过度包装已成公害.须引起重视,2007年02月13日,20:31:29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7~02/13/content_5736003.htm
[3]商品过度包装被限:成本不能高于出厂价15%.重庆商报,2007年06月20日
[4]海外遏制商品过度包装.食品商务网,2007~05~08,08:20:00,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159751-p1.html
[5]海外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思考.中国食品商务网,2007~05~08,10:00:00,http://www.21food.cn/html/news/35/159844.htm
[6]商品過度包装已成一大社会公害.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时间:2007~04~29,http://www.bjzx.gov.cn/pub/lanmus/3/detail_jsp_qid_e3336_qsc_lanmuId_e3.htm
[7]试论我国包装业与环保之和谐发展,2006~11~2,10:57:13 中国包装网http://www.clii.com.cn/crafts/news/show.asp?ShowID=125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