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晔 美在手间的“翻译”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old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爱从我的手流向你的心:作为特教战线工作者,周晔27年如一日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恒心,提升了一个个残障孩子的生活和生命质量;作为中央电视台《本周》、《新闻纵横》等知名栏目的手语主持人,周晔用自己的双手和爱心,为全国两千多万听障人群了解时事资讯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听障和健听人群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2007年1月,“手语翻译员”被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当年公布的第8批新职业之一。早在1983年,周晔就已投身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通过上下翻飞的灵巧手舞,为失聪的聋童开启心智的天窗。
  27年职业生涯,有几多艰辛几多愁,又有几许欣慰几许甜?2010年5月,第20个“全国助残日”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周晔工作的北京市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聆听她的职业传奇,分享她的人生智慧。
  
  父亲决定了周晔人生的走向和一生的事业
  
  “我是在父亲的影响下走上特教之路的。”周晔坦言,“当时,我还年轻,是父亲决定了我人生的走向与一生的事业。当初确实有很多不解,但是现在,我特别特别感激我的父亲。”
  1983年,周晔高中毕业后,适逢北京市教育系统招考教师,在父亲的建议下,她参加了招考并被录取。在普教和特教等多所学校中,时任北京五十四中总务主任的父亲,果断地为她选择了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从教多年的周父敏感地意识到:中国特殊教育1887年才起步,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周晔顺从了父亲的选择,到学校报到后却悲哀地发现:如果真要和那些听障孩子在无声的世界里走完今后的一生将是多么难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长城饭店正招聘模特,便偷偷地跑去考试,结果一试即中。
  模特职业的时尚与光鲜,强烈地吸引着年轻的周晔,却遭到了父亲的坚决反对。家教甚严、自幼听话的周晔只好硬着头皮留在了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
  沉下心来从事特教后,周晔发现:“特殊教育很有意义与价值——它是一种救人于危难的职业。它所帮助的,是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家庭与个人。家长带孩子来特教学校的时候,通常是他们走南闯北地为孩子奔波的最后一站了,此前,但凡能想到的办法,他们肯定都已经试过了。”
  说到这里,周晔很是动情:“命运有时真的很残酷,但是,爱,也唯有爱,可以激发生命的所有可能。每个生命都是有梦的,哪怕是一朵残缺的花朵,也想吐露自己全部的芬芳。”
  
  “如果人生总在跳跃不定中,这辈子很快就蹉跎过去了”
  
  经历过“模特风波”后,周晔常常暗示自己,你周晔就只适合做特教工作,不让自己有更多的非分之想,觉得自己这个也能做,那个也能做,从而心浮气躁。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这一坚持,竟是27年。昔日妙龄少女,如今已渐生华发,不变的是爱心、耐心与恒心,增长的却是阅历、睿智与成熟。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周晔说:“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年轻人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定位,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如果单纯有能力,而没有正确的人生、做事态度,没有坚强的意志,人生总在跳跃不定中,做任何工作都做不长,那么,这辈子很快就蹉跎过去了,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
  事非亲历不知难,特殊教育毕竟与普通教育不一样:特教老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残障程度不一的学生,先天条件的差异使得特教老师尽最大努力也很难看到稚嫩的学童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才,没有值得炫耀的桃李回报,世人的偏见与非议更是让特教老师们委屈、心酸。
  周晔回忆,刚当特教老师的时候,一次,她带学生出去郊游,她一边比划,一边说话,在人多嘈杂的地方,她说话的声音被淹没了,周围有人指指点点:“这么漂亮的老师,原来是个哑巴!”周晔听后挺受刺激,故意大声和学生们说话。结果,那人又说:“原来是个正常人。正常人怎么干这个?真可惜!”
  这次经历,让周晔特别难受。她知道,在有些人眼中,只有素质低的人才会去教这些残障孩子。自幼心气儿就高的她咽不下这口气:“我偏要做好,让那些瞧不起特教老师的人知道,从事特殊教育的人都是优秀的,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事实亦是如此。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让他去做普通教育,绝对没问题;但从事普通教育的老师,让他转行做特殊教育,就不见得能行。特教老师不但具备普通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理论和病理学、听力学、助听器等方面的知识,聋校的语文老师还兼通手语,更非普通教育老师所能企及。
  周晔第一次意识到聋人教育是一项很美的职业,便是始自手语。她的指导老师吴立平从事聋人教育多年,手语打得非常漂亮——她面带笑靥,眼含笑意,修长而又灵巧的手指,上下左右翻飞,像波浪一样起伏,像树枝一样摇曳,像鲜花一般绽放……虽然无声,可这种特殊的语言却具有一种别样的优雅与美丽,观众看到的是手的飞舞,领受到的却是心的震撼。
  周晔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吴老师学习,把手语给打漂亮了!她特别努力、勤奋地学习,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在全校大会上自然流畅地进行手语翻译。这给了周晔很大的自信与鼓舞。
  最令她受益匪浅的,是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工作氛围。让她感念至今的,则是李宏泰校长的栽培与提携之恩。如果说是父亲帮助周晔选择了事业,那么李宏泰校长就是成就她事业的伯乐。
  刚到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时,李宏泰校长从专业思想、业务提高及创造展示机会等方面为周晔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还安排时任教导主任吴立平担任周晔的指导老师。吴立平老师业务精湛,非常关心周晔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常常手把手地教她怎么上课、备课,怎么教育学生、解决学生问题,怎么与家长沟通。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足足持续有一两年时间,为周晔日后娴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正常人来说,学会、用好手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聋校的特教老师,周晔更面临怎样运用自己学会的手语,发展聋生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聋生这一难题。
  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聋生的特定的教学技巧与艺术。用手“摸”声音,是聋校教学的一个特色。上课时,教室里放着一面大鼓,周晔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鼓面上,一边敲鼓,一边用手语为孩子们讲解声音的特点与规律。为了教会聋生发音,周晔常常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发音与拼读规律,钻研口型、舌位、送气、共鸣等发音技巧。
  为了教会孩子们正确地读唇,体会发音规律,她常常要张大嘴巴让孩子们观看她口型、舌头的变化,让孩子们用手摸她的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或者摸她的鼻子感觉鼻音的颤动。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正确的发音,她常常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一节课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嗓子红肿,连吃东西都困难。
  在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周晔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为了提高孩子们残存的听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多的有声语言,她先后4次运用现代科技助听设备对聋生进行听力与语言的康复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第一次是在1986年。那年,年仅23岁的周晔被李宏泰校长委以重任,承担了借助原西德西门子公司捐赠给中国的第一套6号单声道组合助听系统对10名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课题。周晔深知,这个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课题需要三年的时间。1986年9月,周晔带领10名刚入学的聋生开始了探索性训练。这些孩子语言发展水平很低,有的甚至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   虽然压力很大,周晔却不负众望。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的学生不仅能进行日常口语交流,还能抑扬顿挫地朗诵课文。一个叫李铮的孩子,在全国首届聋童夏令营开营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流利的演讲引起在场领导和嘉宾的一致赞许,得到了习仲勋、邓朴方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习惯”
  
  令人诧异的是,承担课题的三年,刚好是周晔结婚生子的三年。许多人好奇她何以能够家庭事业双丰收,在繁忙的工作与琐碎的生活中游刃有余?
  周晔笑言:“很多人说我精力充沛,其实,我只是善于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工作与生活时间而已。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习惯。你得学会把时间分配、设计好,高效才能出成效、出成果。”
  这次经历,让周晔特别难受。她知道,在有些人眼中,只有素质低的人才会去教这些残障孩子。自幼心气儿就高的她咽不下这口气:“我偏要做好,让那些瞧不起特教老师的人知道,从事特殊教育的人都是优秀的,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事实亦是如此。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让他去做普通教育,绝对没问题;但从事普通教育的老师,让他转行做特殊教育,就不见得能行。特教老师不但具备普通教育、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理论和病理学、听力学、助听器等方面的知识,聋校的语文老师还兼通手语,更非普通教育老师所能企及。
  周晔第一次意识到聋人教育是一项很美的职业,便是始自手语。她的指导老师吴立平从事聋人教育多年,手语打得非常漂亮——她面带笑靥,眼含笑意,修长而又灵巧的手指,上下左右翻飞,像波浪一样起伏,像树枝一样摇曳,像鲜花一般绽放……虽然无声,可这种特殊的语言却具有一种别样的优雅与美丽,观众看到的是手的飞舞,领受到的却是心的震撼。
  周晔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向吴老师学习,把手语给打漂亮了!她特别努力、勤奋地学习,结果,不到半年时间,就可以在全校大会上自然流畅地进行手语翻译。这给了周晔很大的自信与鼓舞。
  最令她受益匪浅的,是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的工作氛围。让她感念至今的,则是李宏泰校长的栽培与提携之恩。如果说是父亲帮助周晔选择了事业,那么李宏泰校长就是成就她事业的伯乐。
  刚到北京市第一聋人学校时,李宏泰校长从专业思想、业务提高及创造展示机会等方面为周晔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还安排时任教导主任吴立平担任周晔的指导老师。吴立平老师业务精湛,非常关心周晔的工作、学习与生活,常常手把手地教她怎么上课、备课,怎么教育学生、解决学生问题,怎么与家长沟通。这种“师带徒”的培养模式足足持续有一两年时间,为周晔日后娴熟的教学技能与技巧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对于正常人来说,学会、用好手语,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聋校的特教老师,周晔更面临怎样运用自己学会的手语,发展聋生的语言、把知识传授给聋生这一难题。
  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针对聋生的特定的教学技巧与艺术。用手“摸”声音,是聋校教学的一个特色。上课时,教室里放着一面大鼓,周晔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鼓面上,一边敲鼓,一边用手语为孩子们讲解声音的特点与规律。为了教会聋生发音,周晔常常对着镜子,反复揣摩发音与拼读规律,钻研口型、舌位、送气、共鸣等发音技巧。
  为了教会孩子们正确地读唇,体会发音规律,她常常要张大嘴巴让孩子们观看她口型、舌头的变化,让孩子们用手摸她的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或者摸她的鼻子感觉鼻音的颤动。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个正确的发音,她常常要重复上百次、上千次,一节课下来,常常是汗流浃背、嗓子红肿,连吃东西都困难。
  在沿袭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周晔勇于创新,大胆实践。为了提高孩子们残存的听力,使他们能够接受更多的有声语言,她先后4次运用现代科技助听设备对聋生进行听力与语言的康复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第一次是在1986年。那年,年仅23岁的周晔被李宏泰校长委以重任,承担了借助原西德西门子公司捐赠给中国的第一套6号单声道组合助听系统对10名聋生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重要课题。周晔深知,这个实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课题需要三年的时间。1986年9月,周晔带领10名刚入学的聋生开始了探索性训练。这些孩子语言发展水平很低,有的甚至连爸爸妈妈都不会叫。
  虽然压力很大,周晔却不负众望。经过三年的努力,她的学生不仅能进行日常口语交流,还能抑扬顿挫地朗诵课文。一个叫李铮的孩子,在全国首届聋童夏令营开营式上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流利的演讲引起在场领导和嘉宾的一致赞许,得到了习仲勋、邓朴方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
  
  “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习惯”
  
  令人诧异的是,承担课题的三年,刚好是周晔结婚生子的三年。许多人好奇她何以能够家庭事业双丰收,在繁忙的工作与琐碎的生活中游刃有余?
  周晔笑言:“很多人说我精力充沛,其实,我只是善于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工作与生活时间而已。一个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生活、工作与思维习惯。你得学会把时间分配、设计好,高效才能出成效、出成果。”
其他文献
介绍砌块间的块型尺寸与建筑模数的协调关系,孔型结构对保温性能及力学的影响,并探讨砌块间的结缝构造及表面处理。 Introduce the coordin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c
三四岁的宝宝味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变得会挑食了:“我不要吃蔬菜!”父母对他“霸王硬上弓”,也丝毫不管用。那么,就努力让孩子养成丰富多样、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吧!
家系1:先证者,男,8岁。走路缓慢,易跌,腰椎过度前凸,走路呈曲型的鸭行步态。跌倒后站起来,需从侧卧位,翻转为俯卧,再以双手支撑地面和下肢缓慢地站起。伴腓肠肌假性肥大。化
如果当面问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差不多每个家长都会回答:孩子一次两次考试失败不算什么,不应该因此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更不至于减少对孩子的爱, If parents are aske
目前有些农村学校由于受教学条件限制,很难实现一人一台电脑,所以分组、合作学习在信息技术课中也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课堂教学发现,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很有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自发性颅内出血48例临床探讨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方景海,陈去病,赵竹青,徐光明,杭健育自发性颅内出血是神经科急诊之一,我科自1988年3月至1996年3月共收治4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
关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诊断与治疗,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现将本院收治的54例老年CSDH病例,就其诊治特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54例60岁以上CSDH,占同期CSDH的55.1%。
作者1988~1993年用以直线加速器为基础的放射外科(X-刀)治疗272例脑血管畸形,其中动静脉畸形(AVMs)158例(男80例,女78例)。作者报道AVM的大小与结果的关系。本组症状包括出血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万方、中国知网等数据库,获得乌司他丁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疗效的RCT及随机对照试验,以治疗后第1天的肝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