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校级SRT项目: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22A04。
作者简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殷志华(1984—),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场。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9,(23):107109.
[8]唐德彪,罗毅.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探讨——以恩施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6):711.
[9]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202206.
作者简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殷志华(1984—),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场。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04203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9,(23):107109.
[8]唐德彪,罗毅.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探讨——以恩施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6):711.
[9]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