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目标性;实际性;生动化
小学阶段品社教育的目标性,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而时效性的运用,更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也就要围绕学生生活的趣味性,实效性来开展。明确教育教学目标,课前做好准备是提高时效性的前提;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活動,是为加深品社课教育的实际性;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方法的生动化,能更好的促使学生们理解,增强其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1 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设定内容,把建立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意、学生品德等有机结合。教学中所有活动都要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去引导教育。教学中目标引导实施,都要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前提来设定。让学生在体验和掌握过程中,合理有效。目的实现是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理解,是在自己主观上进行道德构建,掌握和体验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品社课在内容编排上增加了许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课程性质,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性知识,从而整体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目标,是通过每项活动或每节课来逐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目标时,都应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贯彻。理解了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单元、课时分目标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要紧紧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并根据目标的需要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相关内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子目标都应围绕设定的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准备;每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活动,又要围绕实际活动环节的子目标开展,为落实子目标进行服务。这样,一节课下来才能形成清晰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遵循原有目标有序地展开。学生有哪些活动体验?对活动有什么感悟?教师如果忘记了,教学中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对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修改或取舍,教学原有目标是不能任意改动的,教学内容务必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进一步发挥教育才智,应及时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生成目标激活课堂,那么课堂实际教学活动就会显得更加精彩。
总之,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务必把握课程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与三维目标。课堂期间教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其子目标,根据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用系统目标规划教材、指导其教学活动中过程。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2 理论结合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们全面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前提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材的处理上不能完全趋用于语数外等工具学科。
由于教材的实用范围广大,教学素材的选取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更好的结合课程的实际性延展。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教学案例,实效热点来设置教学主题、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教学课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做了说明:“此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应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不同地区、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延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应不拘一格,鼓励不同地区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教学过程实际选用并创立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同时应对学生的年龄、身心状况等方面的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区别于对学生教学中运用枯燥的讲授或社会调查等进行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较来说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实际接触的的体验、常识等。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常常在课堂上设立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去体验,从而有所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们获得体验。
3 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积极调整教学手段
品社课程的开设本就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课程。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关注了时代的脉搏,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小到学生的起居饮食,大到全世界,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多样性的,就品社学习方面而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认知水平上的高低之分,学习兴趣以及习惯风格不同,思维品质基础的差异等。所以,教师在遵循对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为了给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不同情况的教育,就要敢于打破传统填鸭式做法,进行生动化教学,努力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及每个学生的特点,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层次,准确划分。如可通过课堂上的引导、活动等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客观地评估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并随着每个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生动化课程的内容也应作适度的调整,从而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真实而又全面的学习状况,是生动化教学中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品社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学生高尚品质,陶冶学生清高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明确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生动教授,才能更高的提高品社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雪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8):93-93.
[2]张咏梅.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小学思品课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6):111-111.
[3]左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418-418.
小学阶段品社教育的目标性,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而时效性的运用,更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教学活动也就要围绕学生生活的趣味性,实效性来开展。明确教育教学目标,课前做好准备是提高时效性的前提;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活動,是为加深品社课教育的实际性;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方法的生动化,能更好的促使学生们理解,增强其教育教学的时效性。
1 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设定内容,把建立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并将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意、学生品德等有机结合。教学中所有活动都要围绕上述教学目标去引导教育。教学中目标引导实施,都要以科学性和针对性为前提来设定。让学生在体验和掌握过程中,合理有效。目的实现是学生对技能和知识的理解,是在自己主观上进行道德构建,掌握和体验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品社课在内容编排上增加了许多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握课程性质,改变偏重知识学习,忽略情感、态度、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获得丰富的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融入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性知识,从而整体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课标中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目标,是通过每项活动或每节课来逐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每节课的目标时,都应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贯彻。理解了课程目标,确定了课程单元、课时分目标后,后续的教育教学活动就要紧紧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并根据目标的需要及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相关内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子目标都应围绕设定的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准备;每个教学环节安排的活动,又要围绕实际活动环节的子目标开展,为落实子目标进行服务。这样,一节课下来才能形成清晰系统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才能遵循原有目标有序地展开。学生有哪些活动体验?对活动有什么感悟?教师如果忘记了,教学中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对教材的内容顺序进行修改或取舍,教学原有目标是不能任意改动的,教学内容务必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进一步发挥教育才智,应及时抓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生成目标激活课堂,那么课堂实际教学活动就会显得更加精彩。
总之,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务必把握课程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与三维目标。课堂期间教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其子目标,根据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用系统目标规划教材、指导其教学活动中过程。有了明确的目标方向,品德教学过程中的实效性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
2 理论结合实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学生们全面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前提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教材的处理上不能完全趋用于语数外等工具学科。
由于教材的实用范围广大,教学素材的选取和教育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更好的结合课程的实际性延展。结合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教学案例,实效热点来设置教学主题、选取教学素材、设计教学课程。《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内容中做了说明:“此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应在掌握课程标准的前提之下,编写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可根据不同地区、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有所延展”“教学活动的方式应不拘一格,鼓励不同地区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结合教学过程实际选用并创立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同时应对学生的年龄、身心状况等方面的进行相应的教学活动。从本质上区别于对学生教学中运用枯燥的讲授或社会调查等进行活动。小学阶段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较来说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实际接触的的体验、常识等。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应常常在课堂上设立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去体验,从而有所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们获得体验。
3 把握学生个性特点,积极调整教学手段
品社课程的开设本就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课程。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关注了时代的脉搏,同时也解决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小到学生的起居饮食,大到全世界,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多样性的,就品社学习方面而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认知水平上的高低之分,学习兴趣以及习惯风格不同,思维品质基础的差异等。所以,教师在遵循对多数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为了给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适合每个学生不同情况的教育,就要敢于打破传统填鸭式做法,进行生动化教学,努力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特殊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及每个学生的特点,准确地把握每个学生的不同层次,准确划分。如可通过课堂上的引导、活动等方式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客观地评估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并随着每个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生动化课程的内容也应作适度的调整,从而准确的掌握每个学生真实而又全面的学习状况,是生动化教学中最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4 结语
综上所述,品社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从小培养学生高尚品质,陶冶学生清高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明确的目标、结合实际情况、生动教授,才能更高的提高品社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雪辉.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8):93-93.
[2]张咏梅.贴近生活,注重体验——小学思品课教学点滴谈[J].新课程学习·下旬,2014,(6):111-111.
[3]左姚.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1):41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