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家沟口是河北省平山县中部的一个小山村,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马列学院所在地。从1948年7月党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到1949年3月移驻北京办学,中央马列学院卓有成效地展开工作,为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理论干部和宣传干部,为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的党校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一
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向华北局、华东局、西北局、东北局、中原局和晋绥分局发出建立高级党校(马列学院)的决定的通知,目的在于比较有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理论的党的高级干部。中央任命刘少奇为院长,陈伯达为副院长,杨献珍为教育长,抽调艾思奇、何其芳、王学文等知名学者为教师。
在当时,一方面,从整个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建设走向成熟,“但从党员干部来说,是理论水平不高的”,党必须克服这一根本性的缺陷,才能适应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从党校发展历史看,经过延安整风,把党校改造成了全党的具有很大影响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党校,但抗战结束后,尤其是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后,党校的发展遇到困境,1947年3月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办。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党面临提高马列水平的迫切任务。
在整个筹办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寻找校址,选调哪些同志到马列学院工作,招生条件怎么掌握,以至招生考试出哪些题目,录取多少学员等等,刘少奇都亲自参加研究确定。8月中旬,他拟定了第一期招生的试题和要求:《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自拟一篇,写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较深刻的问题。他还参与开列了第一学期的课程,初步商定了授课教员的名单。9月到11月间,各地选调来参与考试的干部陆续到离平山县西柏坡不远的李家沟口马列学院校部驻地。原计划招收学员50~80人,鉴于培养理论干部的意义重大,在录取时,党中央和刘少奇要求适当增加录取人数。这样,马列学院实际招生106人(后增加为108人),其中女学员12人,编为马列学院第一班(为安全保密起见,对外称文工队),分为12个小组。11月8日,马列学院正式开学。
二
为了让学员们有真才实学,学院在当时的条件下尽量配备最好的老师。除了正式课程外,学院还邀请中央领导和专家来校作报告。1948年12月3日,朱德到马列学院讲授《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勉励大家说:我们很快就要进城了。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没有理论是不行的,大家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12月14日,刘少奇到学院讲话。他讲了解放战争的形势,讲了为什么要创办马列学院、学习马列主义的理由,同时强调了多读理论书籍的必要和科学方法。刘少奇指出,马列学院办起来,就是要使一些负责干部有时间、有机会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具有或多少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再回到工作中去,使工作做得更好。着眼于建设新中国,他指出,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管理全中国,事情就更艰难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他还谆谆告诫道:“你们不仅要做学习的模范,而且要帮助全党学习。譬如你们的文章、你们的刊物、你们的学习心得,可以拿来帮助中央去指导全党的学习……马列学院有特殊作用、特殊任务,而且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办的,一定要用它来培养一些干部懂得马列主义知识,到工作岗位上去,把工作做好。”
杨献珍在当时虽然行政工作很忙,但坚持亲自授课。他作引言报告,辅导学员学习经典著作,都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学员的工作及思想作风的实际讲解,深受学员喜欢。艾思奇通俗易懂地给学员讲社会发展史和大众哲学,进一步转变了学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了他们的革命觉悟。
三
马列学院自筹办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学员报到时,大部分是步行来的,行李都很简单。有的自己背着铺盖卷儿,手里提着个小包袱,里面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和换洗衣服。住下来,这个小包袱就成了枕头。也有的人用牲口驮着行李,自己走在后面。也有少数来自前线的,他们骑着马,带着饲养员和挑着担子的警卫员。不过报到以后,随从人员和牲口都交公了。学院的房子都是村里老乡给腾出来的,在村里算是最好的房子了。每个屋里有个大炕,可以连铺睡上好几个人。家具不多,一张方桌子、两把木凳,都是从老乡那里借来的。坐不上凳子的人就坐在炕沿上。
厨房设在一个比较大的院子里,只有一个大灶,每天吃两顿饭。开饭时,各组按着次序去打菜,每组一脸盆。主食自己拿,拿来围着菜盆蹲着吃。有的人不习惯蹲,就坐在石头台阶上。学员后来回忆说,那时吃的虽说是粗粮素菜,偶尔才能吃上一次肉,但大家都吃得很香,很有味道。
上课时,教员们带着本本儿,在前边讲。学员们有的带一个小马扎,有的坐在石碾和台阶上,用膝盖当桌子记笔记。在没有风沙的时候,大家也到坟地或戏台去学习、讨论。学员罗晓红这样深情地回忆:那时用的课本都是学校发的。那些书是用解放区的马兰纸印制的。这种纸,质松易破,颜色灰黄,印出字来,不清不楚,晚上在煤油灯下,看起来更加吃力。课本以外就没有什么参考书了。偶尔有人带上一套晋冀鲁豫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就很了不起了。至于记笔记,用的是薄的单面电光纸,墨水是用墨水精现泡的。
除了紧张的学习,学院也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给本村完小学生讲课,周末举办晚会或草鞋舞会,偶尔也跳一下华尔兹,师生都出节目。感情融洽,其乐融融!
在教学方面,马列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更加强调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这个武器,不是针对个别、具体问题,而是从社会发展史讲起,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更加重视历史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要学。很多学员后来回忆说,学习历史确实有助于读懂马列主义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可以从中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学到普遍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三是强调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马列学院不仅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也特别强调不能把联系实际狭隘、片面化,必须注意克服经验主义的危险。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为主,以学员自学为主,主要是先由教员作引言报告,然后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如有问题解决不了,就由教员统一解答,最后作总结。
学习方式也很有特点。有语文课,主要是写文章,然后由教员批改,指出问题在哪里,好处在哪里。其他课也是写文章。课讲完了,怎么结束?还是写文章。为了促进教学,学员党支部还办了一份墙报,名叫《有的放矢》,成为开展思想讨论和练习写文章的重要场所。自开学到年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出了6期,投稿的人达53人,占到学员人数的一半。不少学员还在《人民日报》《建设》《中国青年》《大众文艺》等报刊上发表理论和现实性的文章。
1949年3月27日,马列学院迁往北平。195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党校。
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创办的马列学院,在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它的成功开办,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为新中国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责编/郭建民)
一
1948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向华北局、华东局、西北局、东北局、中原局和晋绥分局发出建立高级党校(马列学院)的决定的通知,目的在于比较有系统地培养一批具有理论的党的高级干部。中央任命刘少奇为院长,陈伯达为副院长,杨献珍为教育长,抽调艾思奇、何其芳、王学文等知名学者为教师。
在当时,一方面,从整个党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理论建设走向成熟,“但从党员干部来说,是理论水平不高的”,党必须克服这一根本性的缺陷,才能适应当时客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从党校发展历史看,经过延安整风,把党校改造成了全党的具有很大影响的毛泽东思想指导的党校,但抗战结束后,尤其是国民党全面发动内战后,党校的发展遇到困境,1947年3月中央撤离延安时停办。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党面临提高马列水平的迫切任务。
在整个筹办过程中,面临的很多问题,如寻找校址,选调哪些同志到马列学院工作,招生条件怎么掌握,以至招生考试出哪些题目,录取多少学员等等,刘少奇都亲自参加研究确定。8月中旬,他拟定了第一期招生的试题和要求:《我所了解的马克思主义》《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认识》,自拟一篇,写自己最熟悉的、了解比较深刻的问题。他还参与开列了第一学期的课程,初步商定了授课教员的名单。9月到11月间,各地选调来参与考试的干部陆续到离平山县西柏坡不远的李家沟口马列学院校部驻地。原计划招收学员50~80人,鉴于培养理论干部的意义重大,在录取时,党中央和刘少奇要求适当增加录取人数。这样,马列学院实际招生106人(后增加为108人),其中女学员12人,编为马列学院第一班(为安全保密起见,对外称文工队),分为12个小组。11月8日,马列学院正式开学。
二
为了让学员们有真才实学,学院在当时的条件下尽量配备最好的老师。除了正式课程外,学院还邀请中央领导和专家来校作报告。1948年12月3日,朱德到马列学院讲授《学习马克思主义问题》,勉励大家说:我们很快就要进城了。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没有理论是不行的,大家要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12月14日,刘少奇到学院讲话。他讲了解放战争的形势,讲了为什么要创办马列学院、学习马列主义的理由,同时强调了多读理论书籍的必要和科学方法。刘少奇指出,马列学院办起来,就是要使一些负责干部有时间、有机会学到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具有或多少具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再回到工作中去,使工作做得更好。着眼于建设新中国,他指出,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管理全中国,事情就更艰难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他还谆谆告诫道:“你们不仅要做学习的模范,而且要帮助全党学习。譬如你们的文章、你们的刊物、你们的学习心得,可以拿来帮助中央去指导全党的学习……马列学院有特殊作用、特殊任务,而且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办的,一定要用它来培养一些干部懂得马列主义知识,到工作岗位上去,把工作做好。”
杨献珍在当时虽然行政工作很忙,但坚持亲自授课。他作引言报告,辅导学员学习经典著作,都结合中国革命实际和学员的工作及思想作风的实际讲解,深受学员喜欢。艾思奇通俗易懂地给学员讲社会发展史和大众哲学,进一步转变了学员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了他们的革命觉悟。
三
马列学院自筹办之日起就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学员报到时,大部分是步行来的,行李都很简单。有的自己背着铺盖卷儿,手里提着个小包袱,里面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和换洗衣服。住下来,这个小包袱就成了枕头。也有的人用牲口驮着行李,自己走在后面。也有少数来自前线的,他们骑着马,带着饲养员和挑着担子的警卫员。不过报到以后,随从人员和牲口都交公了。学院的房子都是村里老乡给腾出来的,在村里算是最好的房子了。每个屋里有个大炕,可以连铺睡上好几个人。家具不多,一张方桌子、两把木凳,都是从老乡那里借来的。坐不上凳子的人就坐在炕沿上。
厨房设在一个比较大的院子里,只有一个大灶,每天吃两顿饭。开饭时,各组按着次序去打菜,每组一脸盆。主食自己拿,拿来围着菜盆蹲着吃。有的人不习惯蹲,就坐在石头台阶上。学员后来回忆说,那时吃的虽说是粗粮素菜,偶尔才能吃上一次肉,但大家都吃得很香,很有味道。
上课时,教员们带着本本儿,在前边讲。学员们有的带一个小马扎,有的坐在石碾和台阶上,用膝盖当桌子记笔记。在没有风沙的时候,大家也到坟地或戏台去学习、讨论。学员罗晓红这样深情地回忆:那时用的课本都是学校发的。那些书是用解放区的马兰纸印制的。这种纸,质松易破,颜色灰黄,印出字来,不清不楚,晚上在煤油灯下,看起来更加吃力。课本以外就没有什么参考书了。偶尔有人带上一套晋冀鲁豫版本的《毛泽东选集》就很了不起了。至于记笔记,用的是薄的单面电光纸,墨水是用墨水精现泡的。
除了紧张的学习,学院也有丰富的业余生活。比如,给本村完小学生讲课,周末举办晚会或草鞋舞会,偶尔也跳一下华尔兹,师生都出节目。感情融洽,其乐融融!
在教学方面,马列学院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校风,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更加强调比较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这个武器,不是针对个别、具体问题,而是从社会发展史讲起,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更加重视历史学习,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要学。很多学员后来回忆说,学习历史确实有助于读懂马列主义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可以从中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学到普遍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分析历史现象。三是强调要在更广大的范围内去联系实际。马列学院不仅反对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也特别强调不能把联系实际狭隘、片面化,必须注意克服经验主义的危险。四是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读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为主,以学员自学为主,主要是先由教员作引言报告,然后自己阅读,小组讨论,如有问题解决不了,就由教员统一解答,最后作总结。
学习方式也很有特点。有语文课,主要是写文章,然后由教员批改,指出问题在哪里,好处在哪里。其他课也是写文章。课讲完了,怎么结束?还是写文章。为了促进教学,学员党支部还办了一份墙报,名叫《有的放矢》,成为开展思想讨论和练习写文章的重要场所。自开学到年底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出了6期,投稿的人达53人,占到学员人数的一半。不少学员还在《人民日报》《建设》《中国青年》《大众文艺》等报刊上发表理论和现实性的文章。
1949年3月27日,马列学院迁往北平。195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将马列学院改名为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简称中央党校。
在解放战争后期、新中国成立前夕创办的马列学院,在中国共产党党校教育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它的成功开办,不仅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为新中国的建立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而且为新中国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