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国内粮食市场异常证明,依靠垄断者的自律来维护市场的健康,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粮食再获好收成,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去年增长7%。粮食丰收了,而时下面粉等粮油产品价格却接连上涨,其中原因何在?
温家宝总理12月12日上午考察北京粮食市场时,提到要防止少数不法商人哄抬物价。基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考虑,国家对粮食流通环节、粮食价格给予适当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但也由此产生了一批市场垄断者。近来国内粮食市场异常证明,依靠垄断者的自律来维护市场的健康,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能不说中储粮
2006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在6个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价格收购政策收购小麦,在价格刺激下(二季小麦收购价每斤0.71元,去年储备粮收购价为每斤0.66左右),中储粮收购了825亿斤小麦。6省的农民,基本上除了留够口粮以及种子,悉数把小麦卖给了中储粮。
按照规律,市场流通量一般占到粮食总产量的40%。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预测,今年中国的小麦产量大约在1.03亿~1.05亿吨(约2000亿斤)之间。照此计算,中储粮的收购量基本上相当于整个市场的流通量,远远高于往年的收购水平。
今年9月,中储粮完成收购。11月3日,中储粮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下称郑州市场)和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下称合肥市场)开仓放粮,面粉企业应者寥寥。一般情况下,面粉企业的储备为10天。11月25日,第二次拍卖时,面粉企业已经“饿”得不行了,面粉企业的恐慌以及全国面粉价格一哄而起,正好发生在11月中下旬。
国家政策性储备粮(包括最低价格收购政策)的拍卖时间、拍卖量是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和中储粮协商形成的。
财政部曾经提议拍卖公开全天候进行,粮源信息全部公开,用粮企业随时都能进行网上竞拍,这样可以节约社会成本,避免用粮企业的恐慌。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执行。
微妙的结盟与对立
据笔者的观察,中储粮、国家粮食局以及交易市场之间除了微妙的结盟之外,还有着微妙的又拉。
郑州市场拍卖信息通过中华粮网发布,并通过中华粮网进行网上竞拍。中华粮网向会员收费。中华粮网的实际控制者是郑州华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储粮控股该公司,郑州市场有32.8%的股权。
郑州市场的网站上显示:“有交易意向的企业须按照投标意向预缴50元/吨的交易资格保证金和5元/吨的交易手续费。”合肥市场的收费标准与之一样。
而合肥市场的交易平台却是中国粮食网,中储粮在中国粮食网中没有股份。使用这个平台,也是国家粮食局协调斡旋的结果。目前,国家粮食局还想让武汉未来的粮食交易市场以及其他省份的粮食交易市场进入这个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的信息显示:在推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6个小麦主产区,郑州市场目前只拍卖河南一省收购的粮食,而合肥市场则拍卖湖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收购的粮食。这个人为的市场划分凸现了意味深长的利益格局。
把壟断者置于阳光下
早在今年9月下旬,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原国家粮食局局长、原中储粮总经理高铁生就曾在大连举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上表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农民因粮价下跌产生的损失,目前其弊端也显现出来。
其中的弊端之一是:根据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规定,收购产生的费用、亏损由国家财政负担,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仓储费用也由国家负担。粮库收购积极,但并不希望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出库,因为只要粮食在库,就能不断为企业产生利润。也就是说,国有粮食企业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其产生的费用和亏损由国家财政收入承担,这使得大批的企业不愿意参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鉴于上述原因,12月7日,国家发改委紧急下发《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第一条就要求各地粮食市场相关部门“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常年常时公开竞价销售,保证市场供应……”同时要求“临时存储粮的销售,将提前向社会公布每批销售数量、粮食品质和交割地点”,以方便企业购买。
看来,把垄断者置于阳光下,加强对垄断者的监管势在必行。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粮食再获好收成,夏粮总产量1138亿公斤,比去年增长7%。粮食丰收了,而时下面粉等粮油产品价格却接连上涨,其中原因何在?
温家宝总理12月12日上午考察北京粮食市场时,提到要防止少数不法商人哄抬物价。基于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考虑,国家对粮食流通环节、粮食价格给予适当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但也由此产生了一批市场垄断者。近来国内粮食市场异常证明,依靠垄断者的自律来维护市场的健康,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不能不说中储粮
2006年,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下称中储粮)在6个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价格收购政策收购小麦,在价格刺激下(二季小麦收购价每斤0.71元,去年储备粮收购价为每斤0.66左右),中储粮收购了825亿斤小麦。6省的农民,基本上除了留够口粮以及种子,悉数把小麦卖给了中储粮。
按照规律,市场流通量一般占到粮食总产量的40%。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预测,今年中国的小麦产量大约在1.03亿~1.05亿吨(约2000亿斤)之间。照此计算,中储粮的收购量基本上相当于整个市场的流通量,远远高于往年的收购水平。
今年9月,中储粮完成收购。11月3日,中储粮在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下称郑州市场)和合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下称合肥市场)开仓放粮,面粉企业应者寥寥。一般情况下,面粉企业的储备为10天。11月25日,第二次拍卖时,面粉企业已经“饿”得不行了,面粉企业的恐慌以及全国面粉价格一哄而起,正好发生在11月中下旬。
国家政策性储备粮(包括最低价格收购政策)的拍卖时间、拍卖量是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和中储粮协商形成的。
财政部曾经提议拍卖公开全天候进行,粮源信息全部公开,用粮企业随时都能进行网上竞拍,这样可以节约社会成本,避免用粮企业的恐慌。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执行。
微妙的结盟与对立
据笔者的观察,中储粮、国家粮食局以及交易市场之间除了微妙的结盟之外,还有着微妙的又拉。
郑州市场拍卖信息通过中华粮网发布,并通过中华粮网进行网上竞拍。中华粮网向会员收费。中华粮网的实际控制者是郑州华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储粮控股该公司,郑州市场有32.8%的股权。
郑州市场的网站上显示:“有交易意向的企业须按照投标意向预缴50元/吨的交易资格保证金和5元/吨的交易手续费。”合肥市场的收费标准与之一样。
而合肥市场的交易平台却是中国粮食网,中储粮在中国粮食网中没有股份。使用这个平台,也是国家粮食局协调斡旋的结果。目前,国家粮食局还想让武汉未来的粮食交易市场以及其他省份的粮食交易市场进入这个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公开的信息显示:在推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6个小麦主产区,郑州市场目前只拍卖河南一省收购的粮食,而合肥市场则拍卖湖北、山东、江苏、河北、安徽收购的粮食。这个人为的市场划分凸现了意味深长的利益格局。
把壟断者置于阳光下
早在今年9月下旬,中国市场学会理事长、原国家粮食局局长、原中储粮总经理高铁生就曾在大连举办的一个学术论坛上表示: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农民因粮价下跌产生的损失,目前其弊端也显现出来。
其中的弊端之一是:根据最低收购价政策的规定,收购产生的费用、亏损由国家财政负担,最低收购价粮食的仓储费用也由国家负担。粮库收购积极,但并不希望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出库,因为只要粮食在库,就能不断为企业产生利润。也就是说,国有粮食企业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其产生的费用和亏损由国家财政收入承担,这使得大批的企业不愿意参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鉴于上述原因,12月7日,国家发改委紧急下发《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第一条就要求各地粮食市场相关部门“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常年常时公开竞价销售,保证市场供应……”同时要求“临时存储粮的销售,将提前向社会公布每批销售数量、粮食品质和交割地点”,以方便企业购买。
看来,把垄断者置于阳光下,加强对垄断者的监管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