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观察和分析为切入点,从传统意义上以宗教祭祀为主的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习俗,到现如今以经济紧密挂钩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无不体现出不同时代对它的不同要求。如今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现代语境下,发生了重构,它是集传统、宗教、、歌舞、经济等文化为一体的民俗庆典活动。对双柏彝族“虎文化节” 文化重构价值的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探究双柏彝族虎文化的价值,对宣传和弘扬双柏民俗文化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文化重构;价值
“任何民俗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各种民俗事项作为其存在和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各种民俗事项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它们就会变成一群毫无生命的符号。”
一、“虎文化节”文化重构正面价值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能够每年举办下去,源于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现将“虎文化节”文化重构正面价值做一分析。
(一)经贸交流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是新兴节日中与经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典型例子。现如今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像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习俗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与经济紧密挂钩,这样一来即传播了彝族的文化,又提升了双柏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也为双柏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每年的三月份,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也对弘扬双柏当地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期间,在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美食街暨土特产交易街上展示和出售彝族绿色、健康食品为传播彝族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民族风情展演和传统土特产的展示外,双柏相关政府部门也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期间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一些外地客商前来商贸洽谈。这种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广泛地充实了节日活动内容,促进了双柏当地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传承
传统的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在传承方式上主要是下一代在上一代或上几代的耳濡目染中,学会其动作模式,在学会其动作模式的基础上随着受到本族人的文化熏陶和对本族观念的认同,变为行动上的自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成立的老虎笙协会,在承担表演的同时,也在教授村民学习老虎笙。而现如今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上展示的虎文化,其传承方式又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由双柏县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承担。笔者认为,文化的传承不能单以传播为主,还要有人承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各层面的交流不断增强,要让一文化传统自发延续下去,几乎已经不再可能。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建立传承人制度措施应对冲击。首先相关部可以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收纳学徒以传承衣钵,给以传习活动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其次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给传承人颁发奖励证书和资格证书,提高传承人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还需要明确传承人需要承担的义务。制定的义务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对传承人所付出的劳动给予资金奖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有精力和兴趣积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寻找和培育年轻人学习。接班人可以直接在学校里有意培养和选取有志于传承彝族虎文化的学生,让他们在平常接受学校统一的教育,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节假日则跟随传承人学习。在升学方面要给予政策照顾,毕业后给予就业帮助,以利于进一步学习和传承彝族虎文化,使其薪火相传。当然,在做这些传承保护工作时,也需要考虑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价值判断应尽量公允,不利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措施,百姓要求变革的文化等则要慎重评估,切勿主观评判。当矛盾发生时,政府、学者、运营商和当地民众就需要在保护和变革等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得保护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牺牲文化拥有者的利益。
(三)文化繁荣
彝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集大成者,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共有特色。双柏县处于多民族聚居区,其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交往密切,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吸收、融合,互通有无。笔者在2015年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现场发现各民族小摊贩来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美食街暨土特产交易街上做生意的随处可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四)民族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即是一个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核力:以一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外部的各种文化群体始终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这一主体民族,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的归属意识,是一个民族存在于发展的先决条件。”
“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塑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传播环境。
一个民族的成员是怎样认同他们自己的呢?在中国内地,由于受到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的民族定义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识别可以用客观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来决定。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彝族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性格,增强了民众的民族归属感。 二、“虎文化节”文化重构负面价值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对文化“本真性”的破坏
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出,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中国双柏2015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式暨祭虎式展示的双柏彝族虎文化,表演人物已从环境中抽离,展演成了纯粹的表演,没有了宗教祭祀的敬畏感和祈福消灾的虔诚感。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外来者的介入使得展演者不能如从前那般淡定自如地进行展演,这便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二)对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为了了解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对当地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故笔者在2015年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对当地民众进行了调查访谈。抽样调查情况整理见下表: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在访谈对象中有政府官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个体经营户、农民、司机、学生、自由职业者。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对节日多是支持的。由于文化程度、从事职业、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差异,不是所有人对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广泛了解并极力褒扬,也不是所有外来者对他者的奇特风俗充满猎奇心态或者排斥,大部分人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都是持肯定态度,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个体经营户的行为动机有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因素,一些民众对古老传统的虎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虽然现保存下来和展现的虎文化只有形而神几乎消失,可民众仍有将传统传承下去的意愿。在笔者的调查访问期间,法脿镇部分当地民众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甚至官方宣传的需要,现在演出的内容、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很多时候,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演出。对于这样的情况,小麦地冲的村民徐某认为:接受这样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宣传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官方的重视等。
笔者认为,文化被作为资源开发以后,市场不断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注重节日的民俗表演形式,缺少对“虎文化”内涵的表现;商业化问题严重,在利益驱使下夸大了民俗中奇风异俗,甚至生编硬造出一些民俗活动,使得双柏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意义,势必会对民众心理和情感有影响。
三、当下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博弈
当下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博弈,政府、学者、运营商、民众四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显示。
该图显示的是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政府与运营商是合作关系,同时政府对运营商加以管理和规范,政府与当地民众是管理关系,运营商与当地民众是合作关系,处于示意图中心的学者为各方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指导。学者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文化政策和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或参考。学者为运营商提供规划论证,指导开发计划的实施。学者可以培训和指导民众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当然,学者的理念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和运营商的操作来实施,也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可方能产生效应。”
(一)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传统保护的财政支出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政府牵头,民间资本对文化传统的整合与开发,也大大加速了文化传统的重构过程。就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来看,其整个过程大多都是由政府参与主办,在政府的介入下,政府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采取支持的态度和政策,以全新的形式进行文化重构,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与经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即传播了彝族的文化,也促进了双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者知识的重构
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我国学者谈论最多的现实话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1985 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通过《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由此可见,文化重构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大背景下,相关学者开始对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大规模地调查、评估,制定了一套评审机制和保护机制。文化的重构在新的语境下进行,是符合国家政府的意识形态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力量,与参与旅游开发的各方形成互动。比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制定和策划,是学者的工作。旅游开发者,不论是投资商,还是政府都不会有意盲目开发,必须向学者咨询。学者知道哪些是当地的特色民俗、哪些是可以挖掘的资源、旅游开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为旅游开发提供咨询。学者对当地的资源做出了可行性评估,才有开发的可能性。学者的理念贯穿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规划中,学者倾向于不开发,或者从文化角度出发的保护下开发,对于过分发展经济、牺牲文化的做法提出警示,这其中有学者理想化的一面,但是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者的作用不单单是呼吁,引起关注,也参与了实际的开发运作,以自己的学术成果直接施加了影响。
(三)运营商的导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创新,推动双柏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更大发展。2012年成立了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其目的是推陈出新,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市场经济运行。双柏彝族虎文化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后,运营商关注点是效益。运营商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在充分认识传统演出形式和基本艺术元素的前提下,每年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式演出中加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如:灯光、音响效果等,增强了游客的观赏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潜在地为了吸引观众,在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表演的老虎笙中,出现了女性的表演者,甚至出现了穿着暴露的“母老虎”,这都是运营商的导向。
(四)民众的生存策略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民众的生存方式受市场经济的作用。据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徐某透露,虽然他们对跳老虎笙也感兴趣,但是跳老虎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赚钱效果。令人欣慰的是在访谈中有民众坦言认为彝族的虎文化传统,应该维护并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地民众的生存策略,了解他们的心声。笔者认为,经济是基础,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考虑,循序渐进,有序推进,进行梯度开发。
民众生存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文化传统也随之消失,其可能因为新的环境而带来新的生命。这也体现了文化的一种持续性和绵延性。民众的文化传统要想在当代社会存续,不得不进行文化重构,使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打造,民众从中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对民众来说,这是可以并且愿意接受的一种文化重构方式。旅游业的开发,当地政府部门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的重视,使得更多的专家学者、游客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笔者在对当地一些民众访谈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一种自豪感。一些民众告诉笔者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有三、五万的游客参与打破了平时宁静的小县城。可以发现,民众对文化的重构可能还来至于对异类人群(政府、学者、游客等)的肯定与需求。
结语
一年一度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是双柏全县人民的节日盛会,是双柏彝族优秀的文化集中展示。关于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文化重构的价值面临诸多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论坛[C].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谷跃娟、王翼详.双柏彝族老虎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73-180.
[5]陈岳琴,苏理.楚雄双柏彝族“老虎笙”的艺术特点[J].文化心旅,2013(12):233-234.
[6]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335 页.
【关键词】: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文化重构;价值
“任何民俗都不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文化传统需要借助各种民俗事项作为其存在和传播的载体;另一方面,各种民俗事项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否则,它们就会变成一群毫无生命的符号。”
一、“虎文化节”文化重构正面价值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能够每年举办下去,源于其重要的价值和功能。现将“虎文化节”文化重构正面价值做一分析。
(一)经贸交流
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是新兴节日中与经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典型例子。现如今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像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习俗的宗教祭祀活动,而是与经济紧密挂钩,这样一来即传播了彝族的文化,又提升了双柏当地民众的民族意识,也为双柏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每年的三月份,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除此以外,也对弘扬双柏当地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期间,在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美食街暨土特产交易街上展示和出售彝族绿色、健康食品为传播彝族文化,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除了民族风情展演和传统土特产的展示外,双柏相关政府部门也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期间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一些外地客商前来商贸洽谈。这种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形式,广泛地充实了节日活动内容,促进了双柏当地经济文化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化传承
传统的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在传承方式上主要是下一代在上一代或上几代的耳濡目染中,学会其动作模式,在学会其动作模式的基础上随着受到本族人的文化熏陶和对本族观念的认同,变为行动上的自觉,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成立的老虎笙协会,在承担表演的同时,也在教授村民学习老虎笙。而现如今在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上展示的虎文化,其传承方式又有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由双柏县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承担。笔者认为,文化的传承不能单以传播为主,还要有人承接。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在社会各层面的交流不断增强,要让一文化传统自发延续下去,几乎已经不再可能。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建立传承人制度措施应对冲击。首先相关部可以鼓励和支持传承人收纳学徒以传承衣钵,给以传习活动资金和政策支持等。其次政府等相关部门要给传承人颁发奖励证书和资格证书,提高传承人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还需要明确传承人需要承担的义务。制定的义务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对传承人所付出的劳动给予资金奖励,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使他们有精力和兴趣积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寻找和培育年轻人学习。接班人可以直接在学校里有意培养和选取有志于传承彝族虎文化的学生,让他们在平常接受学校统一的教育,提高综合文化素质,节假日则跟随传承人学习。在升学方面要给予政策照顾,毕业后给予就业帮助,以利于进一步学习和传承彝族虎文化,使其薪火相传。当然,在做这些传承保护工作时,也需要考虑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价值判断应尽量公允,不利于普通百姓生活的措施,百姓要求变革的文化等则要慎重评估,切勿主观评判。当矛盾发生时,政府、学者、运营商和当地民众就需要在保护和变革等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使得保护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不牺牲文化拥有者的利益。
(三)文化繁荣
彝族作为西南少数民族的集大成者,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共有特色。双柏县处于多民族聚居区,其境内居住着汉、彝、回、苗、哈尼等18种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交往密切,在经济、文化、商贸等方面相互交流、学习、吸收、融合,互通有无。笔者在2015年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现场发现各民族小摊贩来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美食街暨土特产交易街上做生意的随处可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的发展。
(四)民族身份认同
“文化认同即是一个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内核力:以一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在长期的融合发展中外部的各种文化群体始终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这一主体民族,人们对一种文化的认同,对一个民族的归属意识,是一个民族存在于发展的先决条件。”
“文化认同并非单纯的指对本己文化的认同,也包括对他文化或异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有特殊的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区辨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它是形成“自我”的过程。文化的复杂性、文化的宽松与严厉、个体主义与群体主义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文化的认同是文化和谐的基石,文化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标识”。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的特点,将其融入到现代化的建设中,塑造了一个宽松的文化传播环境。
一个民族的成员是怎样认同他们自己的呢?在中国内地,由于受到斯大林在1913年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的民族定义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民族识别可以用客观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来决定。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彝族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民族性格,增强了民众的民族归属感。 二、“虎文化节”文化重构负面价值
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其发展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对文化“本真性”的破坏
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可以看出,随着商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来自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在中国双柏2015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式暨祭虎式展示的双柏彝族虎文化,表演人物已从环境中抽离,展演成了纯粹的表演,没有了宗教祭祀的敬畏感和祈福消灾的虔诚感。传统文化的商业化,外来者的介入使得展演者不能如从前那般淡定自如地进行展演,这便破坏了传统文化的“本真性”。
(二)对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影响
为了了解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对当地民众心理和情感的影响,故笔者在2015年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对当地民众进行了调查访谈。抽样调查情况整理见下表: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在访谈对象中有政府官员、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个体经营户、农民、司机、学生、自由职业者。可以看出,当地民众对节日多是支持的。由于文化程度、从事职业、认知能力等因素的差异,不是所有人对本民族的传统特色广泛了解并极力褒扬,也不是所有外来者对他者的奇特风俗充满猎奇心态或者排斥,大部分人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的举办都是持肯定态度,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个体经营户的行为动机有受经济利益驱使的因素,一些民众对古老传统的虎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虽然现保存下来和展现的虎文化只有形而神几乎消失,可民众仍有将传统传承下去的意愿。在笔者的调查访问期间,法脿镇部分当地民众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甚至官方宣传的需要,现在演出的内容、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很多时候,只要需要,都可以进行演出。对于这样的情况,小麦地冲的村民徐某认为:接受这样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宣传的需要,宣传可以带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官方的重视等。
笔者认为,文化被作为资源开发以后,市场不断影响着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注重节日的民俗表演形式,缺少对“虎文化”内涵的表现;商业化问题严重,在利益驱使下夸大了民俗中奇风异俗,甚至生编硬造出一些民俗活动,使得双柏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内涵和意义,势必会对民众心理和情感有影响。
三、当下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博弈
当下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博弈,政府、学者、运营商、民众四者的关系,可以用下图来显示。
该图显示的是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在各类社会组织中的相互关系。“政府与运营商是合作关系,同时政府对运营商加以管理和规范,政府与当地民众是管理关系,运营商与当地民众是合作关系,处于示意图中心的学者为各方提供专业知识和理论方法指导。学者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文化政策和研究成果,供政府部门作为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或参考。学者为运营商提供规划论证,指导开发计划的实施。学者可以培训和指导民众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当然,学者的理念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和运营商的操作来实施,也需要得到民众的认可方能产生效应。”
(一)政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对文化传统保护的财政支出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政府牵头,民间资本对文化传统的整合与开发,也大大加速了文化传统的重构过程。就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来看,其整个过程大多都是由政府参与主办,在政府的介入下,政府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采取支持的态度和政策,以全新的形式进行文化重构,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和现代化的社会形态,与经贸交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即传播了彝族的文化,也促进了双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学者知识的重构
目前,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我国学者谈论最多的现实话题。这也是一个全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1985 年,中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 年制定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国。2003 年10 月17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正式通过《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由此可见,文化重构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此大背景下,相关学者开始对民俗文化传统进行大规模地调查、评估,制定了一套评审机制和保护机制。文化的重构在新的语境下进行,是符合国家政府的意识形态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者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是一个重要的参与力量,与参与旅游开发的各方形成互动。比如:可行性论证报告的制定和策划,是学者的工作。旅游开发者,不论是投资商,还是政府都不会有意盲目开发,必须向学者咨询。学者知道哪些是当地的特色民俗、哪些是可以挖掘的资源、旅游开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为旅游开发提供咨询。学者对当地的资源做出了可行性评估,才有开发的可能性。学者的理念贯穿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规划中,学者倾向于不开发,或者从文化角度出发的保护下开发,对于过分发展经济、牺牲文化的做法提出警示,这其中有学者理想化的一面,但是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学者的作用不单单是呼吁,引起关注,也参与了实际的开发运作,以自己的学术成果直接施加了影响。
(三)运营商的导向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文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竞争力,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创新,推动双柏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更大发展。2012年成立了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其目的是推陈出新,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市场经济运行。双柏彝族虎文化被认为具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后,运营商关注点是效益。运营商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在充分认识传统演出形式和基本艺术元素的前提下,每年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开幕式演出中加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如:灯光、音响效果等,增强了游客的观赏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潜在地为了吸引观众,在双柏彝族老虎笙传承演艺有限公司表演的老虎笙中,出现了女性的表演者,甚至出现了穿着暴露的“母老虎”,这都是运营商的导向。
(四)民众的生存策略
在当代社会语境下,民众的生存方式受市场经济的作用。据笔者的调查和访谈,在法脿镇小麦地冲村跳老虎笙徐某透露,虽然他们对跳老虎笙也感兴趣,但是跳老虎笙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赚钱效果。令人欣慰的是在访谈中有民众坦言认为彝族的虎文化传统,应该维护并延续下去。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当地民众的生存策略,了解他们的心声。笔者认为,经济是基础,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考虑,循序渐进,有序推进,进行梯度开发。
民众生存方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文化传统也随之消失,其可能因为新的环境而带来新的生命。这也体现了文化的一种持续性和绵延性。民众的文化传统要想在当代社会存续,不得不进行文化重构,使其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打造,民众从中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对民众来说,这是可以并且愿意接受的一种文化重构方式。旅游业的开发,当地政府部门对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的重视,使得更多的专家学者、游客参与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中。笔者在对当地一些民众访谈时,可以感觉到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的一种自豪感。一些民众告诉笔者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举办期间有三、五万的游客参与打破了平时宁静的小县城。可以发现,民众对文化的重构可能还来至于对异类人群(政府、学者、游客等)的肯定与需求。
结语
一年一度的中国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是双柏全县人民的节日盛会,是双柏彝族优秀的文化集中展示。关于双柏彝族“虎文化节”文化重构的价值面临诸多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参考文献:
[1]徐赣丽.民俗旅游民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杨甫旺.楚雄民族文化论坛[C].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谷跃娟、王翼详.双柏彝族老虎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4]徐赣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式保护框架[J].广西民族研究2005(04):173-180.
[5]陈岳琴,苏理.楚雄双柏彝族“老虎笙”的艺术特点[J].文化心旅,2013(12):233-234.
[6]周星:《乡土生活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3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