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根据“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要求,要开展创新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为例,说明应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调整课时安排等增加课堂信息量;开展现场教学和专家讲座,加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完善教学课件,避免教学课件“华而不实”和成为教科书的“复印件”;通过专题讨论,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指导开展学生科研实验,开辟鱼类增养殖学的第二课堂6个方面的创新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第二课堂;“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755-04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指出的“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1-2]。2009年国家教委在分析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平台,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3-4]。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势必在课程理论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从1998年开始将原淡水渔业与海水养殖两个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并将原淡水渔业专业的《池塘养殖鱼学》和《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以及海水养殖专业的《海水鱼类增养殖》3门专业课合并为《鱼类增养殖学》,涵盖海淡水鱼类增养殖方面的内容,以适应21世纪水产养殖本科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的要求。为此,黄永春[5]报道了《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体会到,要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要求,该课程必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增加师生互动,积极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实验的开展,开辟第二课堂等创新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调整课时安排,增加课堂信息量
目前,鱼类增养殖业在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在无法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应以及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原教学课时适当调整(表1)。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由4学时改为3学时,重点介绍主要鱼类养殖品种及其与增养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如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不与《鱼类学》的内容重复;第二章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由6学时改为4学时,重点介绍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和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第五章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由4学时改为6学时,增加优质淡水鱼类(鳜鱼、黄颡鱼、黄鳝、斑点叉尾鮰等)的人工繁殖内容,扩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第八章池塘养鱼由4学时改为6学时,增加池塘水质管理和饵料的合理安排等实践性强的内容;第九章其他水域鱼类的养殖由8学时改为6学时,减少网箱养鱼的内容,避免与《设施渔业》中网箱养鱼的内容重复,补充抗风浪深水网箱养鱼的内容;第十章鱼类资源增殖由3学时改为4学时,增加鱼类增殖保护内容,提倡栽培渔业和生态渔业,确保人、渔、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并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只满足于一般的认真备课、认真讲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1 强化电化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一门主干课[5]。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够十分熟练地将所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前辈总结的专业实践要领贯穿于其中,使学生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实践操作知识,提高运用能力[7]。为此,在上述调整中增加的学时都用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中,并配合目前最新出版的鳜鱼、黄颡鱼、黄鳝、大黄鱼、莫斑牙鲆、石斑鱼等鱼类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以及抗风浪深水网箱养鱼、人工放流等视频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养殖鱼类增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方法,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课后的问卷调查:你对目前《鱼类增养殖学》课件中视频资料(A.喜欢、B 一般、C不喜欢、D无所谓)的结果:喜欢占71.4%、一般占23.8%、不喜欢占4.7%。据了解大部分同学希望多一些生产实践录像和视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满足我国对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要求。
2.2 开展现场教学和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水产高校实习征文
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8-9]。而且在这一环节中鱼类增养殖学部分占有重要比例。为此,抓住这一环节,将抽象的理论教育转为直观教学,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家鱼人工繁殖时,在实习点的养殖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现场为学生讲解亲鱼的雌雄;成熟度的判断;催产激素的选择与配制;注射剂量、次数、方式的确定;鱼类产卵活动的观察、受精卵的收集以及催产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等知识,学生普遍有“恍然大悟”感觉。其实这些内容在课堂中都有介绍,但由于课堂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有机串联。从2010年开始请现场的技术人员讲授海淡水鱼类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的实践操作和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该技术员从事该领域10多年的经验,讲起来生动形象,深受学生的欢迎(图1~2)。通过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不仅充分利用了实践环节的空隙时间,而且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2013年开始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水产高校实习征文——我的水产实习,改变以往单纯的生产实习报告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实习内容的总结、提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深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的理解。两次征文分获优秀奖和最佳人气奖,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 不断改进教学课件,避免教学课件“华而不实”和成为教科书的“复印件”
鱼类增养殖学从2002年开始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经历多次修改完善,包括从不同渠道收集相关的图片和影像材料;从三农服务网、农广天地、科技苑、中国农业技术视频网等专业网站下载或农业出版社购买;从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中收集相关材料;其他水产院校的专业教师之间的资料交换;从生产实习中拍摄的图片和录像。同时,在以王武所编《鱼类增养殖学》的基础上,增加《中国水产养殖简明百科全书》(陆忠康等编)、《海水鱼类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麦贤杰等编)》和《海水鱼健康养殖新技术》(张梅兰编)等部分内容,从而改变仅以某一教科书为主的单一状况,尽可能博众家之长,并由简单的以文字表述为主到图像和视频占大部分。如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部分,18种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和16种主要海水养殖鱼类都配有视频材料,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要求的各个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为直观图像,使课堂生动,充分应用现代设备的声、光、色等因素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气氛,改变传统教学的呆板,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兴趣。改变过于依赖多媒体,避免课件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和成为教科书的“复印件”的现象[10]。
4 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近年来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践的经验,在现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参考近年来国外学者Robert R.S.编写《AQUACULTURE:An Introductory Text》、Ash G.等编写的《FISHE-RIES MANAGEMENT:A Manual for Still-Water Coarse Fishe-ries》、Pillay.T.V.R.等编写的《AQUACULTUR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第二版),JAMES C.C.等编写的《MARINE ORNAMENTAL SPECIES》、Simon F.S 等编写的《A-SIAN FISHERIES TODAY: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low value/trash fish from marine fishe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以及Shen Peirong等编写的《INTEGRATED FISH FARMING IN CHINA》等资料完成双语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分10章:Chapter 1.Freshwater Fish Species;Chapter 2.Marine Fish Species;Chapter 3.Biology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Chapter4.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Freshwater Fish;Chapter 5.Rearing of Fry and Fingerlings;Chapter6.Pond Culture of Food Fish;Chapter7.Marine Fish Culture;Chapter8.Catfish,Rainbow trout ,Tilapia;Chapter9.Cage culture;Chapter10.Transporting fish。通过课件内容的编写和双语教学实践,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11-12]。
5 开展专题讨论,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6]。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实践性强、相关知识理论比较抽象。这就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如专题讨论、课程论文、专题讲座,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和老师的提示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消化整理,并制成PPT文件在课堂上讲解,同学们运用丰富生动的图像甚至动画等多种形式包装自己的成果,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将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轻松(图3)。这一方式在以往也有尝试,并获得一定效果。
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对水产养殖专业开始有计划的实施。由于同学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只要对同学们报告中的不足部分进行分析和纠正,并做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整个内容。这比传统的教学既节约了有限的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根据课后的问卷调查: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专题讨论、课程论文以及相应的作业,你最喜欢哪种形式?喜欢专题讨论占72.2%、课程论文占14.3%、作业占8.7%、其他占4.8%。同学们认为这种形式虽然花了不少课余时间,但几位兴趣爱好一致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一个专题,共同整理、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既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和自学的同时补充新知识,又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在实施当中,每个组都卯足了劲相互较量,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另外,同学们在台上讲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增加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6 指导开展学生科研实验,开辟《鱼类增养殖学》的第二课堂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术活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校团委开展的大学生科研实验,使科研工作深入切实地走到同学当中去。笔者结合课程内容和相关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环境胁迫对星洲红鱼(Red Tilapia)生存、生长的影响》的科研实验(图4)。学生为做好实验必须全面了解星洲红鱼的状况,设计实验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通过学生为主的科研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鱼类增养殖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工作力、研究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垒实基础、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1-2]。 7 加强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学质量
参加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准确了解所教授学科课程与本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把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用于教学实际,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必须坚持相关领域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为此,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到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经验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及时学习新的工艺方法,掌握新的行业、专业发展动向,利用所获得大量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学科专业实践中锻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找到和发现现阶段行业生产的流行趋势和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是相互关联的,在专业实践中思考和发现教育的价值,找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点,挖掘并创造生产知识与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断丰富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素质[13]。真正达到“授业、传道、解惑”功能,以满足我国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水产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J].中国高等教育,1998(10):2-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3-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5] 黄永春.《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J].中国教学与研究杂志,2009,24(4):1112-1120.
[6] 吕光俊,李代金,黄辉.提高《鱼类增养殖学》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4-165.
[7] 常永军.高校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511.
[8] 林曙,陈开健,肖国义,等.水产养殖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60-62.
[9] 刘焕亮,刘长发.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4(1):71-73.
[10] 付启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11] 杨吉琼,胡先文.农林院校推进本科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0(1):52-55.
[12] 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校学报,2002,2(3):77-79.
[13] 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5.
关键词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创新教学;多媒体教学;专题;第二课堂;“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S-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35-12755-04
《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指出的“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1-2]。2009年国家教委在分析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企业综合实践等平台,构建满足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3-4]。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基于“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势必在课程理论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
集美大学水产学院从1998年开始将原淡水渔业与海水养殖两个专业合并为水产养殖专业,并将原淡水渔业专业的《池塘养殖鱼学》和《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以及海水养殖专业的《海水鱼类增养殖》3门专业课合并为《鱼类增养殖学》,涵盖海淡水鱼类增养殖方面的内容,以适应21世纪水产养殖本科教学
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的要求。为此,黄永春[5]报道了《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但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进一步体会到,要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的要求,该课程必须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增加师生互动,积极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实验的开展,开辟第二课堂等创新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合理调整课时安排,增加课堂信息量
目前,鱼类增养殖业在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课时数少,教学内容多,在无法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应以及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容,对原教学课时适当调整(表1)。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由4学时改为3学时,重点介绍主要鱼类养殖品种及其与增养殖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如食性、生长和繁殖等),不与《鱼类学》的内容重复;第二章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控制由6学时改为4学时,重点介绍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和养殖用水的处理方法;第五章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人工繁殖由4学时改为6学时,增加优质淡水鱼类(鳜鱼、黄颡鱼、黄鳝、斑点叉尾鮰等)的人工繁殖内容,扩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第八章池塘养鱼由4学时改为6学时,增加池塘水质管理和饵料的合理安排等实践性强的内容;第九章其他水域鱼类的养殖由8学时改为6学时,减少网箱养鱼的内容,避免与《设施渔业》中网箱养鱼的内容重复,补充抗风浪深水网箱养鱼的内容;第十章鱼类资源增殖由3学时改为4学时,增加鱼类增殖保护内容,提倡栽培渔业和生态渔业,确保人、渔、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重视并做好教学工作,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只满足于一般的认真备课、认真讲课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1 强化电化教学,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一门主干课[5]。作为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应该能够十分熟练地将所学到的专业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将自己的专业经验和前辈总结的专业实践要领贯穿于其中,使学生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最大程度地掌握实践操作知识,提高运用能力[7]。为此,在上述调整中增加的学时都用于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中,并配合目前最新出版的鳜鱼、黄颡鱼、黄鳝、大黄鱼、莫斑牙鲆、石斑鱼等鱼类的人工繁殖、养殖技术以及抗风浪深水网箱养鱼、人工放流等视频材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养殖鱼类增养殖技术、操作规范和管理方法,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根据课后的问卷调查:你对目前《鱼类增养殖学》课件中视频资料(A.喜欢、B 一般、C不喜欢、D无所谓)的结果:喜欢占71.4%、一般占23.8%、不喜欢占4.7%。据了解大部分同学希望多一些生产实践录像和视频,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满足我国对水产养殖专业的人才要求。
2.2 开展现场教学和专家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水产高校实习征文
生产实习是水产养殖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8-9]。而且在这一环节中鱼类增养殖学部分占有重要比例。为此,抓住这一环节,将抽象的理论教育转为直观教学,比如在指导学生进行家鱼人工繁殖时,在实习点的养殖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协助下,现场为学生讲解亲鱼的雌雄;成熟度的判断;催产激素的选择与配制;注射剂量、次数、方式的确定;鱼类产卵活动的观察、受精卵的收集以及催产设备的结构和原理等知识,学生普遍有“恍然大悟”感觉。其实这些内容在课堂中都有介绍,但由于课堂空间的限制,学生难以将这些知识有机串联。从2010年开始请现场的技术人员讲授海淡水鱼类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的实践操作和生产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该技术员从事该领域10多年的经验,讲起来生动形象,深受学生的欢迎(图1~2)。通过课堂教学和生产实践的互相渗透,互为补充,不仅充分利用了实践环节的空隙时间,而且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从2013年开始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水产高校实习征文——我的水产实习,改变以往单纯的生产实习报告的形式,进一步强化实习内容的总结、提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深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的理解。两次征文分获优秀奖和最佳人气奖,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3 不断改进教学课件,避免教学课件“华而不实”和成为教科书的“复印件”
鱼类增养殖学从2002年开始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经历多次修改完善,包括从不同渠道收集相关的图片和影像材料;从三农服务网、农广天地、科技苑、中国农业技术视频网等专业网站下载或农业出版社购买;从科研成果和学术交流中收集相关材料;其他水产院校的专业教师之间的资料交换;从生产实习中拍摄的图片和录像。同时,在以王武所编《鱼类增养殖学》的基础上,增加《中国水产养殖简明百科全书》(陆忠康等编)、《海水鱼类繁殖生物学和人工繁殖(麦贤杰等编)》和《海水鱼健康养殖新技术》(张梅兰编)等部分内容,从而改变仅以某一教科书为主的单一状况,尽可能博众家之长,并由简单的以文字表述为主到图像和视频占大部分。如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部分,18种主要淡水养殖鱼类和16种主要海水养殖鱼类都配有视频材料,将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用多媒体技术把教学要求的各个要素有机组合起来,将抽象的文字描述转为直观图像,使课堂生动,充分应用现代设备的声、光、色等因素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气氛,改变传统教学的呆板,使课堂保持活跃的气氛,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和兴趣。改变过于依赖多媒体,避免课件内容空洞、“华而不实”和成为教科书的“复印件”的现象[10]。
4 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提高自身素质,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近年来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实践的经验,在现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充分考虑养殖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双语教学能力的前提下,参考近年来国外学者Robert R.S.编写《AQUACULTURE:An Introductory Text》、Ash G.等编写的《FISHE-RIES MANAGEMENT:A Manual for Still-Water Coarse Fishe-ries》、Pillay.T.V.R.等编写的《AQUACULTUR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第二版),JAMES C.C.等编写的《MARINE ORNAMENTAL SPECIES》、Simon F.S 等编写的《A-SIAN FISHERIES TODAY:The production and use of low value/trash fish from marine fishe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以及Shen Peirong等编写的《INTEGRATED FISH FARMING IN CHINA》等资料完成双语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分10章:Chapter 1.Freshwater Fish Species;Chapter 2.Marine Fish Species;Chapter 3.Biology of Artificial Propagation;Chapter4.Artificial Propagation of Freshwater Fish;Chapter 5.Rearing of Fry and Fingerlings;Chapter6.Pond Culture of Food Fish;Chapter7.Marine Fish Culture;Chapter8.Catfish,Rainbow trout ,Tilapia;Chapter9.Cage culture;Chapter10.Transporting fish。通过课件内容的编写和双语教学实践,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改革[11-12]。
5 开展专题讨论,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地接受所学的知识[6]。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内容复杂、实践性强、相关知识理论比较抽象。这就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也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如专题讨论、课程论文、专题讲座,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和老师的提示收集相关资料,然后消化整理,并制成PPT文件在课堂上讲解,同学们运用丰富生动的图像甚至动画等多种形式包装自己的成果,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将枯燥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轻松(图3)。这一方式在以往也有尝试,并获得一定效果。
在此基础上,从2009年开始对水产养殖专业开始有计划的实施。由于同学们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教师只要对同学们报告中的不足部分进行分析和纠正,并做适当的补充和讲解,学生们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整个内容。这比传统的教学既节约了有限的课时,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根据课后的问卷调查:鱼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专题讨论、课程论文以及相应的作业,你最喜欢哪种形式?喜欢专题讨论占72.2%、课程论文占14.3%、作业占8.7%、其他占4.8%。同学们认为这种形式虽然花了不少课余时间,但几位兴趣爱好一致的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负责一个专题,共同整理、讨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既培养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和自学的同时补充新知识,又培养了大家的团队精神。在实施当中,每个组都卯足了劲相互较量,表现出最佳的竞技状态。
另外,同学们在台上讲解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体会到教师的辛苦,增加师生间的了解与信任,激发对专业的兴趣。
6 指导开展学生科研实验,开辟《鱼类增养殖学》的第二课堂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学术活动水平,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校团委开展的大学生科研实验,使科研工作深入切实地走到同学当中去。笔者结合课程内容和相关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环境胁迫对星洲红鱼(Red Tilapia)生存、生长的影响》的科研实验(图4)。学生为做好实验必须全面了解星洲红鱼的状况,设计实验方法,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案。通过学生为主的科研活动全面提高学生鱼类增养殖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锻炼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工作力、研究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鱼类增养殖学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垒实基础、积累经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成为适应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1-2]。 7 加强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努力将自己培养成“双师型”教师,保证教学质量
参加科研活动和生产实践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的实践经验,而且能准确了解所教授学科课程与本专业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把生产、建设、管理及服务中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用于教学实际,使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也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要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必须坚持相关领域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为此,根据教学安排,每年到生产单位和科研单位进行实践锻炼或经验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及时学习新的工艺方法,掌握新的行业、专业发展动向,利用所获得大量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在学科专业实践中锻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找到和发现现阶段行业生产的流行趋势和学科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师的教育实践与专业实践是相互关联的,在专业实践中思考和发现教育的价值,找到教育与生产的结合点,挖掘并创造生产知识与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不断丰富专业学科教学体系,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素质[13]。真正达到“授业、传道、解惑”功能,以满足我国复合型、创新型“卓越水产工程师”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J].中国高等教育,1998(10):2-5.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国高等教育,1999(13/14):3-4.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4]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5] 黄永春.《鱼类增养殖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探讨[J].中国教学与研究杂志,2009,24(4):1112-1120.
[6] 吕光俊,李代金,黄辉.提高《鱼类增养殖学》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4-165.
[7] 常永军.高校实践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511.
[8] 林曙,陈开健,肖国义,等.水产养殖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60-62.
[9] 刘焕亮,刘长发.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04(1):71-73.
[10] 付启敏.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23(5):117-120.
[11] 杨吉琼,胡先文.农林院校推进本科双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10(1):52-55.
[12] 李萍,夏新娟.大学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交通学校学报,2002,2(3):77-79.
[13] 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