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罪的转化、个人的罪和社会的罪两个方面来审视《红字》中的罪感问题,从而进一步了解霍桑对罪的认识和主张。
就像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胸前佩戴的那个红色的“A”一样,《红字》的主题充满争议、作者的真正意图扑朔迷离。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首先注意事情最阴暗的一面,彻底观察后,我开始逐步考虑这些事情对人有什么裨益……”可以肯定,籍由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霍桑既传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同时也希望引起读者对生活和时代的反思。《红字》主要讲述了:已婚女子白兰与人私通并产下一女,甘愿受罚而不愿供出孩子的父亲,而他即是年轻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出于对自身神职丧失的担心,丁梅斯代尔努力隐瞒罪行同时日夜忍受良心折磨,最终以死赎罪;白兰的丈夫罗杰·齐灵渥斯则潜伏在牧师身边试图揭示真相并寻求报复。作品除了蕴含明显的精神复活主题外,还基于原罪表达了人人皆有罪、罪与非罪之间相互转化等观点。
一、罪的转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三人均为受害者。首先,白兰嫁于年老畸形的齐灵渥斯,无法获得自己的真爱;当与丁梅斯代尔相爱并产下一女后,严重触犯了道德准则而为社会不容。其次,丁梅斯代尔身为牧师触犯大罪,面对身份困境,不能够勇敢地选择爱情并承担责任。再次,齐灵渥斯作为白兰的丈夫,妻子与人私通还产下一女,本来也是受害者。前二人因世俗的藩篱种下恶果,后者因妻子出轨忍受耻辱。
从道义上讲,齐灵渥斯相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两人而言是占有道德制高点的,但最后走向了应被同情的反面,值得深思。齐灵渥斯从非罪到罪的转化以及白兰与丁梅斯代尔从罪到救赎的升华形成鲜明对比。白兰自知所犯罪孽,为成全丁梅斯代尔的信仰追求,无论如何不愿将其供出,真诚忏悔,实施善行,以实际行动赎罪,“随着岁月的流逝,海丝特生活中的含辛茹苦、自我献身和对他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使那红字不再是引起世人蔑视和冷嘲的耻辱的烙印,却变成了一个使人为之悲伤,望之生畏,而又让人肃然起敬的标志。”丁梅斯代尔虽然一再隐瞒罪行,但内心不断自责和忏悔,并尽力行善。他的隐瞒行为既有可指责之处,也有可同情之处,一旦公开自己的罪行,他必将丧失自己崇拜的宗教事业;长达七年忍受良心煎熬,在公开与隐瞒之间徘徊,最后他选择在布道日公开罪行,“在胜利的耻辱中,死在众人面前”,完成了对上帝的最终忏悔。白兰和丁梅斯代尔都以实际行动赎罪,并实现了精神复活。齐灵渥斯则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偽装成医生及丁梅斯代尔可以信赖的朋友,一再窥探牧师的内心,加深牧师内心的折磨。按基督教义,“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去侵害别人的灵魂和感情是不可饶恕的”,当丁梅斯代尔死亡不久,他也很快衰弱下来,撒手人寰。
二、个人的罪和社会的罪
在罪与非罪的转化过程中,罪表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不仅如此,作品中个人罪孽背后还隐藏着社会的罪孽。作者反思到:“难道是海丝特独自一人犯罪吗?”,又同时叙述到:“贞洁的外表只是一种骗人的伪装;要是把各处的真实情况都兜漏出来,那么许多人的胸前就该像海丝特一样配上闪亮的红字。”作者似乎表明,人人有罪,而海丝特不过仅是其中一例罢了,而更罪恶之事或许还没有曝光,在光鲜的背后也往往躲着无尽的阴暗。“天使”般的丁梅斯代尔在教化世人灵魂的背后实则犯有通奸大罪的事实本身不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丁梅斯代尔身上既深刻再现了这种矛盾,也见出了宗教的虚伪。白兰跨出牢门后,真诚赎罪,生活清苦俭朴,并利用其精湛的针线手艺帮助他人、接济穷人。然而这些人仍然对她“冷言冷语”甚至予以辱骂。走在街上,牧师们对她的劝诫常招致围观人的“蹙眉狞笑”,即使是些小孩子也因父母的影响“远远地追随着她,尖声叫喊”。这些表面上无罪之人又何其道貌岸然!他们这些举动对忍受创伤和耻辱的白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恶劣的影响挥之不去。人性的丑恶及社会的无情在此暴露无遗。这些都契合了原罪的思想,即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而“犯罪”之后,人类就将这种罪孽继承下来,并演化成其他的罪孽。可见,白兰的罪是个人的,更多的则是社会的,作者对社会罪恶的反思和谴责不容忽视。
三、结语
通过对主人公的罪与非罪之间的转化,以及个人的罪和社会的罪的探讨,霍桑深入思考了罪的两面性,似乎在倡导世人面对自身的罪恶,唯有不断反省、努力行善、真诚赎罪,每一个人胸前那个看不见的红字才能像白兰胸前的红字一样获得洗礼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方文开.人类·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霍桑著.红字[M].姚乃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6.
[3]钟再强.人性的救赎—霍桑《红字》的重要主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作者简介:朱毅(1983-),男,四川自贡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四川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就像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胸前佩戴的那个红色的“A”一样,《红字》的主题充满争议、作者的真正意图扑朔迷离。但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我首先注意事情最阴暗的一面,彻底观察后,我开始逐步考虑这些事情对人有什么裨益……”可以肯定,籍由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霍桑既传达了自己对生活和时代的感悟,同时也希望引起读者对生活和时代的反思。《红字》主要讲述了:已婚女子白兰与人私通并产下一女,甘愿受罚而不愿供出孩子的父亲,而他即是年轻的牧师亚瑟·丁梅斯代尔;出于对自身神职丧失的担心,丁梅斯代尔努力隐瞒罪行同时日夜忍受良心折磨,最终以死赎罪;白兰的丈夫罗杰·齐灵渥斯则潜伏在牧师身边试图揭示真相并寻求报复。作品除了蕴含明显的精神复活主题外,还基于原罪表达了人人皆有罪、罪与非罪之间相互转化等观点。
一、罪的转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主人公白兰、丁梅斯代尔和齐灵渥斯三人均为受害者。首先,白兰嫁于年老畸形的齐灵渥斯,无法获得自己的真爱;当与丁梅斯代尔相爱并产下一女后,严重触犯了道德准则而为社会不容。其次,丁梅斯代尔身为牧师触犯大罪,面对身份困境,不能够勇敢地选择爱情并承担责任。再次,齐灵渥斯作为白兰的丈夫,妻子与人私通还产下一女,本来也是受害者。前二人因世俗的藩篱种下恶果,后者因妻子出轨忍受耻辱。
从道义上讲,齐灵渥斯相对白兰和丁梅斯代尔两人而言是占有道德制高点的,但最后走向了应被同情的反面,值得深思。齐灵渥斯从非罪到罪的转化以及白兰与丁梅斯代尔从罪到救赎的升华形成鲜明对比。白兰自知所犯罪孽,为成全丁梅斯代尔的信仰追求,无论如何不愿将其供出,真诚忏悔,实施善行,以实际行动赎罪,“随着岁月的流逝,海丝特生活中的含辛茹苦、自我献身和对他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使那红字不再是引起世人蔑视和冷嘲的耻辱的烙印,却变成了一个使人为之悲伤,望之生畏,而又让人肃然起敬的标志。”丁梅斯代尔虽然一再隐瞒罪行,但内心不断自责和忏悔,并尽力行善。他的隐瞒行为既有可指责之处,也有可同情之处,一旦公开自己的罪行,他必将丧失自己崇拜的宗教事业;长达七年忍受良心煎熬,在公开与隐瞒之间徘徊,最后他选择在布道日公开罪行,“在胜利的耻辱中,死在众人面前”,完成了对上帝的最终忏悔。白兰和丁梅斯代尔都以实际行动赎罪,并实现了精神复活。齐灵渥斯则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偽装成医生及丁梅斯代尔可以信赖的朋友,一再窥探牧师的内心,加深牧师内心的折磨。按基督教义,“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去侵害别人的灵魂和感情是不可饶恕的”,当丁梅斯代尔死亡不久,他也很快衰弱下来,撒手人寰。
二、个人的罪和社会的罪
在罪与非罪的转化过程中,罪表现出复杂的两面性,不仅如此,作品中个人罪孽背后还隐藏着社会的罪孽。作者反思到:“难道是海丝特独自一人犯罪吗?”,又同时叙述到:“贞洁的外表只是一种骗人的伪装;要是把各处的真实情况都兜漏出来,那么许多人的胸前就该像海丝特一样配上闪亮的红字。”作者似乎表明,人人有罪,而海丝特不过仅是其中一例罢了,而更罪恶之事或许还没有曝光,在光鲜的背后也往往躲着无尽的阴暗。“天使”般的丁梅斯代尔在教化世人灵魂的背后实则犯有通奸大罪的事实本身不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吗?丁梅斯代尔身上既深刻再现了这种矛盾,也见出了宗教的虚伪。白兰跨出牢门后,真诚赎罪,生活清苦俭朴,并利用其精湛的针线手艺帮助他人、接济穷人。然而这些人仍然对她“冷言冷语”甚至予以辱骂。走在街上,牧师们对她的劝诫常招致围观人的“蹙眉狞笑”,即使是些小孩子也因父母的影响“远远地追随着她,尖声叫喊”。这些表面上无罪之人又何其道貌岸然!他们这些举动对忍受创伤和耻辱的白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其恶劣的影响挥之不去。人性的丑恶及社会的无情在此暴露无遗。这些都契合了原罪的思想,即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而“犯罪”之后,人类就将这种罪孽继承下来,并演化成其他的罪孽。可见,白兰的罪是个人的,更多的则是社会的,作者对社会罪恶的反思和谴责不容忽视。
三、结语
通过对主人公的罪与非罪之间的转化,以及个人的罪和社会的罪的探讨,霍桑深入思考了罪的两面性,似乎在倡导世人面对自身的罪恶,唯有不断反省、努力行善、真诚赎罪,每一个人胸前那个看不见的红字才能像白兰胸前的红字一样获得洗礼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方文开.人类·自然·精神家园—霍桑及其现代性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霍桑著.红字[M].姚乃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1996.
[3]钟再强.人性的救赎—霍桑《红字》的重要主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作者简介:朱毅(1983-),男,四川自贡人,泸州医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四川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