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nshuxue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确诊的情绪障碍儿童74例,同时,以性别、年龄相匹配抽取南京市普通学校的正常儿童148例.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研究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的性别、年龄、父母的婚姻状况、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水平、家庭类型等情况.结果 病例组家庭动力学自评问卷的家庭气氛、系统逻辑2个维度评分[分别为(30.54±8.28)分,( 17.14±4.26)分]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3.45 ±7.40)分,(15.43 ±3.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个性化(OR=0.903,95% CI:0.834 ~0.977)、高疾病观念(OR =0.853,95% CI:0.750 ~0.970)是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高家庭气氛(OR=1.167,95% CI:1.101~1.236)是儿童情绪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动力学特征表现为“沉闷、敌对”的家庭气氛,“非此即彼”的家庭系统逻辑.家庭气氛、疾病观念、个性化程度与儿童情绪障碍发生相关.
其他文献
讨论普世价值首先应明确一些基本的前提性观念,否则会造成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争论。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在人的自然规定性方面,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承认普世价值
牟宗三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详细讨论了康德“超越的对象[1]=X”的问题,牟先生认为X=“无”,本文通过再次解析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先验对象等于X的问题,对比牟
吴廷翰以“气”作为其哲学理论思维的核心话题,把宋明理学的道、太极、理、性等形而上范畴由气予以统摄贯通。首先,他认为气即道、理、太极,并建构了气体学理论思维逻辑体系;
维特根斯坦后期的重要作品《论确实性》考察“知识”、“确定性”、“知道”、“怀疑”等几个基本概念.本文结合《论确实性》原文,重点分析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世界图景
采用sol-gel法制备了掺杂La3+、Ce4+的TiO2-10wt%Fe2O3复合粉体,利用TG-DTA和XRD分析对凝胶的相变过程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10wt%Fe2O3凝胶在450℃发生非晶态向锐钛矿
黄庭坚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其禅宗核心是追求“心性”、“顿悟”,且孕育着“脱俗”、“重韵”的美学思想.黄庭坚的书学思想及艺术观点深受禅宗中悟道思维的影响,这是在“韵”
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态度不仅仅是批判的,他对市民社会有两种理解:一是其特定意义,即在政治经济学的语境中分析和批判了市民社会的本质;二是其一般意义,即充分肯定了市民社
经济服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相互满足需要的活动,基本内容是相互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动付出,基本依据是社会分工和商品所有者成为彼此独立的私有者。经
现代民主制度的有效运转依赖于公民品德与公民素质的提升,公民品德养成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基础恰恰是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与品德具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内在关系,但是
在宋代儒释文化会通、儒学遭遇身份危机的背景下,胡寅以灵魂不灭、佛性慈悲、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佛学、佛教基本理论为对象,从学理和经验两个方面展开了严正的批判,严格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