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来源 :治理现代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lina1583258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民族生命力的强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作为支撑的。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滋养下,只有牢记文化使命,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住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立足于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与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一、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起写入党章,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把握得更加准确,对党的性质的认识更加全面——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作为一个执政党而存在,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方面,也包括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放弃过这个使命,一直在努力探索,经历了与俄国革命文化的结合从而形成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并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讲道:“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更加清醒、更加明确,那就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来自于文化本身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是形象,文化是环境,文化更是生活,它具有强大的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和净化功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体现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离开了文化的丰厚土壤,人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能否复兴的决定性力量,是深藏于人们内心而不露、能持久给人以原动力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来自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民族有着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忘记了本来,就意味着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我们的精神就会失去依托,就会失去根本,就会失去主心骨,甚至迷失方向。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形成了中华民族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优良传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自信来自于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共同体现了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还来自于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今天世界秩序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1984年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将孔子列为人类十大思想家之首,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甚至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形象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
  当然,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更有生命力;只有秉持包容精神,才会实现文明和谐,消除“文明冲突”。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文化自觉,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责任担当,认清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有宽广视野,掌握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只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守住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他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历史已经表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新辉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强大的战斗力。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的,仍然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遵循。
  只有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汇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凝聚强大的社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当今世界,面对独特的国情党情,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中国力量。而核心价值观就如同水泥,具有黏合作用,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纽带,进而化作维系社会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巨大能量。只有培育起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其凝聚和引领作用,才能形成统一的人民意志、共同的理想追求,形成推动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的强大力量: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正常运转;才能凸显强大的感召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只有一以贯之地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才能弘扬主旋律,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强调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物质匮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如果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是违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因而也是十分有害的。
  只有提供丰富的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精神食粮,自觉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才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尤其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时代,在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之后,人民的精神需求会更加旺盛。我们能否满足这种需求,以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满足这种需求,将是对我们党的一个重大考验。因此,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扎根人民群众,把握时代脉搏,用中国精神铸就文艺之魂;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责编/刘博)
其他文献
[摘 要] 成立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这是党和人民赋予雄安新区的历史使命,雄安新区的崛起将给中华民族复兴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本文从大历史视角看待雄安新区崛起,认为雄安新区的设立会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南北经济均衡发展、加速民族复兴的步伐,同时给城市综合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与经验。  [关键词] 民族复兴;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综合改革  [作者簡介] 杨海波(1984—),男,湖南邵
根据角色理论,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都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相应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不同的角色对个体都有一定的角色期望,当这些期望彼此出现矛盾或个体对过多的角色期望难以应付时,就必然会造成不同角色间发生冲突。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领导者角色冲突的情况屡见不鲜,有效化解领导者角色冲突、排除负效应、提高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转型期领导者角色冲突的类型  领导者角色不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判断。新时代需要新思想,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所提出的重大时代课题,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
4月28日,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英勇就义90周年纪念日。  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在中国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认定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导星”。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期刊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司法改革措施,与'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法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针对当前司法实践中侦查中心主义仍占主导
有人说,一把手领导艺术的精髓=决策+用人+授权。由此可见,合理授权对于一把手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单位良性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现实中,个别一把手因种种原因不敢或不善授权,结果让自己处于非常被动、不堪重负的状态,无法从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值得关注探讨。  一把手合理授权的误区  怕担责任而畏惧授权。其原因在于:一是自认为能力强,盲目自信。一些一把手认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最突出,其他人都
政治生态,是一个地方的整体政治生活状况和整个政治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小政治生态”,在此指的是政治生态的一部分,即单个领导干部内在的政治素养及其个人工作、生活环境等所形成的小范围的政治环境。构建良好的“小政治生态”是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当前领导干部“小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勾结、不同领导干部之间的“小政治同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增长动能和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选择。结合我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文章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功能定位、体制机制变革、创新制度建设和文化涵养等方面审视思考,探索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路径,让创新发展的科学理念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动
[摘 要] 李大钊的一生,正处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期。这一时期,改良和革命的思想不断斗争,此消彼长,最终,革命思想占据主流。李大钊思想发展的历程深刻反映了这一状况。在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激烈斗争中,他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并引领了中国革命的潮流,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关键词] 李大钊;革命;思想;实践;引领  [中图分类号] K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