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075-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目标。在第三段(5-6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关于阅读的11点要求,再一次强调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改变现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宽视野、感悟心智、培养个性、陶冶情操,促进表达的根本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阅读教学:
一、加强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人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抓重点词句。语言的基本是词,句则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抓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把握词语确切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
2、进行比较揣摩。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最常见的方法。如《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通过“铺”与“照射”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训练取代了知识的传授,使课堂真正的变成了学堂。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感便油然而生了。
3、 范读激情引路。学生读书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新生句子、长句子读得还不是很流利。此时,若教师能有感情的范读,准确的表情达意,便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教学一些感情浓郁的文章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可见,教师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强调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年段就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新课标后面的附录是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145万字以上。这说明,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视的。
1、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的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榜样的。我们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建立起一个好书的交流站。我们规定了每周两个中午为师生共读时间,让我们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外阅读的氛围中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大家可以参照的对象,形成我要读书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加强班级中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味中走进书海,畅游其中。
2、积极开展读书指导活动。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我们规定了每月开设不少于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以指导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促进阅读的有效性。
3、以活动促阅读,巩固阅读的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需要保持的。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促使学生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是促成阅读长效性的一个有利的手段。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时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要求单脚站立,一手像老师一样写字,一手扶着东西,感受站立一会儿身体的感觉。之后老师问:“单腿站立的感觉怎么样?”(指名说一说)师小结“我们刚刚这样站了一会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刘老师一天天,一年年的了。”师再要求学生照刘老师板书时的动作做一做,用身体再一次来感觉刘老师上课时的艰难。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段读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个部分,通过读、说、体验使课文内容反映的价值取向得到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进而体会到那种人物的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语文课程理念和语文课程目标。在第三段(5-6年级)的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关于阅读的11点要求,再一次强调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重要地位。那么,如何使阅读教学改变现状,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实现阅读教学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拓宽视野、感悟心智、培养个性、陶冶情操,促进表达的根本作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阅读教学:
一、加强语感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值得一提的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直至写入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感是人对语言直接的整体的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抓重点词句。语言的基本是词,句则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形式。因此,抓词句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也是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的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把握词语确切的基础上去体验感受。
2、进行比较揣摩。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是在长期的读写中,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培养语感准确性的最常见的方法。如《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通过“铺”与“照射”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准确性。语言训练取代了知识的传授,使课堂真正的变成了学堂。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语感便油然而生了。
3、 范读激情引路。学生读书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内容,对一些新生句子、长句子读得还不是很流利。此时,若教师能有感情的范读,准确的表情达意,便会震撼他们的心灵,使之产生共鸣。教学一些感情浓郁的文章时,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学生在教师范读中学习了运用语气、语速、语调等技巧。可见,教师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丰富了语言库存,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
二、强调阅读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课标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而且进行了量化。第一学年段就明确要求,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新课标后面的附录是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要达到145万字以上。这说明,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是十分重视的。
1、积极营造良好的读书的氛围。读书是需要氛围的,营造读书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榜样的。我们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在图书室借阅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增强图书的推荐与交流,建立起一个好书的交流站。我们规定了每周两个中午为师生共读时间,让我们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课外阅读的氛围中来,让优秀的学生成为大家可以参照的对象,形成我要读书的一种积极的状态。加强班级中读书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浓浓的书香味中走进书海,畅游其中。
2、积极开展读书指导活动。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指导活动,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开展。我们规定了每月开设不少于一次的课外阅读指导课,以指导课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语言文字的练习,促进阅读的有效性。
3、以活动促阅读,巩固阅读的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需要保持的。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展示阅读的成果,促使学生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是促成阅读长效性的一个有利的手段。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其间,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体验,珍惜学生的独有体验。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或读一读(有感情地读),或说一说(说体会),或演一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充分地体验并交流自己的情感。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时教师让学生站起来,要求单脚站立,一手像老师一样写字,一手扶着东西,感受站立一会儿身体的感觉。之后老师问:“单腿站立的感觉怎么样?”(指名说一说)师小结“我们刚刚这样站了一会儿就受不了了,更何况刘老师一天天,一年年的了。”师再要求学生照刘老师板书时的动作做一做,用身体再一次来感觉刘老师上课时的艰难。然后再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段读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个部分,通过读、说、体验使课文内容反映的价值取向得到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内涵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领域,进而体会到那种人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