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三维目标明确规定了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这一目标。然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从幼稚到成熟的急剧变化和发展的过渡时期,此间他们模仿力强,可塑性大,有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容易接受教育影响,适时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一生起到定向和奠基的决定性作用。中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这就要求物理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挖掘,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在课堂上引入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著。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
三、渗透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优势。开始的引入视频,不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能源,而且通过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引导学生要像前人那样由于探索,不断创新;学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我让大家讨论:如果你是新能源开发者,那么你设想的新能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非常热烈地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新能源开发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兴趣,为国家发展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在物理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节约能源教育。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一课中,通过本节课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约能源意识。此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通过以上信息,将环保意识渗透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争做环境忠实的保护者。
五、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的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及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直接污染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六、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就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
一、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取材于物理学史和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在物理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利用图片、幻灯、电影、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我国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物理教学中。我国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结合教材内容,相应介绍,尤其要突出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如地磁场偏角的论述早在宋代沈括已提出,比西方早400多年,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500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哈雷彗星的发现记载等都早于西方几百年。在讲原子物理时,可介绍浙江秦山核电站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都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在课堂上引入中外物理学家的事迹、格言,对学生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在讲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这一章时,可以将牛顿的一段名言介绍给同学们,“我就像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偶尔拾到一颗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一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在讲授焦耳定律时,介绍这位实验物理学家的执著。他自学成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做了400多次实验,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建立打下基础;安培、奥斯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实验的故事;我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在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厚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
三、渗透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优势。开始的引入视频,不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能源,而且通过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引导学生要像前人那样由于探索,不断创新;学习“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时,我让大家讨论:如果你是新能源开发者,那么你设想的新能源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大家非常热烈地讨论,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仿佛自己真的就是新能源开发者。通过这样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兴趣,为国家发展而学习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在物理物理教学中渗透环保、节约能源教育。
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的话题,物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发挥学科优势,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意识。在《热机效率与环境保护》一课中,通过本节课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节约能源意识。此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通过以上信息,将环保意识渗透于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点滴做起,争做环境忠实的保护者。
五、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学中包含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体现在物理知识本身和教学过程中,脱离内容,纯粹介绍哲学观点是达不到教育目的的。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使学生领悟这些观点、方法对学习、研究事物及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接受这些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
如在讲述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时,强调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体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的哲学观点。在讲述导体和绝缘体、电磁联系、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可渗透“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讲述“惯性”“摩擦力”对人类的有益一面和有害一面,可帮助学生树立“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在讲到静摩擦力的变化、物态变化、光的全反射、透镜成像及光电效应等可及时渗透“量变质变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一些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只有让学生树立唯物的观点,在解决问题时,即使不能解释,他们也会相信这些现象一定是物质产生的。只有让学生树立辩证的观点,他们才会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直接污染地球,人类在发展科学、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在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
六、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物理教学应根据需要,安排好实习、实验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课,这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本知识,而且担负着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德和不脱离工农群众的思想作风的任务。在物理实践课中,教师要解决好如下三个问题。
一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的教育,比如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的伟大意义;二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学生不仅学会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运用这些原理解释和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三是培养学生从事经济建设的本领。物理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实际,有意识、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深入工厂、农村进行实习,参加物质生产劳动,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从事经济工作的本领和有关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这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整体素质的重要教育环节。
总之,贯彻执行“教育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只要我们努力挖掘教材,积极渗透,既要传授知识,发展培养各种能力,又不放松思想教育,就能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