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相煎何太急”话曹丕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ikg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曹丕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还是一位极富政治才能与人情味的帝王。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他集文学和文学批评于一身,为开创一代文学新风作出了贡献。他的《典论·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他可谓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学批评家。
  关键词:曹丕 真实 才华横溢 人情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千百年来,让无数人为其敏捷的才思叫好,也让无数人对为难他的兄长曹丕,有了阴险狠毒,没有人性的定位。一直以来,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读了叶嘉莹先生的《说汉魏六朝诗》,并进一步翻阅相关的资料后,才渐渐对曹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曹丕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还是一位极富政治才能与人情味的帝王。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他集文学和文学批评于一身,为开创一代文学新风作出了贡献。他的《典论·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的文学批评著作,他可谓是中国的第一位文学批评家。他即帝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
  这怎是“不学无术,阴险狠毒的小人”能够做得到的呢?下面就从其诗文和后人的评价来看曹丕其人。
  一 诗文传达的浓郁人情味
  1 手足之情不忍断
  与曹植《七步诗》所给人们造成的错觉恰恰相反的是:以曹丕的识见,是不会用这样的方法杀这个才华横溢的弟弟的。曹植才思敏捷,曹丕何尝不知?用这样的方法不仅杀不了子建,只会留下残害手足的骂名,能够与弟弟在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胜利,足见曹丕的智慧绝非一般。所以,笔者觉得还是叶嘉莹先生说得好:即使真有这件事,也不过是在和自己的弟弟开玩笑,试试自己弟弟的才学而已。这件事是否真实,历史上一直争论到今天,仍没有定论,同样,曹丕的“阴险狠毒”说,又何尝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论题呢?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曾经做过考证,他说,此诗在曹植的本集中没有收录,疑是傅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傅会,多因后人同情曹植而不满意曹丕,故造成这种小说。可是这《七步诗》一问世,曹植却维系了千载的同情,而曹丕也就膺受了千载的骂名。
  总之,曹植在当时,并没有成为曹丕登基后首刃的对象,而自古帝王之家手足甚至父子相残的可不是少数。而曹丕在当权后能给曹植这样怨气冲天、口无遮拦、行为不羁的弟弟留下活口,并给其封地,实在难能可贵。可见,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念手足情的有人情味的帝王。
  2 浓浓亲情亲手书
  曹丕的《感离赋》写了父亲曹操出征后,自己独自留守时,对父母兄弟绵延不绝的思念,的确动人心怀。正如他在此赋序中所言:“老母诸弟皆从,不胜思慕……”读完此文,你还愿意把这样一个对父母兄弟有着深厚情谊的曹丕和《三国演义》中那个“薄情寡义、不学无术”的小人联系起来吗?他的《短歌行》对离世的父亲曹操的哀悼何其令人心酸?为其夭亡的族弟所写的《悼夭赋》及为其小弟弟曹舒写的耒文又何尝不是发自肺腑的悲伤?这些感人肺腑的诗篇,传达着文帝曹丕对父母兄弟的拳拳真情,岂是冷酷自私之人能为之者?
  魏末传记载,曹睿小时常常跟随父王文帝打猎,一次遇到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要曹睿射杀子鹿,曹睿顿时泪流满面地说:“陛下已经杀了它的母亲,儿臣实在不忍心再杀它的孩子。”文帝瞬间被曹睿打动,从而决定让其继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曹丕是多么注重孝道和亲情。
  3 仁爱善感在帝心
  读曹丕的诗文,总会被他的敏锐细腻紧紧牵扯着,如果无一颗仁爱而善感的心,绝不会有这样细腻熨贴的言辞,那是一种越咀嚼越能感动于心的,如缓缓的清风,拂过每一寸肌肤,沁入心脾的美妙!
  从他对花草树木的仔细观察体悟中,可以让我们触摸到他那颗敏锐善感的心。曹丕写过一篇《柳赋》。赋前的小序云,建安五年,就是父亲曹操与袁绍官渡作战时,自己栽下柳树一棵。而今十五年过去了,再次看到当年手植的柳树,想到从前那些和自己形影不离的故人多已亡故,禁不住热泪盈眶,于是借柳来抒发内心的悲凉。这首《柳赋》抒发的战乱离合,物是人非之慨叹;盛衰无常,人事悲凉的气息都呼吸可感。曹丕的《感物赋》以及他的《槐赋》《迷迭香赋》都充满了对生命、时间的困惑,幽幽抒发着来自灵魂深处的叹息。
  这敏锐的诗感,才真正是第一流诗人所应该具有的品质。这是那种非常难得天才诗人的诗心,而曹丕显然是具有这种天才的诗心。他在《感物赋》的序中写到:“自从黄巾、董卓变乱以来,天下一天也没安宁过。无数城廓都化作了废墟,故乡的老宅有幸保存下来,我从荆州回来时,就住在那所老房子里,在院子里种了很多甘蔗。从夏到秋,短短的时光,这个曾经郁郁葱葱的生命就萎谢了,万事万物何尝不是如此?物壮则老,盛极而衰,生灭流转没有谁能逃脱的。”
  曹丕的诗文中所传达的仁爱是极其浓厚的,这绝不是有些人说的矫情造作能达到!
  “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死后,作为帝王的曹丕却时常去周济探望阮瑀留下的孤儿寡母,并且作了《寡妇赋》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作为天子的他看到洪灾泛滥,伤及农作物,就写了《愁霖赋》;雨过天晴的喜悦,也让他开怀不已,于是《喜霁赋》就诞生了……难道这些都是政治作秀?想必想做秀的政治家有之,却难有曹丕这样丰富的情感,和真挚的文字,想秀也难以秀得如此情真意切、如此通脱!
  王粲和曹丕、曹植俱为笔友。曹丕身为魏王世子,与王粲等地位尊卑悬殊,有天壤之别。可曹丕对朋友,从没有高高凌驾于上的姿态。建安二十二年,王粲病死南征途中。听此噩耗,曹丕不胜伤感之至。王粲安葬时,因为性情通脱的王粲喜欢学驴叫,曹丕就提议大家一起学驴叫,为王粲送行。他带头发声,大家跟着一起鸣叫。王粲墓前此起彼伏的驴叫岂止寄寓着大家的哀思?更显露着曹丕坦率的性情,对朋友的一片真挚情怀,这样哀思的寄托,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吧。
  曹丕的诗文委婉细腻,通脱自然,绝没有一点帝王的霸气。称帝后,他在文章和书信中对老朋友流露的那份真情,读来仍让人感喟于心。他的《与吴质书》中的一句“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就足以表达其对老友眷念不忘的深情。   看着这些蕴含丰富情感的作品,不得不感叹:曹丕是一个感情多么丰富细腻的人!他实在是一位有着古道热肠、极富人情味的帝王。他对父母、妻子、朋友的感情是那么真挚感人!这种感情岂能是造作出来的?倘若内心没有这种情感,是绝然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的。
  二 才华为人后人评
  曹丕八岁就开始写文章,此后逐渐博通经史诸子百家之书;八岁也已经精通骑射,经常跟着父亲去各地征战。二十五岁时就以五官中郎将兼副丞相,三十一岁被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做篡汉做了皇帝。他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哀婉缠绵的《燕歌行》开了七言诗独立的先河;他的五言和乐府清丽婉转,极富音韵之美……说他才华横溢,毫无溢美之嫌。
  1 《文心雕龙》的评价
  生活于齐梁时代的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才略》云:“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显然刘勰认为,说曹丕“去植千里”是不恰当的,曹丕的才气显然不在曹植之下,二人的艺术风格有差异,因而呈现的才情也各具特色,曹丕的文学禀赋是极高的,就是因为曹丕做了天子,而掩盖了他诗作上的光芒,曹植恰恰因为在政治上的失意而抬高了他的诗,这是不妥当的。
  另外,刘勰还认为,曹丕的乐府诗清新超逸,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的,曹丕的一篇《大墙上蒿行》是当时文人中极为罕见的长篇佳作,开创长篇歌行的先河。他的四言乐府缠绵悱恻,清丽婉转,有很多传世佳篇。他的《典论·论文》,虽然有“密而不周”(《文心雕龙·序志》)的缺憾,但它领创了文艺理论的开端,使文学创作走向了“自觉”时代。他独到的见识及其理性都在其中淋漓尽显。
  2 明清大儒们的评价
  明末大儒王夫之在其《姜斋诗话》中写道:“曹子建铺排整饰,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还有一段干脆说,曹子建和曹子桓相比呀,那简直就是一个凡人,一个神仙,实在不能同日而语。但人们却对子建赞不绝口,不提子桓一句,这就是俗人的看法,是不可以和我们这些智者的见识相提并论的。其实在王夫之之前的“后七子”首领王世贞在《艺苑卮言》卷三中也写到:“子桓,小藻,自是乐府本色。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逊父兄。”王世贞很肯定地认为曹植是逊色于曹丕的。王夫之则正在此基础上,有了曹子桓和曹子建相比,那简直是凡仙之别的议论。他们都认为人们之所以只知道曹子建,是不肯用自己的心去揣摩体会,是人云亦云的结果。
  王夫之对曹丕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也给予了高度评价:“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鲍照、李白,领此宗风,遂为乐府狮象。”(《船山古诗评选》卷一)一篇开山之作,引领李白、鲍照将此风格推向极致。
  诚如沈德潜所言: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和谐的音韵,表达纤丽的情思。他对人生中凄凉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是超出了同时代的其他诗人。
  几位明清大儒的眼中,曹丕无疑是最具打动人心的笔力的人,他细腻的才气,是曹植无法相比的,曹植的诗,来自练达的才情,是才气可逮,曹丕的文,是上天赋予的品质,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3 现代学者的评价
  现代学者郭沫若充分肯定曹丕多才多艺,不是寻常之人。而且非常推崇曹丕的文字以“气清”见长。郭老认为文如其人,曹丕的文不同于他的父亲,也不同于他的兄弟,文中的“气清”正是其清丽气质的显露。曹丕的《与吴季重书》,郭沫若称赞道“写得异常委婉。首先叙到文友们的凋落……”其中真挚的情感,其中凄凉之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中国人常说“愁苦之言易工”;又说“诗穷而后工”。这对于曹植来说,的确如此,他的很多灿烂的诗篇都在其内心苦闷,遭受打击之后写出来的。魏文帝,是没有碰到过很大的挫折失意,却也能够写出内涵悲凉的好诗来的人,这是天生具有的诗人禀赋使然。
  鲁迅也说:“魏晋是曹丕的时代。”可见,鲁迅也认为曹丕的光辉是熠熠闪耀在那个时代的,是那个时代的领军人物。
  4 历史对其公允的评价
  明末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评论曹丕说:“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张溥认为曹丕的厚德,是超过其父的。还认为曹丕所谓的篡位,是时事所迫,是众人推举,不能完全归罪于他本人。
  陈寿《三国志》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陈寿说,文帝这样文韬武略都具备的天才如果把自己的诚挚之心广泛撒播,把仁义宽厚尽心实施,就会和古代的贤君差不多了。可见,同时代的史学家陈寿对曹丕还是极为认可的。
  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提倡节俭、薄葬,预作《终制》。他仰慕汉文帝,要效仿他的为君之道,其在位期间,虽然没有突出的政绩,但也是国泰民安,实属一个好帝王。
  当代学者马植杰说:“从曹丕的政治设施来看,也有些不错的。拿曹丕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尚属中等偏上者。”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叶嘉莹说汉魏六朝诗》,中华书局,2007年版。
  [2] (南朝梁)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 曾肖:《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看张溥的文学思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5](晋)陈寿,(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作者简介:陈苏梅,女,1971—,江苏新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文,工作单位: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础部。
其他文献
摘要 普希金作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象征曾一度在世界文坛掀起“普希金热”,而他忠于爱情的短暂一生更使得读者想了解这位天才诗人的爱情诗歌哲学。本文认为,诗人的诗歌中散发出“明朗的忧郁”之香,诗人对爱情的敬意超脱了人生“十字架”的痛苦、黑暗与死亡,并以宗教的神性诠释出生命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爱情 希望 宗教 灵感 拯救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别林斯基称:
期刊
摘要 题画诗是文廷式诗歌中值得注意的诗歌类型,文廷式虽然在其中没有表达出众多绘画理论上的高超见解,但他把题画诗真正提高到以诗赏画,以诗导画,以诗阐画,以诗补画的位置上,显示出驾驭诗画的高超才能,同时也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并入这些作品中,进而展现出诗人丰富而真挚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文廷式 题画诗 艺术旨趣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题画诗是诗画“联姻”所产生
期刊
摘要 《石点头》因其内容的真实性、情节的曲折性为读者熟悉外,更因其艺术风格的统一、描写手段的出新享有殊荣。作者天然痴叟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映衬、小道具等手法,增强了它自身表现生活的魅力。  关键词:《石点头》 人物形象 描写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明末十四卷的拟话本小说集《石点头》,虽然在人物描写手法上,与“三言”“二拍”相比有一些欠缺,但在艺术上已
期刊
摘要 唐诗人王梵志的诗中体现出独特的逆向思维,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四点:第一,本为僧人,却又讽刺僧尼;第二,“乐死恶生”的反常人生观;第三,多子不多福的反传统观念;第四,反其道而行之,走通俗路线。  关键词:王梵志 诗歌 逆向思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王梵志是中国初唐时期的一位诗僧,其诗歌多为白话五言诗,其诗体现出独特的逆向思维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一
期刊
摘要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和《观音山》两部作品同创作于经济危机之下,都反映出了危机之下人们精神的不安与躁动。本文从分析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入手,试图透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迷惘和彷徨,并进一步探讨迷惘面前人们展现出的态度。  关键词:《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观音山》 危机 迷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背景介绍  文艺作品总是跟它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在一
期刊
摘要 宋代中秋词创作有其文学背景、思想背景、心理背景,即唐代中秋诗歌的影响、宋代儒释道思想的结合、市民精神的勃兴和士大夫情怀的彰显。  关键词:中秋词 唐诗 背景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中秋节是在宋代才形成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的传统大节。中秋节的繁荣带来了中秋词创作的繁荣。宋代中秋词创作有其文学、思想、心理三方面的背景。  一 唐诗中秋题材的影响—
期刊
摘要 清末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真实反映了上海洋场生活的众生相,关于小说中方蓬壶的人物现实原型,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王韬;一种认为是袁祖志。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采取知人论世的原则,对小说人物与现实人物做了比对,得出方蓬壶的人物现实为袁祖志的观点。  关键词:《海上花列传》 方蓬壶 现实原型 袁祖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海上花列传》作为一部
期刊
摘要 孔子“游”传说产生和传播的空间主要在民间文化阶层,带有强烈民间文学的叙事特点,民间文学叙事上经常使用的“三段”原理、“重复”表现法、“哑谜”故事单元的设置等在孔子“游”传说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体现,这极大地满足了民间受众猎奇的欣赏心理以及注重感官性、娱乐性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孔子 “游”传说 叙事模式 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有关
期刊
摘要 明代中晚期,随着新兴市民阶层的扩大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学术界涌现出怀疑、否定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思潮,李贽正是这一思潮的先驱者。他以“童心”之真驱逐了“天理”于“心学”的在场,扭转了意识形态与经验感性渐行渐远的疏离局面,并向人性复苏的中心靠近,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哲学、伦理学和文艺美学等领域,从而改变了思想界话语的匮乏与理学自语的精神面貌,对思想界、文艺界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启蒙
期刊
摘要 在鲁迅作品中体现了许多体育精神,对现在的体育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改造“安弱守雌笃于旧习”就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在继承优秀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对现有体育活动进行发展和创新。可以说鲁迅的体育思想在尊重人性和发展个性方面具有先进的意义,与此同时,他也将不妥协和不退让的精神与体育精神相融合,在体育思想的发展中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体育文化 体育思想 意义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