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循循善诱地指导,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作文 积累 创设情境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同学们哇然起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写日记,他们回答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老师没要求他们写。其实,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⑴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⑵它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⑶学生平时多写日记,他们就不会手生。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泪水、或彷徨或惆怅,抑或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而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方式。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作文,也克服了写作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写作了。
二、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狠抓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四、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学过《社戏》一文后,可以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五、综合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势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说写结合、讲练结合,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有话可写、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我们定期组织开展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板报评比等等,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作文的写作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写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循循善诱地指导,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初中作文 积累 创设情境
提起作文,不少教师感到头疼,学生们更是绞尽脑汁、抓耳挠腮,面对着作文纸使劲咬笔杆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于是乎,作文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拦路虎,位居人们调侃语文教学顺口溜“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中的一怕。
其实,关于作文教学,前辈们已做出了许多研究,承袭教育教学理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初中作文教学积累了一些感悟,认为作文教学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重视平时积累,巧练多思多评。
一、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我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同学们哇然起哄。我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写日记,他们回答几乎是同一个答案:老师没要求他们写。其实,写日记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条最为便捷的通道。⑴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观察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⑵它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为日后大作文作充分的准备;⑶学生平时多写日记,他们就不会手生。特别是让他们多写感受日记,他们就有说不完的话,他们会将心中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泪水、或彷徨或惆怅,抑或无奈的忧伤和盘托出。这对于师生来说,是一次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碰撞,而对于学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最佳的作文训练方式。这样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喜欢上了作文,也克服了写作的畏惧感,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写作了。
二、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写好文章必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语言积累丰厚了,才有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本上的优美诗文必须熟读成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可以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提高文化修养,可以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间接经验,充分感受祖国优美语言文字的魅力。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狠抓学生课内外阅读的指导,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三、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作文教学中创设情景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的催化剂。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
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山村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四、将写作训练融入生活,表现个性自我
首先以课文为依托,架构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的不断更新,课文内容去掉了许多说教的外衣,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不仅能给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学过《社戏》一文后,可以以“童年”为话题进行作文,很多学生无形中就模仿了《社戏》的写作风格,学着用质朴的语言表现童年的天真烂漫、纯真无私。
其次,解除强加给学生的作文“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出活泼的个性,即“向生活靠拢”。引导学生崇尚真实,大胆地表现自我。初中学生正处于主体意识觉醒之中,允许他们写出个性,表达自己,自然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
五、综合学习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势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通过说写结合、讲练结合,提高书面语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有话可写、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我们定期组织开展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板报评比等等,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作文的写作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只有学生有了写作的兴趣和动力,写作文就不再是件难事了。
当然,作文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努力,循循善诱地指导,只有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