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清贫岁月里的美食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bao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时家境贫寒,兄弟姐妹众多,但是持家有道的父母,总能想方设法让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从前的水果和蔬菜不像现在这样不受时令限制,可以随时解馋。想要吃几个柑桔,非得等到严冬到来。还记那时候,每次吃柑桔时,父亲都会叮嘱我们一定把桔皮留下來。
  他把我们剥下来的桔皮,放到那个陪伴他大半辈子的铝制圆坦盘里。天晴的时候,放到太阳下暴晒一番。冬天的大晴天,阳光也是柔软的。父亲有的是等待的耐心。过些时日,待桔皮彻底晒干后,父亲会找来干净的袋子,把它们封存起来。
  父亲是个面食魔术师,我们都是吃着他做的各种面食长大的。每次要做甜包子或荷叶包给我们吃时,父亲都会取出若干片桔皮。先用水清洗去尘埃,再浸泡片刻软化去苦味。接着,用刀把桔皮切成细丁状。再把它们加入甜包和荷叶包的馅里。这样子做出来的包子有着桔皮的清香,甜而不腻,美味可口。
  我们吃完柚子时,父亲同样会变废为宝,用柚皮来制作柚皮糖。虽然从柚皮变成柚皮糖要经历切、洗、漂、煮、熬等各种繁杂的工序,但为了让我们有糖吃,父亲总是乐此不疲。那清新软糯,质感满满的糖果里,藏着父爱的味道。在我眼里,父亲简直是无所不能的美食大师。
  神奇的父亲,总能把各种不起眼的东西变成美食,母亲也毫不逊色。
  当年因为青果厂里有熟人,母亲有了到厂里挑冬瓜皮和萝卜皮的待遇。青果厂里的工人用去皮的冬瓜制作冬瓜条糖。秋冬季节受时令影响,只能用萝卜代替冬瓜,制作萝卜条糖。
  在青果厂挑回一整担的冬瓜皮后,耐心的母亲总会煮上两大锅,那是家里那四头猪两天的美食。母亲是饲养家畜家禽的能手,无论是牲口,还是鸡鸭鹅到她手里,总是长得特别快。
  看到猪宝宝们冬瓜皮吃得欢,母亲的心情也特别愉悦。但我知道,母亲最快乐的时光并不在夏季的冬瓜皮里,而是藏在冬天里的那一担担萝卜皮中。那是机智能干的母亲,从猪嘴巴里,为家人抢下的一份美食。
  萝卜皮挑回家后,细心的母亲会再进行挑选分类。粗糙难看的煮给猪吃,漂亮厚实的捡起来清洗干净,晾干,放到缸里,腌制起来,留着给家人下饭吃。
  不可思议的母亲,总是能够弄出不可思议的美食。那些在他人眼里废物一般的萝卜皮,经过她的腌制,竟变得色泽金黄诱人,嚼起来嘎吱嘎吱脆。这些腌制过的萝卜皮,可以洗洗直接下饭,有萝卜原汁原味的清香;也可以改刀切小一点,和芹菜一起炒着吃,混合着芹菜特殊的香气。也许是因为与众不同,也许是因为超爱那种脆脆的口感,我们兄妹几个喜欢咸萝卜皮,胜于家家户户都有的咸萝卜和咸芥菜。
  母亲的腌制似乎也没有什么独特的秘诀,也不用加什么防腐剂,但是她腌制的东西,哪怕放上十年八年都不会变质,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得醇香。
  我们都长大以后,日子也渐渐好了起来,母亲再也不必靠饲养家畜家禽补贴家用了。吃咸萝卜皮的经历,也已然成了童年一段特殊的回忆。但母亲腌制食品的绝活一直都在。我喜欢吃她腌制的乌榄,先生独爱岳母腌制的紫姜,而嫂子偏爱婆婆腌制的金桔。
  那年春节前夕,为了增添节日气氛,嫂子买了两大盆金桔回来。节日过后,桔子成熟掉落,嫂子要扔掉,母亲不舍,把它们洗净晾干,用玻璃瓶腌制起来。嫂子开始不理解,直至看到玻璃瓶里那诱人的金黄时,蓦地佩服起母亲来了。每次家里人积食肚胀时,嫂子都会搬出母亲腌制的金桔来让他们消食解胀。同样是消食,金桔的口感比家乡人的传统青梅要好许多。哥哥更是经常在从玻璃瓶里夹出两颗金桔,放在碟子上,再撒上些许白糖,把它们当成早餐的开胃菜。
  母亲走后,嫂子也学着母亲的样子,腌制春节过后那些掉落的果实,只是没几天,玻璃瓶里的金桔不是变质,就是腐烂。这时候,她也经常念起婆婆来了。
  身边有不少朋友因为小时候吃多了同一种食物,长大后便开始排斥甚至痛恨那些食物,恨不得离它们远远的。而我们,吃着父亲面食、母亲咸菜的我们,长大后依然念念不忘面食与咸菜。父母离开的这八年来,兄弟姐妹节假日有空聚餐时,几乎每次都是以面食为主题的。一日三餐,每家每户餐桌上必不可少的是,一小碟百吃不腻的咸菜。
  也许,一生勤俭的父母,把当年给我们做过的美食,都刻进了我们的骨髓里,就像他们曾给我们刻骨铭心的父爱母爱一样。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所谓的乡村之魂就是那既让人牵肠挂肚的念想,又让人口口相传的记忆,其实就是根植于邑民里人心灵深处的乡土文化。  当下的乡村,大都已被日趋城镇化的模式所吞噬,看到的几近是千人一面的钢筋水泥森林。那么,在人员结构更趋复杂的农村,构建起一个既有特色、可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平台,又能勾起人们心中往事、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文化驿站,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却是十分必要的,
期刊
府埕是漳州府衙门口的广场,以青石板铺成的府埕是漳州府衙府前广场,是老漳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1919年,陈炯明主政“闽南护法运动”时,建成两排欧式外拱廊二层骑楼建筑,引入经营百货和药材的“博通百货公司”“采蘩药局”。1949年前后,府埕却成为漳州传统小吃的荟萃之地。雄踞在府衙门口的两只石狮,栩栩如生,呲牙咧嘴,口含圆珠,瞪着大眼,炯炯目光警惕地注视着前方。仿佛两名健壮勇猛的武士,不分昼夜地在这里站岗
期刊
那日,从单位回家,在楼下顺道收了两个快递,打开一看,发现是在网上买的两双平底鞋到了。之前刷手机时,看到来自北京这家布鞋店的小年轻人很励志的一段故事,深受感动,后来就按图索骥搜索下单。其实,有很多年了,我一直都喜欢穿平底布鞋,因为轻便舒服。最近一段时间,更是每次出门,都蹬一双平底鞋,“要么在采访,要么在去采访的路上”赶公交、走东家串西家。身边有不少朋友很是不理解,都四十大好几的人了,整天走路霍霍生风
期刊
荔枝林,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的一个小村庄。乍一看这名字,你也许会猜这是一个种着满园荔枝的小村庄。是的,它曾经是,而且还有个美丽的故事。  小时候,爷爷告诉我,传说有一位勤劳的母亲,既要照顾孩子们,又要到田间地头劳作,于是她就带孩子们一起出去,自己劳动时,孩子们就在旁边玩耍。孩子们常常被太阳晒得满脸通红,她心疼极了,于是她就在旁边的山坡上种上了荔枝树,好让孩子们遮荫、玩耍。一棵、两棵……一年、两年……
期刊
要不是一段疫情,我的身材也不会变得如此不堪。大肚腩又报复式地反弹起来了,怀孕七八个月的那种轮廓线,俨然重新回到了典型油腻大叔形象。  趁着周末夏日黄昏,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换上一身运动行头,公园跑步去。跑着跑着,或许是夏天的缘故,加上运动量突然加大了,没一会儿,肚子就感觉特别的饿。  沿着华灯初上的将军大道往回走,忍着辘辘饥肠,正寻找着去找个地方,吃点清淡的美食把晚餐一起打发了。忽然,一块四个
期刊
一個偶然的机会到温州,办完事情,我提议找个温州的景点逛逛吧。朋友立即百度,于是在烟花三月,我们和江心屿有个美丽的邂逅。江心屿顾名思义,指位于温州瓯江江心的岛屿。江心屿呈东西长、南北狭的形状,该屿风景秀丽,东西双塔凌空,映衬江心寺,历来被称为“瓯江蓬莱”。在我看来,凡被美名为“蓬莱”的地方,那一定是宛若仙境,不是蓬莱,胜似蓬莱。  徜徉在悠悠千载的江心屿畔,望着滔滔不绝的瓯江水,日光散落在江面,铺展
期刊
灵通山在平和县。灵通山是从海底“长”出来的,亿万年前白垩纪火山喷发而成的山体冷峻无言。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36座,最高峰为狮子峰,海拔1287米。灵通大佛、大帽峰、灵通寺以及“珠帘化雨”等七峰、十寺(岩)、十八景故事很多,灵通山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故事味。狮子、玉女、擎天、灵通等七个主要山峰名声尤为响亮。灵通山以前叫大峰山,后来因为明朝大学士黄道周为大峰岩题下“灵应感通”四个字后而改名灵通山。灵通山峰
期刊
一  我是1700万岁的牛头山火山。或许你曾听说:中国古火山,“北有五大连池,南有牛头山”。  每天两次,当潮水严格按照农历时间节点,渐涌渐退时,我从烟波浩渺中,逐渐出露到水面上。我迎曙光,赏晚霞,看鸥鹭翱翔,翩翩如仙。还看不同肤色不同年纪的孩子们,慕滨海火山而来,或访古探奇,或嬉戏度假,或避寒越冬。  千万年来,我沐浴日月精华,承接天地灵气,安享人类钦羡的“岁月静好”。然而,我漫长经历中的水火酣
期刊
千年漳州古郡,历史上只出过一名土生土长的状元,即明代的长泰人林震。但漳州市区新华东路教子桥附近,即现在九龙公园边上,有一座古墓——萧状元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今天漳州市新华东路巷口街教子桥,坐落着一座800年历史的古墓,墓碑上横书“漳潮萧氏祖坟”六个大字,该墓建于南宋年间,是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丙戌科状元萧国梁的墓地,《漳州府志》里称之为“萧状元墓。”  漳州萧氏
期刊
人类文明的第一串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水岸上来的。水以无穷的魅力注入生机与活力,人类文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 旧镇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原是漳州历史文化名港——暾照港,海上贸易极其繁盛,万商云集之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当地百姓引以为傲的旧版世界地图上能找到而管辖它的漳浦县却不能找着的地名。当地人称牯镇,因镇上有山如牛牯回望鹿溪入海口而得名,后去“牛”旁改为古镇,又称旧镇。  临水而构建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