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方是生态旅游的发源地,生态旅游直接导源于西方的环境运动,是对传统大众旅游的扬弃。中国的生态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西方引入的,它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兴趣,并且开始赋予它某些中国特色。然而,由于在学风、态度、价值观和方法诸方面存在种种问题,阻滞了生态旅游中国化的进程。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应该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动。客观上为当今生态旅游的表演准备了舞台。中国有过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历史经历,同时,也存在违背生态旅游宗旨的实践导向。因此,中国的生态旅游实践需要坚持“绿色旅游”和“可持续发展观”, 以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来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发展。
【關键词】旅游业;生态旅游;旅游实践;环境保护
旅游业诞生于19吐纪中叶,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全球范围内展的速度和规模却相当惊人,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和专家们的预测。旅游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产值巨大,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产业类型。但当人们沉醉在“无烟工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益之时,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和“无烟工业开始冒烟”的后果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并能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便应运而生。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开始生态旅游的研究,而在中国这还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综观全球旅游业,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理论总结、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但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造成的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旅游开发项目在缺少总体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被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每年降低6-30厘米;云南丽江曾被评为国家四A级景区,可是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结果是世界遗产原本的真实性变“味”了,如今丽江已渐渐失去她清丽,幽静,脱俗的魅力;故宫、颐和园的大修,也逐渐在改变其原来的风貌,越来越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园。又如,我国旅游景点中溶洞的开发和利用相对处于无计划状态。在一些旅游景区,发现好的溶洞,往往无规划的匆忙开发。溶洞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破坏了洞内环境平衡;再如,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重视不够。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一些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景区内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客游到哪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儿。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的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之对策探究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不应因噎废食。我们高兴的看到,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重视。国家旅游局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纲要》的核心任务,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举措便是在1997年就将1999年旅游业的主题确定为“99生态环境旅游年”。这种精神以一贯之,国家旅游局又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其宗旨便是要引起公众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深切关注。因此,我们应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层面上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
(1)认识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律
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着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付出的代价。众所周知,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片面追求高度、速度,追求高效益,造成旅游越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必须从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以针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研究,促进生态旅游与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
(2)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规划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邀请生态旅游的行业单位和个人,包括开发商和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贯彻生态旅游总体计划和战略,计划必须与需求密切结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标准与原则,把生态旅游计划纳入总体旅游发展规划中。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利用,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进行功能分区,为旅游者创造优美景观。
(3)加强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工作
政策往往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政策是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条件。
经济政策:为维护美丽景观和田园特色及“原汁原味”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續发展,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引进;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和野生动植物园的开发部门,虽然短期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田园特色,能长期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应是当地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部门。
环境政策;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旨在促进区域展的同时,实现环境良性循环。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务必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对于开发的每一个生态旅游项日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
社会政策:生态旅游不仅要使当地居民受益,也要使后代能继续分享,即间接性分享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生态旅游的受益者不是特定旅游者、居民个体或群体,而是所有与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有关的人和群体,其利益获得不能牺牲他人利益。旅游和居民的社会活动必须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及价值相协调,同时不损害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民族生活习俗。
总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要遵循生态旅游与环保规律,从生态旅游政策、开发规划等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与审计到建立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生态教育、生态管理,进行全面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达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而且,从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不论是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在世界旅游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的旅游环境质量,发掘和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示中国旅游区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
[3].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6
[5].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關键词】旅游业;生态旅游;旅游实践;环境保护
旅游业诞生于19吐纪中叶,至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全球范围内展的速度和规模却相当惊人,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和专家们的预测。旅游业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产值巨大,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的产业类型。但当人们沉醉在“无烟工业”带来的巨大的经济益之时,旅游环境恶化的事实和“无烟工业开始冒烟”的后果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于是,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寻求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既能保护自然环境,又能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并能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旅游便应运而生。
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开始生态旅游的研究,而在中国这还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综观全球旅游业,生态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理论总结、理论探讨却相对滞后。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但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造成的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
一、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与此同时,许多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旅游开发项目在缺少总体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破坏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例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被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每年降低6-30厘米;云南丽江曾被评为国家四A级景区,可是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结果是世界遗产原本的真实性变“味”了,如今丽江已渐渐失去她清丽,幽静,脱俗的魅力;故宫、颐和园的大修,也逐渐在改变其原来的风貌,越来越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公园。又如,我国旅游景点中溶洞的开发和利用相对处于无计划状态。在一些旅游景区,发现好的溶洞,往往无规划的匆忙开发。溶洞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破坏了洞内环境平衡;再如,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重视不够。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一些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景区内水土、大气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游客游到哪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儿。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3、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的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旅游实践发展之对策探究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也不应因噎废食。我们高兴的看到,进入新世纪,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生态旅游越来越重视。国家旅游局将发展生态旅游作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纲要》的核心任务,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以推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其中标志性的举措便是在1997年就将1999年旅游业的主题确定为“99生态环境旅游年”。这种精神以一贯之,国家旅游局又确定2006年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其宗旨便是要引起公众乡村人文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深切关注。因此,我们应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国家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层面上提供行之有效的措施:
(1)认识与利用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律
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环境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伴随着经济效益增长的是生态环境、自然景观、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等付出的代价。众所周知,生态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是有限的,那种对生态旅游资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片面追求高度、速度,追求高效益,造成旅游越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严重的状况,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因此尊重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类和环境和谐相处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必须从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以针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研究,促进生态旅游与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
(2)认真做好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规划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应该在政府的领导下,邀请生态旅游的行业单位和个人,包括开发商和环境保护专家共同制定计划,共同贯彻生态旅游总体计划和战略,计划必须与需求密切结合,制定生态旅游发展标准与原则,把生态旅游计划纳入总体旅游发展规划中。生态旅游规划是应用生态旅游学原理和方法将旅游者活动与环境特性有机结合,进行旅游活动在空间环境上的合理布局的一种规划。在规划时要考虑:生态旅游资源状况和特性及分布,旅游者类别及需求特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利用,在不破坏生态旅游环境基本原则指导下,分析生态旅游区的重要性,进行功能分区,为旅游者创造优美景观。
(3)加强生态旅游发展政策工作
政策往往是发展的先导,是进行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因此生态旅游发展政策是进行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条件。
经济政策:为维护美丽景观和田园特色及“原汁原味”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續发展,一些对环境资源有破坏作用的产业,即使经济效益再高,也不应引进;而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部门和野生动植物园的开发部门,虽然短期经济效益不高,但其发展有利于提高景观生态多样性,增强地方田园特色,能长期吸引更多的生态旅游者,应是当地政府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部门。
环境政策;生态旅游的基础在于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旨在促进区域展的同时,实现环境良性循环。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时,务必弄清其潜在的环境影响,对于开发的每一个生态旅游项日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不符合环境标准的项目应坚决予以取缔。
社会政策:生态旅游不仅要使当地居民受益,也要使后代能继续分享,即间接性分享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生态旅游的受益者不是特定旅游者、居民个体或群体,而是所有与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有关的人和群体,其利益获得不能牺牲他人利益。旅游和居民的社会活动必须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结构、功能及价值相协调,同时不损害当地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民族生活习俗。
总之,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要遵循生态旅游与环保规律,从生态旅游政策、开发规划等制定和环境影响评价与审计到建立生态旅游产业结构、实施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生态教育、生态管理,进行全面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以达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结束语
当今,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经验。而且,从国际生态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不论是旅游者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在世界旅游业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的旅游环境质量,发掘和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展示中国旅游区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黄安民,李洪波.文化生态旅游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
[3].白光润. 生态旅游[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96
[5].张广瑞生态旅游理论辨析与案例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李俊清,石金莲,刘金福.生态旅游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7].阎春梅.生态旅游中的环境保护对策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