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研究生就业难”也被更多的人接受。但由于高等教育体制或习惯影响,高校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本科生教育与管理上,虽然各高校都清楚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研究生教育是强校之路,但工作思路和大政方略好象未能及时跟上,以至于不少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工作还停留在“作坊”时代,无法大踏步更无法腾飞。如此现状自然导致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也无法得以更深入的开展,致使研究生成为“行走在尴尬地带”的一个群体。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就业指导”,那时的毕业生哪来哪去,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找不到工作之说,哪还用得着你去指导?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相对成熟,毕业生就业模式也不得不自上而下作出重大调整,于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便显露出其重要性。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旗引导下,各高校或社会机构都下大力气开展此项工作,以期能化解高校学生们“就业难问题”。但实际上,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却显得力不从心。从全国来看,研究生的管理体制相当松散,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较少,管理关系不明确等原因在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使在研究生以每年20%的扩招情况下依然没能有太大的改观,这种状况自然就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在研究生中的有效开展了。另外,几乎所有高校的研究生院(处)对研究生事务一手抓,不象本专科生的工作是由校内很多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使得研究生就业难成了一个孤立的问题,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不难理解的。再者,研究生在高校中的特殊身份也是导致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被充分重视的原因之一。在高校中,研究生不仅仅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有的研究生在职攻读,有的已经结婚成家等诸多因素,就决定了他们的共同特点:相对分散、自由,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纪律意识较弱,统一活动较难组织。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一些研究生管理人员观念上的误识,他们认为,研究生都大了,有的甚至都工作很多年,比负责的老师还有经验呢,还用得着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吗?
二、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从就业市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研究生个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规划指导的必要性。用人单位确实想用研究生来代替本科生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本身已经要求更高素质的人来承担,但同时又觉得研究生不如本专科生踏实好用。而我们2005年5月在全校研究生中发放了1111份问卷,结果显示,需要接受学校就业指导的比率达到83.9%。资料显示,北京科技大学在2004年暑假针对就业问题也专门在研究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也是有80%以上的学生觉得研究生非常需要就业指导,与我校这一次的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调查中还显示,对就业指导的期望值是学生随着就业的逐渐来临而提高的,一年级时占39.2%,二年级时上升到54.2%,到三年级时就迅速增加到67.0%,差异极其显著。
这种需求变化原因有三:其一,研究生入学年龄趋于年轻化。早些年的研究生年龄绝大多数在30岁上下,他们中大多数都工作过,或正工作中,认知能力较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相对稳定,但近些年研究生年轻化趋势明显,以25岁以下为主,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没有社会阅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相对单一,遇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时不能妥善处理,因而容易走向偏执,进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从下表中我们可以从一所高校的情况而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其二,研究生就业非专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就在前几年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不认同就业指导,认为自己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就业去向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没有必要参加就业指导。而从以上两个学校的调查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不能提供足够的职位给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们,这样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根本无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所需要的个人素质与纯粹做学术研究者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于是,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就业指导,并且希望得到就业指导。从目前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状况看,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已迫在眉睫。
其三,目前的就业现状让研究生更迷茫。实际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冲突使得大学生们与其它人群一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痛苦、欢欣与猛醒。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也加速了“大浪淘沙”的进程。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得研究生脱去了“精英人才”的漂亮外衣,失去了竞争的优先法码。扩招也使毕业生就业人数激增,而他们的就业技能、经验、知识结构、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等未能与社会相适应。很多陈旧学科、专业再加上毕业生没能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没能更新观念,致使就业困境。
三、如何为研究生就业定位是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到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的期望值太高,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或劝他们降低期望值。但研究生们更委屈:多上了三年学,却还不如本科生有优势,这学白上了,有不少研究生因转了专业,结果研究生时学的专业不好找工作,就只好拿着本科所学专业去求职,以至上研究生没用的意识更强。如果抛开“水硕士”、“水博士”,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非得降低期望值才能解决。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级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我们应该指导研究生们去填补高级人才之空白。
据统计,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较大,但人才资源仅占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造成这种现状的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又相对落后,造成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的脱节,但却还没能意识到要努力去改变,或意识还不强烈。这种意识的培养就需要我们去做。社会的变化总是快于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仅要教给学生先进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使自己适应已经变化的社会的能力。仅仅抱怨专业陈旧是没用的,而应使自己拥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改观,而能迅速承担起改变现状使命的人理应是国家已经培养起来的研究生们,因为他们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阅历上都具备条件,如果放弃现成的潜在资源不用是可惜的。这个群体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果在就业培训中让他们深切地认识自身的水平与不足,了解社会的需求与未来的需要,他们就会进行人生规划,迅速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1、研究生就业培训重点应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
如果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至少在目前还仅仅是本科之前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的教育应该依然是精英化的教育。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框架中仅占5%,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所以,研究生的求职技巧虽然有待加强,但培养和求职引导都应该以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为重心。职场上胜出者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们,慢慢地,水硕士、水博士就会失去生存市场。
2、社会实习实践应受到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上的职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老行业老职业老岗位不再存在或出现委缩,而新的行业和职业则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社会实习实践感受到这些变化和变革,从而找到自己人生规划中座标点。以前研究生人数少,毕业生几乎全部以高校或科研部门就业,不管这个人适合不适合,只要是研究生就适合,但现在不行了,很多单位在挑选新人时,不仅要考察这个人的业务能力,即智商问题,更要考察这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宣传能力、写作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
3、应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传统的就业观或主流的就业观认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应去高校、公安机关、国营大企业等,但这些单位用人毕竟有限,不能容纳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从表2可见,全国待业人数近200万,从表3也可看出,研究生待业的人数也不在少数。但从跟踪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在没能如愿进入“理想单位”的情况下,都进入到相应的行来工作,可喜的是,不少人开始创业且小有成绩。比如,一名地理科学学院的毕业生开了家证券交易公司,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开公司从事玉石加工和交易,一名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公司从事中介工作等。这些毕业生反应,因为没有接受过培训,没有相关的创业知识,因而他们的创业路非常不平坦。从此可见,高校应开展相关工作,普及创业知识,培训创业能力。
总之,在这个每个人都要终生学习的朝代,研究生自然也同样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从国外的研究结果可见,这一群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智力宝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所以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对这一群体能量的发挥,从而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R].
[2]博士还考吗?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青年报),http://learning.sohu.com/75/55/article212305575.shtml.
[3]2004年福州大学研究生问卷调查报告[R].http://www.fzu.edu.cn/pgu/news/040919.htm.
[4]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调查[R].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0641.html.
[5]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读研,让我心虚[OL].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40412/040412_132816.html.
[6]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OL].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8/1061355091_5/.
[7]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OL].http://www.chinaedunet.com.
[8]杜晓堂.贱卖自己是最糟糕的选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
作者简介:李昊(1970—),女,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科长,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不存在“就业指导”,那时的毕业生哪来哪去,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找不到工作之说,哪还用得着你去指导?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相对成熟,毕业生就业模式也不得不自上而下作出重大调整,于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便显露出其重要性。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在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大旗引导下,各高校或社会机构都下大力气开展此项工作,以期能化解高校学生们“就业难问题”。但实际上,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却显得力不从心。从全国来看,研究生的管理体制相当松散,机构设置不到位,人员配备较少,管理关系不明确等原因在各高校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即使在研究生以每年20%的扩招情况下依然没能有太大的改观,这种状况自然就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在研究生中的有效开展了。另外,几乎所有高校的研究生院(处)对研究生事务一手抓,不象本专科生的工作是由校内很多部门合作完成的,这就使得研究生就业难成了一个孤立的问题,因而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是不难理解的。再者,研究生在高校中的特殊身份也是导致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被充分重视的原因之一。在高校中,研究生不仅仅是“学习者”,也是“研究者”,有的研究生在职攻读,有的已经结婚成家等诸多因素,就决定了他们的共同特点:相对分散、自由,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组织纪律意识较弱,统一活动较难组织。这种情况也就导致一些研究生管理人员观念上的误识,他们认为,研究生都大了,有的甚至都工作很多年,比负责的老师还有经验呢,还用得着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吗?
二、研究生职业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从就业市场上反馈回来的信息显示,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毕业研究生个人,都逐渐认识到职业规划指导的必要性。用人单位确实想用研究生来代替本科生的工作,因为这个工作本身已经要求更高素质的人来承担,但同时又觉得研究生不如本专科生踏实好用。而我们2005年5月在全校研究生中发放了1111份问卷,结果显示,需要接受学校就业指导的比率达到83.9%。资料显示,北京科技大学在2004年暑假针对就业问题也专门在研究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也是有80%以上的学生觉得研究生非常需要就业指导,与我校这一次的调查结果非常接近。调查中还显示,对就业指导的期望值是学生随着就业的逐渐来临而提高的,一年级时占39.2%,二年级时上升到54.2%,到三年级时就迅速增加到67.0%,差异极其显著。
这种需求变化原因有三:其一,研究生入学年龄趋于年轻化。早些年的研究生年龄绝大多数在30岁上下,他们中大多数都工作过,或正工作中,认知能力较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相对稳定,但近些年研究生年轻化趋势明显,以25岁以下为主,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工作经历,没有社会阅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相对单一,遇到学业、就业、情感等问题时不能妥善处理,因而容易走向偏执,进而采取极端的方式。从下表中我们可以从一所高校的情况而做到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
其二,研究生就业非专业化趋向越来越明显。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就在前几年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不认同就业指导,认为自己是从事研究工作的,就业去向就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没有必要参加就业指导。而从以上两个学校的调查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不能提供足够的职位给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们,这样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近或根本无关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所需要的个人素质与纯粹做学术研究者可能会有很大的不同,于是,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就业指导,并且希望得到就业指导。从目前全国范围内研究生的状况看,开展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已迫在眉睫。
其三,目前的就业现状让研究生更迷茫。实际上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冲突使得大学生们与其它人群一样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痛苦、欢欣与猛醒。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也加速了“大浪淘沙”的进程。始于1999年的高校扩招使得研究生脱去了“精英人才”的漂亮外衣,失去了竞争的优先法码。扩招也使毕业生就业人数激增,而他们的就业技能、经验、知识结构、年龄以及就业期望值等未能与社会相适应。很多陈旧学科、专业再加上毕业生没能及时更新知识、技能,没能更新观念,致使就业困境。
三、如何为研究生就业定位是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提到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的期望值太高,要做的工作就是让他们或劝他们降低期望值。但研究生们更委屈:多上了三年学,却还不如本科生有优势,这学白上了,有不少研究生因转了专业,结果研究生时学的专业不好找工作,就只好拿着本科所学专业去求职,以至上研究生没用的意识更强。如果抛开“水硕士”、“水博士”,我个人认为,研究生就业难并不意味着非得降低期望值才能解决。因为我们国家目前真正缺少的并不是普通的人才,而是高级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我们应该指导研究生们去填补高级人才之空白。
据统计,我国的人才资源总量较大,但人才资源仅占5.7%左右,而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资源总量的5.5%左右,高级人才中的国际化人才则更少。造成这种现状的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加快,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又相对落后,造成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很多学生可能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社会的脱节,但却还没能意识到要努力去改变,或意识还不强烈。这种意识的培养就需要我们去做。社会的变化总是快于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仅要教给学生先进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如何使自己适应已经变化的社会的能力。仅仅抱怨专业陈旧是没用的,而应使自己拥有活跃的思维能力,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可能在短时间内不会有较大的改观,而能迅速承担起改变现状使命的人理应是国家已经培养起来的研究生们,因为他们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阅历上都具备条件,如果放弃现成的潜在资源不用是可惜的。这个群体已经拥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如果在就业培训中让他们深切地认识自身的水平与不足,了解社会的需求与未来的需要,他们就会进行人生规划,迅速成长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
1、研究生就业培训重点应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训
如果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至少在目前还仅仅是本科之前教育的大众化,研究生的教育应该依然是精英化的教育。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在人才框架中仅占5%,远远满足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所以,研究生的求职技巧虽然有待加强,但培养和求职引导都应该以核心竞争能力的培养为重心。职场上胜出者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们,慢慢地,水硕士、水博士就会失去生存市场。
2、社会实习实践应受到足够重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会上的职业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少老行业老职业老岗位不再存在或出现委缩,而新的行业和职业则欣欣向荣地发展起来,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社会实习实践感受到这些变化和变革,从而找到自己人生规划中座标点。以前研究生人数少,毕业生几乎全部以高校或科研部门就业,不管这个人适合不适合,只要是研究生就适合,但现在不行了,很多单位在挑选新人时,不仅要考察这个人的业务能力,即智商问题,更要考察这个人的组织协调能力、宣传能力、写作能力等情商方面的内容。
3、应大力推行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传统的就业观或主流的就业观认为,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应去高校、公安机关、国营大企业等,但这些单位用人毕竟有限,不能容纳成倍增长的毕业生。从表2可见,全国待业人数近200万,从表3也可看出,研究生待业的人数也不在少数。但从跟踪调查发现,这些毕业生在没能如愿进入“理想单位”的情况下,都进入到相应的行来工作,可喜的是,不少人开始创业且小有成绩。比如,一名地理科学学院的毕业生开了家证券交易公司,一名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开公司从事玉石加工和交易,一名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开公司从事中介工作等。这些毕业生反应,因为没有接受过培训,没有相关的创业知识,因而他们的创业路非常不平坦。从此可见,高校应开展相关工作,普及创业知识,培训创业能力。
总之,在这个每个人都要终生学习的朝代,研究生自然也同样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而从国外的研究结果可见,这一群体也是一个巨大的智力宝库,是创新、创业的主体,所以我们理应高度重视对这一群体能量的发挥,从而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并进而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研究生就业问卷调查报告[R].
[2]博士还考吗?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中国青年报),http://learning.sohu.com/75/55/article212305575.shtml.
[3]2004年福州大学研究生问卷调查报告[R].http://www.fzu.edu.cn/pgu/news/040919.htm.
[4]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调查[R].http://www.scrtvu.net/thesis/files/lwk/lw0641.html.
[5]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读研,让我心虚[OL].http://education.163.com/edu2004/editor_2004/school/040412/040412_132816.html.
[6]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OL].http://news.yninfo.com/guonei/gedi/2003/8/1061355091_5/.
[7]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OL].http://www.chinaedunet.com.
[8]杜晓堂.贱卖自己是最糟糕的选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
作者简介:李昊(1970—),女,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科长,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