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急需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职业技能和发展定位进行全程辅导。将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用“模块化”概念分解为基础模块、替换模块和核心模块,分块专题实施,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发挥其最大功效。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化
2010年初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转暖,但是就业问题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上。我国总量过剩性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而经济增长对这些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已大大减弱;虽然“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但这些岗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尤其是我国接受教育最多、就业最强势的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现在每年500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1/3到将近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目前在华外国公司最大的担忧就是招不到可以胜任工作、具有才智和技能的中国员工,而在一个拥有13亿人的国家,物色人才不应该如此之难。
所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需求、分析自身能力、做出科学决策、制定可行规划,急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用到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方案执行和技能培养等步骤。所以本文尝试将这些阶段要求依据其实施对象和实施时间,对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划分: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心理模块”,着重培养大学生与求职相关的心理素质;把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替换模块”,在区分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培养模式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具体是怎样的,哪些位置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发展,最后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职业选择;把技能培养、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主要传授大学生职场意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见下图)。模块化后的生涯规划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毕业生就业促进效果将更加显著。
基础模块:心理素质辅导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整个生涯规划教育系统的基础模块,因为大学学习生涯是青年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开端;成熟健康的人格和世界观也是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人,第一位的是精神、态度、素质;第二位才是技术、知识、能力。我国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面对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家庭过度保护、学校过度教育加之社会经历的过度贫乏,心理发展滞后于与个体生理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所需的心理素质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了生涯规划的开展。此外,大多数高职大专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他们被认为是应试教育体系的淘汰者,几乎人人都受过心灵创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涯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重新建立自尊,重新恢复自信,重新树立起阳光的心态、高尚的品德、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目的性、自制力和亲和力。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的其他能力。
进行生涯决策、制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所以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主持人,主要的任务是辅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把生涯规划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人生价值。这个过程中,心理素质辅导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重视大学生心理障碍。由于大学前教育对学生心理辅导和素质教育不足,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难免出现心理障碍,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结合职业素质要求,从长远的角度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目前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有:对大学生活适应困难、对所选择专业的的失望、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就业方面的压力、个人生活方面的挫折。
第二,关注辅导对象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比方说气质特征,如某些大学生是属于胆汁质的,那么,其心理品质就会存在易怒、暴躁的缺陷,如果属于抑郁质,就多疑、多愁善感、容易产生忧郁的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通过主观努力予以克服,就容易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大学生抱负水平过高、自信心过强,那么,在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挫折感就会越强烈,而忍受挫折的能力却大大降低了。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个性、潜能和各类可利用资源的认识评价过程,增强信心、准确定位、筹划人生的过程,所以针对个人不同特质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尤为关键。
第三,重视激励。生涯规划的成功,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涯规划中,目标激励是一种最为普遍应用的激励方法,它能把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针对自我意识很强的大学生,还有三种激励方式的实际效果也比较明显:(1)榜样激励。以身作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可以有力地感染学生、激发斗志;(2)关怀激励。关怀的内容则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努力回报社会;(3)信任、支持和尊重激励。大学生内心中有得到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强烈渴望,对他们,平等的尊重比爱护更加重要。
大学前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严重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相应辅导。这造成了大学生生涯心理素质的严重不足,使生涯规划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分阶段正常进行。但大学生正处在个体成长的特殊发育阶段,进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生涯规划中扎实建设好心理素质模块,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追求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替换模块:本科模块和高职模块
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受到了挤压和忽视,成为了本科教育的附属和高考落榜者的安置所。我国传统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潜藏着轻视职业教育、鄙薄技术技能人才的观念。在市场发育很不充分的传统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源真实价值的评价手段,因此,教育就承担起社会分层的职能。学历和文凭成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等级”的重要工具。“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等级教育”或者“身份教育”。在这个前提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就永远比不上学历教育。此外,职业教育本身也长期存在着照抄普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目标,缺乏完整体系的弊端,突出知识、轻视操作,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要求,不能迅速形成生产力。
无论本科还是大专,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出问题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人的智力结构、人的职业性向是多种多样的。对符号文字不敏感的人,可能对动作操作敏感;对理论学说不敏感的人,可能对人群活动敏感;对抽象思维不敏感的人,可能对形象思维敏感;对社会现象不敏感,可能对自然现象敏感。
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教育、科学性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完成后,教育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按照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在学科领域的发展;另一个是按照生产活动的自身规律,在职业领域中发展。学科性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与完整,是推定科学发展的武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武器。
明确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职能之后,就应该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设计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块。普通本科生的生涯规划,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就业、考研、留学、创业等途径,充实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目标,而是以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为导向,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趋势,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设计自己的学习和就业计划,扎实学习、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
总之,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不能模仿普通本科教育的生涯规划,要体现自身的独立性。毫无疑问,当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平起平坐的机会也就出现了。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应当以激励学生成为高技能劳动者为目标,为即将处于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广大准技能劳动者设计发展和成才的人生轨迹。
核心模块:核心职业技能训练
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和实践而形成的操作系统或行为模式”。随着对职业技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技能结构模块——核心职业技能。
核心职业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执业活动中的最基本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了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核心职业技能,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和终身发展基础。显然,核心技能数量较少,但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目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我国核心职业技能包括8个大类: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
另外,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市场竞争中,团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日益到重视。所谓团队或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独特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和企业其他条件不同,它是企业内在的、独特的、最不易改变的和最难被模仿的能力。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不是产房的宏伟,场地的宽阔;不是资本的雄厚,设备的先进。而且那些都不十分可靠,容易变化,容易被别人超过。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它集中表现为企业中人的因素,表现为个体的活跃和团队的凝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内多数员工的核心职业技能的高低。这8种深受团队和企业重视的核心职业技能为生涯规划中的目标决策部分,提供了实际和普遍适用的标准和方向。
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尤其应该在认清自身相应能力条件和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目标决策,不再追求冗余的知识、花拳绣腿的心智技巧,踏实提高自身的核心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大模块的关系
新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首先建立起心理素质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和相应的本科或高职模块,以心理学课程中职业生涯部分和专门的生涯心理辅导夯实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软件”,打造自信、负责、善于合作的健康人格;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创业模拟和就业知识讲座,用明确化的核心职业技能标准引导学生,使其明确奋斗方向,主动掌握求职、就业中的“硬件”,使自己在变化不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重视高职大专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立性,分别设计本科和高职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块,满足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同的发展和成才需求。
从功能上看,前两个模块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第三个模块则引导大学生走向不同的职业生涯。从层次上看,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体现出最大的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课程传授和社会实践,应紧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和社会趋势,强化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能力;替换模块针对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三大模块关注的范围由小变大,不同于原先抽象、杂乱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的放矢、易于落实和操作,充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学生踏实、自信、从容地应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Carliss·Y·Baldwin & Kim·B·Clark: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
[2]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5-11.
[3]林正范,陈仙梅.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84-187.
[4]吴江.职业技能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22.
[5]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
[6]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2-93.
[7]张曙.中国制造企业怎样进入21世纪[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8]李小兰.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与创业全程指导[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9]柳君芳,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块化
2010年初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转暖,但是就业问题始终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头上。我国总量过剩性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此外经济结构调整导致数以亿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而经济增长对这些劳动力的吸收作用已大大减弱;虽然“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将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但这些岗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尤其是我国接受教育最多、就业最强势的群体——大学生就业问题严峻。现在每年500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1/3到将近一半的人找不到工作。美国《商业周刊》报道:目前在华外国公司最大的担忧就是招不到可以胜任工作、具有才智和技能的中国员工,而在一个拥有13亿人的国家,物色人才不应该如此之难。
所以,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需求、分析自身能力、做出科学决策、制定可行规划,急需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模块化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用到的概念,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的过程。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最终完成整个系统所要求的功能。模块化包含着两个过程:系统“分解”并建立模块,将问题的处理单一化、纯粹化;模块“组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历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自我认知、价值澄清、职业认知、目标决策、目标方案执行和技能培养等步骤。所以本文尝试将这些阶段要求依据其实施对象和实施时间,对生涯规划教育进行划分:将自我认知、价值澄清阶段归为“心理模块”,着重培养大学生与求职相关的心理素质;把职业认知、目标决策归为“替换模块”,在区分本科和高职院校不同培养模式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具体是怎样的,哪些位置才是真正适合自己发展,最后结合自身条件做出职业选择;把技能培养、目标执行归为“核心模块”,主要传授大学生职场意识和职业技能,全面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见下图)。模块化后的生涯规划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毕业生就业促进效果将更加显著。
基础模块:心理素质辅导
心理素质辅导作为整个生涯规划教育系统的基础模块,因为大学学习生涯是青年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职业生涯的开端;成熟健康的人格和世界观也是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开展的坚实基础。人,第一位的是精神、态度、素质;第二位才是技术、知识、能力。我国生涯规划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面对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家庭过度保护、学校过度教育加之社会经历的过度贫乏,心理发展滞后于与个体生理发展和知识水平的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所需的心理素质处于空白状态,严重影响了生涯规划的开展。此外,大多数高职大专生,与普通本科生相比,他们被认为是应试教育体系的淘汰者,几乎人人都受过心灵创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涯规划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重新建立自尊,重新恢复自信,重新树立起阳光的心态、高尚的品德、积极进取的精神。特别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目的性、自制力和亲和力。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以及专业的其他能力。
进行生涯决策、制定生涯规划的主体是学生自己,所以生涯规划教育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主持人,主要的任务是辅导学生培养健康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然后把生涯规划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人生价值。这个过程中,心理素质辅导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重视大学生心理障碍。由于大学前教育对学生心理辅导和素质教育不足,进入大学之后部分学生难免出现心理障碍,生涯规划教育应该结合职业素质要求,从长远的角度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纠正和指导。目前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外部原因有:对大学生活适应困难、对所选择专业的的失望、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就业方面的压力、个人生活方面的挫折。
第二,关注辅导对象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比方说气质特征,如某些大学生是属于胆汁质的,那么,其心理品质就会存在易怒、暴躁的缺陷,如果属于抑郁质,就多疑、多愁善感、容易产生忧郁的情绪。如果不及时进行引导、通过主观努力予以克服,就容易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大学生抱负水平过高、自信心过强,那么,在目标不能实现时产生的挫折感就会越强烈,而忍受挫折的能力却大大降低了。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个性、潜能和各类可利用资源的认识评价过程,增强信心、准确定位、筹划人生的过程,所以针对个人不同特质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尤为关键。
第三,重视激励。生涯规划的成功,关键在于通过各种激励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生涯规划中,目标激励是一种最为普遍应用的激励方法,它能把责任和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针对自我意识很强的大学生,还有三种激励方式的实际效果也比较明显:(1)榜样激励。以身作则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可以有力地感染学生、激发斗志;(2)关怀激励。关怀的内容则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从政治上、学习上、生活上对学生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努力回报社会;(3)信任、支持和尊重激励。大学生内心中有得到到家长、学校和社会认可的强烈渴望,对他们,平等的尊重比爱护更加重要。
大学前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严重缺乏对学生心理的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相应辅导。这造成了大学生生涯心理素质的严重不足,使生涯规划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分阶段正常进行。但大学生正处在个体成长的特殊发育阶段,进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生涯规划中扎实建设好心理素质模块,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索和创造生命的意义,追求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替换模块:本科模块和高职模块
目前高职教育普遍受到了挤压和忽视,成为了本科教育的附属和高考落榜者的安置所。我国传统心理和等级意识中长期潜藏着轻视职业教育、鄙薄技术技能人才的观念。在市场发育很不充分的传统社会,缺乏对人力资源真实价值的评价手段,因此,教育就承担起社会分层的职能。学历和文凭成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等级”的重要工具。“应试教育”的实质,就是一种“等级教育”或者“身份教育”。在这个前提下,职业教育在社会的地位就永远比不上学历教育。此外,职业教育本身也长期存在着照抄普通教育模式,缺乏独立目标,缺乏完整体系的弊端,突出知识、轻视操作,培养出来的人不能适应职业劳动的要求,不能迅速形成生产力。
无论本科还是大专,每一个青年都是社会的有用人才,出问题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人的智力结构、人的职业性向是多种多样的。对符号文字不敏感的人,可能对动作操作敏感;对理论学说不敏感的人,可能对人群活动敏感;对抽象思维不敏感的人,可能对形象思维敏感;对社会现象不敏感,可能对自然现象敏感。
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基础教育、科学性教育和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完成后,教育有两大发展方向:一个是按照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在学科领域的发展;另一个是按照生产活动的自身规律,在职业领域中发展。学科性教育更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术的严谨与完整,是推定科学发展的武器。而职业教育更侧重于生产和工作的实际需要,直接服务于经济和生产活动,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武器。
明确了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职能之后,就应该根据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为本科生和专科生设计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块。普通本科生的生涯规划,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条件,引导其通过就业、考研、留学、创业等途径,充实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成为为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复合型人才。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不再以获得更高学历和理论造诣为追求目标,而是以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活为导向,根据市场对职业技能需求趋势,参照职业标准、工种标准设计自己的学习和就业计划,扎实学习、做专做精,成为独挡一面的专业精英。
总之,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不能模仿普通本科教育的生涯规划,要体现自身的独立性。毫无疑问,当一个以能力为主导,而不是以身份为主导的竞争性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到来时,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平起平坐的机会也就出现了。高职大专生的生涯规划应当以激励学生成为高技能劳动者为目标,为即将处于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广大准技能劳动者设计发展和成才的人生轨迹。
核心模块:核心职业技能训练
一般认为“职业技能”是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和经验,通过练习和实践而形成的操作系统或行为模式”。随着对职业技能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和分工细化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然而它们实际上却具有许多共通的职业技能结构模块——核心职业技能。
核心职业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执业活动中的最基本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了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核心职业技能,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和终身发展基础。显然,核心技能数量较少,但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目前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我国核心职业技能包括8个大类: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
另外,近年来在管理理论和市场竞争中,团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日益到重视。所谓团队或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独特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环境应变能力。和企业其他条件不同,它是企业内在的、独特的、最不易改变的和最难被模仿的能力。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不是产房的宏伟,场地的宽阔;不是资本的雄厚,设备的先进。而且那些都不十分可靠,容易变化,容易被别人超过。一个企业真正的力量,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它集中表现为企业中人的因素,表现为个体的活跃和团队的凝聚。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企业内多数员工的核心职业技能的高低。这8种深受团队和企业重视的核心职业技能为生涯规划中的目标决策部分,提供了实际和普遍适用的标准和方向。
所以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大学生尤其应该在认清自身相应能力条件和水平的前提下进行目标决策,不再追求冗余的知识、花拳绣腿的心智技巧,踏实提高自身的核心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技能变化的不确定性。
三大模块的关系
新的高校生涯规划教育必须首先建立起心理素质模块、核心职业技能模块和相应的本科或高职模块,以心理学课程中职业生涯部分和专门的生涯心理辅导夯实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软件”,打造自信、负责、善于合作的健康人格;通过专业学习、实习、创业模拟和就业知识讲座,用明确化的核心职业技能标准引导学生,使其明确奋斗方向,主动掌握求职、就业中的“硬件”,使自己在变化不定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以不变应万变;重视高职大专教育的重要作用和独立性,分别设计本科和高职的生涯规划教育模块,满足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不同的发展和成才需求。
从功能上看,前两个模块分别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知识技能,第三个模块则引导大学生走向不同的职业生涯。从层次上看,基础模块针对个人,应体现出最大的人文关怀;核心模块针对课程传授和社会实践,应紧跟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和社会趋势,强化学生的职业环境适应能力;替换模块针对院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应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服务学生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三大模块关注的范围由小变大,不同于原先抽象、杂乱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有的放矢、易于落实和操作,充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最大作用,使学生踏实、自信、从容地应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
参考文献
[1]Carliss·Y·Baldwin & Kim·B·Clark: Managing in an age of Modularit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
[2]胡晓鹏.从分工到模块化:经济系统演进的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4(9),5-11.
[3]林正范,陈仙梅.大学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84-187.
[4]吴江.职业技能开发导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22.
[5]付亚和.工作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
[6]陈宇.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92-93.
[7]张曙.中国制造企业怎样进入21世纪[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8]李小兰.高职高专学生就业与创业全程指导[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9]柳君芳,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