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戒“大棚效应”提高探究能力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yifei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冬天气温较低,不适合蔬菜生长,为此,菜农搭起了塑料大棚,为蔬菜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舒适的温室里,蔬菜快速生长,其肥大鲜嫩的程度甚至超过正常条件下生长的蔬菜.在现实教学中,有些物理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在物理教学中也为学生搭起了“塑料大棚”. 他们通过多媒体展示或通过挂图讲解,甚至只是对照课本把本来应该动手操作的实验过程空讲一番.在他们的教学理念中,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甚至有老师认为只要不是实际操作考查,所有的纸质试题的回答都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达成.口头讲解比起动手操作实验,确实可以节省时间,但是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即便是为了应试而多讲几道题目,往往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这就是物理教学中的“大棚效应”.
  1“大棚效应”的危害
  如图所示,小刚将盛满水的圆柱形透明玻璃杯贴近书本,透过玻璃杯观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图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实际大小相等),他所看到的虚像可能是
  这是江苏省2009年中考题,题设情景很贴近生活实际.在学生刚学物理时,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引言》“奇妙的物理现象”一节中有这样的一个活动: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探究的奇妙,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体会认真观察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做这个实验,透过盛水的玻璃杯会看到左右放大高度不变的字,学生都留下很深的印象.再来解答这道考题应该都能够准确地给出正确答案.但是,最后的统计结果很是令人吃惊,有一个地级市,该题的正确率仅百分之十一点六.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太少,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不注意观察和思考,探究能力不高.
  2提高探究能力的策略
  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物理学科特点要求物理教学必须重视物理实验,要将学生学习的重心从接受知识和积累知识向探究知识的过程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1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在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目的理清实验的步骤,有目的地严格按程序进行观察, 培养对实验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认真而细致地观察的习惯.许多物理实验,使用的仪器、仪表较多,操作步骤相对复杂,教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每一步骤中要观察的重点;并提出问题,认真分析,反复推敲,最终能找出正确的解释.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要强调观察和思考必须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处理,进行归纳、分析、发现物理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例如在“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碎纸屑”实验中,部分学生只注意到纸屑被吸引上来,而只有少数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到纸屑接触到橡胶棒后跳开,再如用铁屑来演示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时,大部分学生注意到铁屑的分布情况,少数学生还注意到铁屑是针状排列的,对这两个实验,教师可趁机引导更多学生注意这些现象,并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引导他们进行分析,使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来达到探究能力的提高.
  2.2在分组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要简单地认为实验操作就是把实验装置搭配起来,按实验内容做做就行了.有些实验看似简单,但如果让学生动手操作就不那么容易了.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精心的准备,让学生感到物理是那么有魅力,激起学生对物理殿堂的向往.
  光的传播是很常见的物理现象.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不均匀介质中沿曲线传播.在显示光的直线传播时,可让一束激光通过大烧杯中的烟雾来显示光通过的径迹,还可以用喷雾器喷出水雾、稀释的牛奶等制造微小颗粒来散射光,显示光通过时的径迹.尽管学生对扫地时窗户里透过的光柱有直观的印象,可当学生再看到因自己亲手操作而呈现的物理现象时还是感到惊喜.光沿直线传播在人们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对于在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这个结论,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学生对于光不沿直线传播的生活实例是一片空白.教学中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进而深入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用一个烧杯盛五分之一淡水,然后将高浓度的红糖水缓慢地沿烧杯内壁倒入,在高浓度红糖水和淡水混合过程中,会出现浓淡不均匀的状态,此时用一束激光照射不均匀的混合液体,在混合液体中光线发生弯曲,看到这种现象学生一定会很惊讶,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做该实验既要考虑光能透过,又要顾及可视度,准备这样的实验确实不易,但是,通过教师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直观印象的加深.多年的教学经历显示,亲自动手做过这个实验的学生,对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的记忆是终身的.面对学生惊讶的神情,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并能作出较为详细的分析解释.
  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正是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2.3在课外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外实验,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课外实验所需的材料大部分从日常生活中获取,不需要多么精密的专业器材,这些实验器具尤其是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成的器具,大大节约了实验的成本.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处在一种宽松、自主的环境中,从个人兴趣出发,做自己爱做的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到物理知识的魅力.经常做课外实验会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性经验,这样就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观点、信念、判断和评价,有助于他们探究精神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开发物理资源的能力,让他们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物理教材在“活动”和“www”等栏目中安排了很多有趣的课外物理小实验,如手影、吹硬币、纸盒烧水、利用塑料挂钩的吸盘和弹簧测力计估测大气压等实验,这些小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学生很容易因成功而获得成就感;估测自己百米跑速度、估测自己对地面的压强、估测自己登楼的功率等实验,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化解了平均速度、压强、功率这些教学难点.经常让学生自制土仪器、小制作等课外实验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探究精神得到了提升,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2.4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观察思考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然后形成概念、把握其规律.这种感性认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也可来源于实验提供的物理事实.即便是习题分析,也可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形成能力.与其搞大量实验探究题的“题海战术”,不如创造条件开展实验探究教学,让学生经历过程和方法,提高识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探究能力.
  用杆秤称物体质量时,因秤砣的生锈或磨损会给称量带来一定的误差,对误差的分析,是初二年级习题中常遇到的一个难点.面对错题,如果老师就题讲题,当时学生可能知道了,但是不久就忘记了,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还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由于杠杆知识要到初三才学习,所以要是用理论分析,有一定困难.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取一杆枰,先用它来称一下教室里的凳子,记下其质量,然后,在秤砣上粘一小块橡皮泥,再来称同一个凳子,比较两次读数的大小;再换用一个小一些的秤砣来称量,先让学生猜想一下结果,然后再读出示数,这样操作之后,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很深刻.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老师可以把天平拿来用同一方法来操作实验,对照实验结果再讲解,这样一来,既有实践又有理论,学生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
  教学中,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物理习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好处.如让学生测量教室里空气的质量,计算超市里食用油的密度,测量自己吃饭用碗的容积,估算自己身体的体积等等.这些活动,对保持和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均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灵魂,实验教学不止是演示、分组和课外实验,课堂上的边教边实验,学校附近的工矿企业的参观学习都是实验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物理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物质世界.还物理于真实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探究能力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为了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教学中应力戒“大棚效应”,提高探究能力.
  【江苏省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证书号:S-Y2009-0065】
其他文献
【摘要】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中职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很多弊端。美术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应该解决的问题。本文试析中职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职美术 教学 解决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04-01  中职教育的主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