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幼儿园进行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它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并能满足幼儿身心健康的需要,对幼儿健身、思维、个性、品德等各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体育游戏都可发挥显著作用、取得预期活动效果的。比如有的教师不加选择地采用游戏教材,从幼儿的反应来看,出现乏味、注意力分散、兴趣不高、情绪低落等现象;也有的班级在做体育游戏时,仅少部分幼儿表现得生龙活虎,多数幼儿死气沉沉,扮演“观众”的角色;有的老师对游戏的目的缺乏理解,只是为游戏而游戏。凡此种种,与“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要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选择体育游戏。
那么,选择体育游戏要重视哪些因素呢?
首先,选择体育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的“玩法”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的“玩法”必须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使幼儿乐意接受并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如小班“老猫睡觉醒不了”游戏,情节比较贴近生活,易被幼儿接受,幼儿玩时趣味浓厚。另外像“拔河”,表面似乎很精彩,但实际上是一项强度很大的对抗性力量练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宜开展。
其次,选择体育游戏要考虑活动量和练习密度的要求。体育游戏不同于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突出的在于通过游戏,幼儿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因此,尽量选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机会的游戏。如“揪尾巴”游戏,游戏者人人身后有条“尾巴”,玩时既要揪对方“尾巴”,又要保护自己的“尾巴”,幼儿看得见、摸得到,注意力集中,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但像大班“切西瓜”游戏,玩时直接参与活动的人数很少(一次仅两人),多数人站着当“观众”,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的密度,效果就差多了。加上幼儿在奔跑时,缺乏改变方向、速度的能力,而该玩法正是两人迎面快速奔跑,往往会彼此相撞,收效就更适得其反了。可以说,没有适量的联系密度的体育游戏,是不可能达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要求的。教师必须明确:活动量和练习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活动量太小,做练习的时间又少,幼儿身体各部分器官就得不到充分活动,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目前,很多幼儿园活动量普遍偏低,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再次,选择体育游戏要考虑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气候、场地条件、幼儿体质状况、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如冬天气温低时应选择需要较大活动量的追逐跑、跳跃等游戏。气候炎热时应选择活动量较小的游戏,这样可提高活动的效果。由于各幼儿园的情况不尽一致,必须考虑本园的场地条件、环境因素,不能盲目仿照,机械照搬。有位老师看了其它园幼儿玩“青蛙捉害虫”游戏,感到效果很好,她就照样模仿,但由于场地狭小,无法施展幼儿跳的本领,就在幼儿彼此碰撞的情况下,草草结束。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游戏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园的情况,才能提高质量。有位教师看了“小猴摘桃”游戏后,感到运动量不足,经她修改后,增加了情节,加大了运动量,使单一的“摘桃”变为“种桃”“松土”浇水”“收获”等多内容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我们切忌随意选个游戏,一做了事,这不可能完成幼儿体育活动的任务。
在选择体育游戏过程中,当然更应考虑游戏的明确目的、钻研教材,使其内容、形式,都紧扣培养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体育游戏要与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有位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捕小鱼”的游戏时,寓教于游戏之中,既提高了幼儿四散躲闪跑的能力,发展了灵活性,培养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使幼儿了解小鱼不能离开水的生活习性,还实践了同伴之间无意碰撞时,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收效显著。
总之,选择体育游戏必须紧密地围绕《规程》提出的培养目标,让体育游戏发挥应有的作用。
那么,选择体育游戏要重视哪些因素呢?
首先,选择体育游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的“玩法”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的“玩法”必须适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使幼儿乐意接受并通过努力可以胜任。如小班“老猫睡觉醒不了”游戏,情节比较贴近生活,易被幼儿接受,幼儿玩时趣味浓厚。另外像“拔河”,表面似乎很精彩,但实际上是一项强度很大的对抗性力量练习,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宜开展。
其次,选择体育游戏要考虑活动量和练习密度的要求。体育游戏不同于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突出的在于通过游戏,幼儿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从而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因此,尽量选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机会的游戏。如“揪尾巴”游戏,游戏者人人身后有条“尾巴”,玩时既要揪对方“尾巴”,又要保护自己的“尾巴”,幼儿看得见、摸得到,注意力集中,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但像大班“切西瓜”游戏,玩时直接参与活动的人数很少(一次仅两人),多数人站着当“观众”,达不到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的密度,效果就差多了。加上幼儿在奔跑时,缺乏改变方向、速度的能力,而该玩法正是两人迎面快速奔跑,往往会彼此相撞,收效就更适得其反了。可以说,没有适量的联系密度的体育游戏,是不可能达到“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要求的。教师必须明确:活动量和练习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体健康,如果活动量太小,做练习的时间又少,幼儿身体各部分器官就得不到充分活动,就达不到锻炼的目的。目前,很多幼儿园活动量普遍偏低,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再次,选择体育游戏要考虑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气候、场地条件、幼儿体质状况、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如冬天气温低时应选择需要较大活动量的追逐跑、跳跃等游戏。气候炎热时应选择活动量较小的游戏,这样可提高活动的效果。由于各幼儿园的情况不尽一致,必须考虑本园的场地条件、环境因素,不能盲目仿照,机械照搬。有位老师看了其它园幼儿玩“青蛙捉害虫”游戏,感到效果很好,她就照样模仿,但由于场地狭小,无法施展幼儿跳的本领,就在幼儿彼此碰撞的情况下,草草结束。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游戏进行改编,使之适合本园的情况,才能提高质量。有位教师看了“小猴摘桃”游戏后,感到运动量不足,经她修改后,增加了情节,加大了运动量,使单一的“摘桃”变为“种桃”“松土”浇水”“收获”等多内容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活动的质量。
我们切忌随意选个游戏,一做了事,这不可能完成幼儿体育活动的任务。
在选择体育游戏过程中,当然更应考虑游戏的明确目的、钻研教材,使其内容、形式,都紧扣培养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体育游戏要与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有位老师在组织孩子进行“捕小鱼”的游戏时,寓教于游戏之中,既提高了幼儿四散躲闪跑的能力,发展了灵活性,培养了活泼开朗的性格,又使幼儿了解小鱼不能离开水的生活习性,还实践了同伴之间无意碰撞时,会用“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收效显著。
总之,选择体育游戏必须紧密地围绕《规程》提出的培养目标,让体育游戏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