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文化视阈中的《木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sdbx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考察美国影片《木兰》,可以了解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情况。一、“和亲事件”与太极图案基本揭示了中国的“和”文化,是对“和”文化精神的还原;二、木须形象具备中国“龙”的外形,却反映了美国文化中“龙”的特质,是中美文化嫁接的产物;三、影片让木兰自由恋爱,反映了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改写。
  关键词 《木兰》还原 嫁接 改写
  
  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与复制,木兰形象不断得以强化与升华。木兰深受世代观众喜爱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着国人的审美理想。木兰拥有的“忠、孝、勇、义”等伦理特征,与儒家传统礼教的价值取向趋向一致,这是其。可以说,木兰形象既反映了观众的审美心理,又培育了观众特定的期待心理。
  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的木兰故事,制作了大型动画电影《木兰》。该影片虽是根据木兰故事改编,却与中国传统故事大相径庭。制作者从美国文化视角,对中国故事进行了嫁接和改造,结果形成完全不同趣味的影片《木兰》。虽然也应该承认,美国版“木兰”与中国木兰形象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她们都性格豪爽、武艺高强等,但美国版《木兰》在故事情节设置上,与中国《木兰》还是迥然有别的。最明显的差异在于一、美国影片中增添一条叫“木须”的小龙。二、美国影片增加了木兰恋爱的情节。
  通过考察美国影片《木兰》中的差异之处,可以了解制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接受情况。下面,从“和”与“爱”两个母题及小龙木须形象入手,来分析美国《木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所采取的策略。
  
  一、“和”母题与“和”文化
  
  “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对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和为贵”与“和气生财”等理念已经深入百姓生活,成为一种伦理规范与道德标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将“和”与“不和”作为识别人品的价值尺度。尽管“和”字有着丰富复杂的涵义,从不同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基本趣旨仍是“和谐”、“和合”之意,如《尚书·尧典》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帮”,《国语·郑语》的“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和谐”、“和平”生活的向往。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和”文化。
  美国版《木兰》在理解中国“和”文化的基础上,试图从两方面对中国“和”文化进行还原。从国家方面看,当匈奴大举进攻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皇帝决定以“和亲”方式,来换取国家的和平与安宁。皇帝将三位公主送往美国完婚,用女人的幸福换得国家的太平。皇帝说“和亲”是一种光荣,因为和亲是为了天下苍生。众所周知,“和亲”是中国封建王朝在国际斗争中的重大举措,它反映出当时帝国的悲哀与无奈。同时从根本上说,“和亲事件”体现出中国人对和平的渴望。美国制作者将“和亲”事件转移到木兰故事,显然抓住了“和”文化的本质。从家庭方面看,美国影片也强调夫妻和谐与家庭和睦,即中国所谓的阴阳谐调与互补。木兰的父母感情笃厚,体现出这方面的“和”字涵义。在花虎即将奔赴战场的前夕,木兰的父母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木兰与李翔相亲相爱,同样也体现出琴瑟相伴的和谐之意。当然他们有时候也有分歧,如两人曾就生孩子和颜色问题发生过争论。花虎教导他们说,牡丹花朵向上迎向阳光,根茎向下汲取雨水,阳光和雨水虽然不同,却能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生命,意在表明家庭和睦是幸福的源泉,即“家和万事兴”之意。花虎夫妇将项链交给木兰和李翔。这对一黑一白的项链组成太极图案,在这里蕴涵着许多玄机。木兰母亲说项链从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暗示了项链的古老性与传统性,也说明中国人时代以和为贵。同时太极图案还代表着阴阳谐调相克相生的道理。提醒夫妇双方要互相容忍、同心协力,才能举家治国平天下。在后来护送公主的途中,当木兰和李翔产生摩擦时。项链对矛盾的化解起到了重要作用。
  无疑,美国版《木兰》对“和”文化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影片将太极图案与夫妻和谐联系起来,把握到了中国“和”文化的精髓。虽然“和亲”事件不一定发生在木兰时代,但制作者将“和亲”与当时国家战争联系起来,通过“和亲”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皇家婚姻,表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善良本性,这种做法无疑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美国《木兰》试图还原中国的“和”文化精神,并且也基本达到了还原的目的。
  
  二、龙形象与“龙”文化
  
  美国版《木兰》中有条小龙叫木须,其活动贯穿了影片的始终。木须原来是花家的保护神,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沦为一名地位低下的敲锣工。在影片上部,木须的许多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它告诫木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仅保护木兰的人身安全,还帮助她在战场上克敌制胜,一举击溃匈奴的疯狂进攻。这时候木须是木兰的导师和保护神。但在影片下部,木须形象却发生了一定变化。当木须看到木兰和李翔恋爱时,产生了嫉妒心理,在这对情侣之间制造出许多矛盾。但最终木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李翔和本兰打败了匈奴。除木须而外,影片中还有许多的龙形象,似乎有意在渲染中国的龙文化。影片开头的片名下面就是一条龙:在派出花家保护神时,祖先们首先想到的是巨石龙:至于皇宫里头,龙的形象更是随处可见,甚至皇帝的外貌都带有龙的外在特征。古代国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影片似乎也在附和这一说法。
  木须帮助木兰取得战争的胜利,重新成为花家的保护神。影片这种处理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实际。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长期以来,国人认为龙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不仅威力无比法力无边,而且护佑着它的传人。影片中木须身上有中国龙的某些特点,如它飞来飞去本领高强,多次帮助木兰化险为夷等。但是,影片中木须作为一条龙又让观众觉得陌生,它和中国传统的龙形象有很大差距。木须有着强烈的虚荣心,傲慢自大又死要面子,一心要帮助木兰立功受奖,以便改变自己敲锣工的地位。它对木兰的帮助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能在花家的列祖列宗面前显摆。在木兰取得胜利后,木须立即以功臣自居,表现出非常得意的狂妄姿态。同时木须还有强烈的嫉妒心,如它渴望独占木兰的感情,在木兰与李翔之间制造龃龉等。既虚荣又嫉妒的木须形象,在中国传统中是根本没有的。
  由于文化语境不同,中美两国的龙形象有不同的文化涵义。在美国文化中,龙不是吉祥高贵的象征,而是一种较为凶悍的动物,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力量。在这样的文化视阈下,小龙木须不可能完全吻合中国龙的特点。2008年中国奥运会没有以龙作为吉祥物,也是为了绕开这种文化差异,避免产生种种不必要的文化误解。《木兰》在制造木须形象对,无法脱离自身的文化语境,但又 刻意要表现中国文化,于是采取折中手法。将美国龙披上中国的外衣,使得木须成为美国龙的特点。《木兰》中的龙形象不能展示中国龙文化,制作者在文化还原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了文化嫁接。
  
  三、爱情与文化
  
  在中国木兰故事中,木兰原本没有爱情生活,更无人知道其意中人是谁。木兰性格刚强、武艺超群,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风范,但是在爱情方面,却并没有特别的收获。事实上,木兰这种境况与中国伦理规范是一致的。在古代中国,参军打仗是男人们的事,英雄应该是坚毅刚强的男子汉,女子则应该妩媚温柔,在家相夫教子。木兰参军原本就是败坏门风,即使侥幸成为英雄,也要遵守起码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的规范则是,妇女要守三从四德,不能败坏纲常伦理。即使心中有爱,也要“发乎情,止乎礼仪”,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古代女子即使心有灵犀,也极少有表白情感的途径。
  然而,美国版《木兰》却不顾儒家教化与中国国情,硬给木兰找了婆家。且男友具有美国青年的特征。在战场上,美国版“木兰”与李翔结下情谊,对这位勇武青年芳心暗许。当李翔找上门来,请求木兰嫁给他时。木兰竟兴奋地扑在他身上。这种做法显然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木兰不仅自己爱上李翔,并与之结为伉俪,她还反对皇帝的和亲政策,认为和亲是包办婚姻行为。木兰这种做法在古代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皇帝要将女儿嫁给谁是皇家的意志,不是一个士兵所能过问的。然而更让人吃惊的是,木兰竟然放纵、甚至鼓动公主与护送的士兵相爱,这在中国古人看来,简直是目无王法、犯上作乱。
  中美两国文化背景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在美国人看来,成年男女追求爱情是天赋人权,女人没有男友或者爱情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包办婚姻是丑恶陋习,应该被立即废止。美国版《木兰》以现行的美国价值观为标准,去审视古代中国的故事,必然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于是中国的木兰变成了美国式木兰。然而由于评判标准不同,中国观众对这种文化改写不仅不领情,反而觉得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侮辱。
  由此可见,在文化交往过程中,作为接受方的他者总是根据自身情况,对外来文化采取不同的策略。影片中“和亲”事件与太极图案,是对中国“和”文化精神的还原。当然,文化还原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的,所谓的还原最终只能是近似还原,而不可能是对中国文化的完全复制,因为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他者必然会依据自身的文化视阈,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和加工《木兰》中小龙木须形象,就体现制作者对中国龙文化的曲解和嫁接。制作者对中国的龙文化进行加工和处理,结果制造出木须这个像龙又不是龙的形象。而影片对木兰爱情的画蛇添足,则是制作者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在外来文之化上,导致所接受的文化发生变形变质,从而也就不会是其文化自身。影片对中国文化既有理解成分,也有曲解和误解的成分,制作者据此对中国文化分别采取还原、嫁接和改写的策略。然而过度的嫁接和改写,导致《木兰》背离了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
  影片《木兰》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反映出异质文化要达成理解和共识的难度。它再一次表明,在文化交往过程中,一方必须放弃固守一个文化模子的固执,在自身的文化视阈内,尽可能考虑他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标准,尽可能进行换位思考,实现两种文化视阈的近似融合,同时还必须屏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自大心态,与盲目拿来主义的殖民意识,惟其如此,异质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识、理解和沟通。
其他文献
如今的摄影很方便上天、下水。这恰好可以发挥摄影拍摄角度的独特魅力。拍摄角度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它们各有特点。我们大多数时间是用平视的视角观察世界,因为不用低头、仰头,看着不累。平视的特点是朴素、自然、真实,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平淡。如果被攝场景本身很有吸引力,用平视没有问题,还会彰显自然、真实的魅力。如果被摄场景本身吸引力不大,用平视的视角拍摄,就会平淡加平淡,效果可想而知。此时,可以考虑换换拍摄角
[摘要]影片《白鲸》是根据美国19世纪著名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莫比迪克》改编而成的。影片成功的塑造了亚哈这一充满智慧、敢于挑战自然、却又注定失败的人物。本文从影片的主题、人物塑造及艺术特色三方面分析,旨在揭示:人类要有一种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同时,又不能向自然无情索要,人与自然必须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  [关键词]白鲸 复仇 人物塑造 艺术特色    电影《白鲸》是根据美国作家赫尔
[摘要]在当代社会日益物质化、功利化的进程中,人类的精神生活日趋萎缩。斯坦贝克在《菊》中,以不动声色的对话与细节描写,展现了这一悲剧,而正走这些构成这篇小说的主题。  [关键词]精神生活 堕落萎缩 悲剧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坦贝克(P902-1968)的小说《菊》,不仅作者本人极为看重,也为众多评论家所赏识。然而关于它的主题,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
亮部及暗部表現令人满意。适马fp 45mm F2.8 DG DN镜头,光圈F16,速度1/40秒,感光度ISO100。  对于适马品牌的相机,我既熟悉又陌生。十多年前,我曾试用并撰写过适马SD9和SD10单反相机的测试报告,FoveonX3影像传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好印象。此后很长时间,我没再用过适马照相机,直到2019年底接触到适马fp。  如果不安装镜头,适马fp像是一块小巧的金属盒子,质感
[摘要]互动式广告是当今网络广告中最富活力的类型,互动式广告的创意策略会对广告运动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概括了当前互动式广告的形式、技术特征,结合经典互动式广告个案加以分析、阐释,总结出互动式广告创意策略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互动式广告 创意策略 研究    互动式广告(interactive advertising)是当今网络广告中的新宠。当人们对网上的弹出式广告与浮动式广告深恶痛绝的时候
如果你觉得前面所讲的技术融合还有点遥远,那么不妨来看看就目前来说,手机与相机能通过怎样的结合来服务摄影人,让你的拍摄变得更加轻松。  寻星觅月找轨迹  星野、风光摄影的好伙伴  App:StarWalk 2,太阳测量师  对于喜欢拍摄星空的朋友来说,野外寻星可能是学会操作专业相机之后另一项必学技能。而近年来流行的将超级月亮与城市建筑或自然景观拍摄到一起的创意,同样需要你能精确地掌握天体运行的轨迹,
《面纱》是中美合作于2006年底推出的一部爱情片,影片获2007年第64届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2006年美国“国家影评协会”最佳改编剧本奖和“年度十佳电影”。影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小说《华丽的面纱》,讲述上世纪20年代。一对感情出现问题的英国医生夫妇在中国南方一个风景优美却霍乱肆虐的小山村(梅谭府)中的生活和情感经历,并最终相互领悟到爱的真谛的故事。在观众被大片弄得头晕目眩时,这部影片的细
摘要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在1991年执导的一部影片,该片以主人公颂莲嫁入陈府后一年之内的生活为主要内容,展示了颂莲与陈府上至老爷、下至丫环各种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颂莲悲剧性的命运。《大红灯笼高高挂》既可以说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张艺谋作品中思想表达的丰富性与电影语言的生动性、电影画面的可视性结合得相当完美的一部作品。  关键词 女性意识 觉醒 失落 悲剧命运 意象    《大红灯笼高
[摘要]二十世纪我国作曲家在因循西洋音乐体裁创作上,深入广泛汲取我们东方民族音乐的营养精华,作品题材丰富,音乐语言新颖别致,音乐技法大胆借鉴西洋并有所创新,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鲜明特色,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不仅对我国音乐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世界音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二十世纪 西洋音乐体裁 中国化创作    二十世纪的中国音乐发展状况已是尘埃落定,这个世纪中国音乐的创作不
三河梦里水乡大夫第外景古街踩街巡演三河古镇龙舟赛  三河古镇历史悠久,距今2550余年前的三河原是巢湖中一块浮出水面的高地,为鸟鹊栖息之地,因此古称“鹊渚”、“鹊岸”。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三河镇发展成为河汊纵横、沟渠如网、广阔富饶的鱼米之乡,因而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贾云集的商业重镇,又因地处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南北通衢,从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上两次著名战役——《左传》等史书记载的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