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15日,是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百年诞辰。这位中国新闻界的泰山北斗,和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同庚,他的光辉业绩、家国情怀和人格魅力,将永远教育和激励后人。
我长期追随恩师穆青,却只能望其项背。2009年11月13日,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新任参事、馆员聘任仪式。当我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时,时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向总理介绍:“这是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穆青的大弟子。” “好啊,穆青的弟子!”总理高兴地说。我有幸成为穆青学生,此刻感到不胜光荣之至。
他写下了不朽之作
从延安《解放日报》记者、新华社特派记者,到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六十多年的w新闻生涯中,以及离休后的10多年里,穆青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他的笔触和镜头始终对着人民群众。1966 年2月,44岁的穆青同40岁的冯健、37岁的周原一起深入豫东兰考,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人民日报》在一个月内连续发表7篇社论;20多年后的1990年6月,我陪同穆青、冯健、周原在河南采访,三位老伙伴再度合作,又在写出《人民呼唤焦裕禄》。他们的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在几十年中长盛不衰,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河南采访调研期间,穆青曾深情地谈起他的“文债”。红旗渠有个除险英雄任羊成,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上,手持钢钎清除危石,腰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晚上回家脱不下衣服。红旗渠修成的时候,任羊成腰上结了一层老茧,像皮带一样。穆青说,我摸过任羊成的血腰带,掉过眼泪,这是个非常伟大的形象。辉县的老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山区面貌,离休以后仍然关心人民疾苦。辉县还有个拍石头区委书记孙钊,春节牺牲在水利建设工地上,追悼会上郑永和举起孙钊两只扎满石头渣子、流着血的手说,也许可以忘掉这个人,你能忘掉这双手吗?穆青当年写完焦裕禄就想写林县、辉县这些感人的典型,但随后到来的十年浩劫使他的计划落空了。穆青说,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不把他们写出来,心里就不安,有一种欠债感。
穆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我陪同他到太行山区重新访问郑永和、任羊成和当年林县、辉县的劳模;到孙钊工作过的拍石头乡,访问他的子女。几年下来,穆青的“文债”竟一一还清了。写任羊成、郑永和、孙钊的题目分别是《两张闪光的照片》《情系人民》《难忘那双手》,还有穆青怀念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学老师梁雷的通讯《泪洒偏关》等。1996 年5月,75岁的穆青把他笔下的梁雷、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孙钊、任羊成、阎建章、郑永和汇集成书,名为《十个共产党员》,献给党的75周年生日。不久前,新华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分别再版《十个共产党员》,为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
我曾在新华社工作28年,穆青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他把老家河南作为调研采访基地,每年回去一次;在同他的多次接觸中,我亲身感受他的政治家风范和高贵品格,感受他与人民群众真正的血肉联系。
在河南流传着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走遍中州大地,和基层干部、普通农民交朋友的故事。
豫东宁陵县有个造林模范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穆青先后四次采访、看望“老坚决”,同他一块栽树,为他家写中堂;“老坚决”和家人到了北京,成了穆青家的座上客。“老坚决”送给穆青两棵樱桃树苗,穆青把树苗种在新华社大院里。穆青说,他每次从树前经过,总是深情地望着它们,好像看见潘老汉弯着腰、仰着脸,在那里微笑。穆青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心上的树》都是写“老坚决”的。1989年“老坚决”去世后,穆青亲自为这个普通农民写了碑文。他把写好的碑文嘱托我带回河南,我打开一看:年近7旬的老人竟写了两幅碑文。“不知道竖碑还是卧碑,我写了两幅;实际用一幅,另一福就给你收藏了。”数百字的碑文是一篇散文,表达了穆青对他这位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
穆青对人民感情很深,人民群众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穆青一行到豫北采访,林县红旗渠的几个劳模听说他到了安阳,冒雪走了几十里路来看他,一进屋大家都哭了,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还有一年秋天到豫南石人山拍摄红叶,那时石人山景区刚开发,上山的路很难走,一群小伙子绑了个椅子非要抬他上山,说“我们知道你是写焦裕禄的穆青”。
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
穆青非常钟爱郑板桥的一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我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同。你想想,封建时代的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与人民息息相通才能跟上时代啊!”
他一生根系人民、情系人民。他曾给我讲过战争年代一段往事:1945年冬天,他在雪地里向东北解放区挺进,脚冻僵了正想用热水泡开,房东大爷阻止了他,解开棉袄用自己的胸膛暖热了他一双脚。穆青说:“人民给了我一双脚,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眼里闪着泪花,我也掉下了眼泪。穆青这双脚走遍祖国大地,走进人民心中。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头。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发表于1978 年3月,写的是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不顾“文革”迫害坚持植棉科研的事迹。吴吉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写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声音。 激情、慈爱与真诚
2002 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成都举办。借此机会,他要圆一个梦:他走遍祖国大地,却没有到过西藏;这次要“顺便”到川西北高原的四姑娘山去拍雪山。四姑娘山平均海拔3700 米以上,中间还要翻越4500 米的巴朗山,比拉萨海拔还要高出500多米。这对一个81岁的老人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他坚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攀登,要把最美丽的风光拍到手。
近距离接触穆青,你会发现他虽然“身经百战”,却是个童心未泯、激情满怀的人。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他有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干部大会、记者大会上即席讲演,动情处也会落下泪来。他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刻了一枚闲章“奋老蹄”,取“不用扬鞭自奋蹄”之意,激励自己不敢稍有懈怠。为了事业上的追求,他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甚至把应有的休息、必要的保健都忘到了脑后。离休之后他似乎并没有“减负”,依然和从前一样忙碌。他平时没有什么锻炼项目和娱乐活动,看电视、写字、听京戏几乎囊括了他所有的业余爱好。
穆青是一个非常重感情、非常宽容和慈爱的人。他关心爱护下属和记者,包括在“文革”中伤害过他的人。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他宁肯自己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反右斗争中,不少地方按比例打右派,他主持下的全国最大的上海分社没有划一个右派。他善于团结干部,也能够谅解干部、保护干部。新华社上上下下都称穆青为“老头”,他对此感到很亲切。许多干部都明白,和“老头”打交道,思想上不用设防。在外边穆青是好社长、好导师,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母亲面前他是有名的孝子。十几年前,他回郑州看望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像年轻的孩子一样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听从教诲。母亲去世后,他抽出采訪间隙到母亲墓地深深地鞠躬,献上用草地上的野花编成的小花圈。
我长期追随恩师穆青,却只能望其项背。2009年11月13日,中南海紫光阁举行新任参事、馆员聘任仪式。当我从温家宝总理手中接过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聘书时,时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向总理介绍:“这是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穆青的大弟子。” “好啊,穆青的弟子!”总理高兴地说。我有幸成为穆青学生,此刻感到不胜光荣之至。
他写下了不朽之作
从延安《解放日报》记者、新华社特派记者,到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六十多年的w新闻生涯中,以及离休后的10多年里,穆青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他的笔触和镜头始终对着人民群众。1966 年2月,44岁的穆青同40岁的冯健、37岁的周原一起深入豫东兰考,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人民日报》在一个月内连续发表7篇社论;20多年后的1990年6月,我陪同穆青、冯健、周原在河南采访,三位老伙伴再度合作,又在写出《人民呼唤焦裕禄》。他们的新闻作品的生命力、影响力在几十年中长盛不衰,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河南采访调研期间,穆青曾深情地谈起他的“文债”。红旗渠有个除险英雄任羊成,用绳子把自己吊在悬崖上,手持钢钎清除危石,腰被绳子勒得血肉模糊,晚上回家脱不下衣服。红旗渠修成的时候,任羊成腰上结了一层老茧,像皮带一样。穆青说,我摸过任羊成的血腰带,掉过眼泪,这是个非常伟大的形象。辉县的老县委书记郑永和带领群众战天斗地改变山区面貌,离休以后仍然关心人民疾苦。辉县还有个拍石头区委书记孙钊,春节牺牲在水利建设工地上,追悼会上郑永和举起孙钊两只扎满石头渣子、流着血的手说,也许可以忘掉这个人,你能忘掉这双手吗?穆青当年写完焦裕禄就想写林县、辉县这些感人的典型,但随后到来的十年浩劫使他的计划落空了。穆青说,我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个个鲜活的典型,不把他们写出来,心里就不安,有一种欠债感。
穆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我陪同他到太行山区重新访问郑永和、任羊成和当年林县、辉县的劳模;到孙钊工作过的拍石头乡,访问他的子女。几年下来,穆青的“文债”竟一一还清了。写任羊成、郑永和、孙钊的题目分别是《两张闪光的照片》《情系人民》《难忘那双手》,还有穆青怀念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的中学老师梁雷的通讯《泪洒偏关》等。1996 年5月,75岁的穆青把他笔下的梁雷、赵占魁、焦裕禄、王进喜、吴吉昌、潘从正、孙钊、任羊成、阎建章、郑永和汇集成书,名为《十个共产党员》,献给党的75周年生日。不久前,新华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分别再版《十个共产党员》,为党的百年诞辰献礼。
他是人民真正的朋友
我曾在新华社工作28年,穆青是我的老领导和良师。他把老家河南作为调研采访基地,每年回去一次;在同他的多次接觸中,我亲身感受他的政治家风范和高贵品格,感受他与人民群众真正的血肉联系。
在河南流传着穆青七访兰考、八下扶沟,走遍中州大地,和基层干部、普通农民交朋友的故事。
豫东宁陵县有个造林模范叫潘从正,人称“老坚决”。穆青先后四次采访、看望“老坚决”,同他一块栽树,为他家写中堂;“老坚决”和家人到了北京,成了穆青家的座上客。“老坚决”送给穆青两棵樱桃树苗,穆青把树苗种在新华社大院里。穆青说,他每次从树前经过,总是深情地望着它们,好像看见潘老汉弯着腰、仰着脸,在那里微笑。穆青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心上的树》都是写“老坚决”的。1989年“老坚决”去世后,穆青亲自为这个普通农民写了碑文。他把写好的碑文嘱托我带回河南,我打开一看:年近7旬的老人竟写了两幅碑文。“不知道竖碑还是卧碑,我写了两幅;实际用一幅,另一福就给你收藏了。”数百字的碑文是一篇散文,表达了穆青对他这位农民朋友的深厚感情。
穆青对人民感情很深,人民群众也把他当成自己的亲人。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穆青一行到豫北采访,林县红旗渠的几个劳模听说他到了安阳,冒雪走了几十里路来看他,一进屋大家都哭了,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还有一年秋天到豫南石人山拍摄红叶,那时石人山景区刚开发,上山的路很难走,一群小伙子绑了个椅子非要抬他上山,说“我们知道你是写焦裕禄的穆青”。
他总是站在时代的潮头
穆青非常钟爱郑板桥的一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对我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同。你想想,封建时代的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与人民息息相通才能跟上时代啊!”
他一生根系人民、情系人民。他曾给我讲过战争年代一段往事:1945年冬天,他在雪地里向东北解放区挺进,脚冻僵了正想用热水泡开,房东大爷阻止了他,解开棉袄用自己的胸膛暖热了他一双脚。穆青说:“人民给了我一双脚,我一辈子不会忘记!”他眼里闪着泪花,我也掉下了眼泪。穆青这双脚走遍祖国大地,走进人民心中。他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头。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发表于1978 年3月,写的是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不顾“文革”迫害坚持植棉科研的事迹。吴吉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倒下去爬起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感人至深。文中写道:“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最早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声音。 激情、慈爱与真诚
2002 年9月,“穆青摄影展”在成都举办。借此机会,他要圆一个梦:他走遍祖国大地,却没有到过西藏;这次要“顺便”到川西北高原的四姑娘山去拍雪山。四姑娘山平均海拔3700 米以上,中间还要翻越4500 米的巴朗山,比拉萨海拔还要高出500多米。这对一个81岁的老人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他坚持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攀登,要把最美丽的风光拍到手。
近距离接触穆青,你会发现他虽然“身经百战”,却是个童心未泯、激情满怀的人。倾听老百姓的心声,他有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干部大会、记者大会上即席讲演,动情处也会落下泪来。他老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刻了一枚闲章“奋老蹄”,取“不用扬鞭自奋蹄”之意,激励自己不敢稍有懈怠。为了事业上的追求,他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甚至把应有的休息、必要的保健都忘到了脑后。离休之后他似乎并没有“减负”,依然和从前一样忙碌。他平时没有什么锻炼项目和娱乐活动,看电视、写字、听京戏几乎囊括了他所有的业余爱好。
穆青是一个非常重感情、非常宽容和慈爱的人。他关心爱护下属和记者,包括在“文革”中伤害过他的人。在各种各样的运动中,他宁肯自己承担责任,也绝不牵连他人。反右斗争中,不少地方按比例打右派,他主持下的全国最大的上海分社没有划一个右派。他善于团结干部,也能够谅解干部、保护干部。新华社上上下下都称穆青为“老头”,他对此感到很亲切。许多干部都明白,和“老头”打交道,思想上不用设防。在外边穆青是好社长、好导师,在家里他是好丈夫、好父亲,在母亲面前他是有名的孝子。十几年前,他回郑州看望年近百岁的老母亲,像年轻的孩子一样静静地坐在母亲身旁听从教诲。母亲去世后,他抽出采訪间隙到母亲墓地深深地鞠躬,献上用草地上的野花编成的小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