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多民族学校是实施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多民族相处、多文化共存是多民族学校的突出特征。如何充分发挥多民族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引导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如何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学生团结互助,是摆在多民族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推动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在交流中懂得接纳,在交融中明白包容,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守望相助;多民族学校;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姬龙涛.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14-116.
基金项目: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领域研究项目“‘守望相助’在多民族学校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10)。
多民族学校是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多民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多種方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的“守望相助”是一种有效实践,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守望相助”的必要
“守望相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实际结合下的创新性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其核心内涵正是为了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多民族学校作为各族青少年同学习、共生活的场所,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守望相助”是对上述理念的进一步解读和实践,强调各民族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帮助,强调各民族权利、责任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更强调了各民族互相帮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动性[2]。
多民族学校中的各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校园朝夕相处,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着自发性交往,如何将自发性交往提升为充分交流和深度交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守望相助”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在交流中学会接纳,在交融中学会包容。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各民族学生共同营造以民族学校为共有精神家园的氛围,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标,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在个体心中的深刻认同。各民族学生通过“守望相助”活动能够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上接受和行动上落实,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升学习[3]。
(二)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特别关心,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全面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为“守望相助”在多民族学校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具有社会可行性。
多民族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操作可行性。
“守望相助”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践行“三个离不开”的效果;逐步引导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具有组织可行性。
二、实施“守望相助”的步骤
根据民族教育策略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教育效果,结合不同学校多民族的实际情况可以大致把实施“守望相助”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自发交往阶段。多民族学校往往根据学生的类别和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由于不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学业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课下的自发行为和随机行为。这个阶段的交往不具有延续性和了解性,更多是靠学生之间的基本交往礼节来约束和指导,不具有守望相助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为充分交流阶段。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民族交流活动。比如: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饮食、服饰、风俗等民族文化及民族特色,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通过组织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体育活动,来加强不同民族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组织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才艺展演,来增进不同民族同学间的相互认同。不同民族的同学经过充分交流,他们之间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也会促进彼此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个民族的同学都树立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懂得了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更加明确了每一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阶段为深度交融阶段。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各种资源,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进一步交往交流,组织少数民族同学之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结对帮扶,通过实施“守望相助·逐梦伴飞”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三个离不开”的认识,实现多民族院校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谐效果。
三、实施“守望相助”的关键
多民族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具体“守望相助”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互联网游戏、个人情感、时间规划等方面的冲击,会出现积极性不高和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结合调研和实践过程,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参考,有助于“守望相助”活动的推动。 (一)三个核心抓手
抓思想建设,用科学理论引领活动的健康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原则,坚持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严要求,生活上多关心,活动上多交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抓组织建设,用坚强领导汇聚活动的磅礴力量。为凝聚学生的共识,统筹各方面力量,保障教育的效果,成立专门的“守望相助”活动领导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学生管理部门总负责,教学职能部门齐参与,形成一个党委领导、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抓制度建设,用规范管理促进活动的有序开展。为保障活动的健康、规范、可持续性开展,同步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参与主体(包括活动组织者和各民族学生)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践行三个离不开,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要了解活动的原则是有序互助、追求实效、共同进步。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实施。
(二)两个特别重视
重视全面调研和榜样示范作用,“守望相助”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全面总动员,通过覆盖全面的调研,获得对参与学生的立体化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总结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实际意义。注重阶段化总结,不断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有利于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重视活动效果的总结,“守望相助”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过程,要强化活动的效果,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横向评比和纵向比对,来逐步达到活动开展的初衷。
四、实施“守望相助”的困难
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引导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与“守望相助”活动是实施效果的关键,也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直接减少甚至阻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课下的自发行为和随机行为,比如因为课余活动,可能因为占用场地进行交流,因为食堂打饭,可能因为排队占座进行交流。由于交往的层面过于零散、交流的深度过于肤浅。因此相互了解的程度就不够,容易出现矛盾与摩擦。
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例,就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一、办学层次多。学院除了内地西藏高中班,还有河北省内一年制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三年制高招专科班和五年制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班。既有高中生,又有专科生,还有预科生,学生类别较多。二、民族数量多。学院在校生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门巴、珞巴、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数量达到了15个。三、民族学生占比高,少数民族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45%以上,在使民族学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学校的同时,也为学院的民族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五、结语
“守望相助”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具体实践过程体现了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了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实践,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步将“守望相助”演化为治国理政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9]。
综上所述,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短期会面临一些实施方面的困难,但是只要抓好重点工作,强化实施效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必将对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4]。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活动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参考文献:
[1]刘静.散杂居农村回汉关系实证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马堽乡徐寨村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许星杰,张时空,丁龙召.守望相助: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9):13-15.
[3]熊晓琳.理论武装与实践的良性互动[J].人民论坛,2019(S1):36-37.
[4]胡威.时评丨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EB/OL].https:// www.sohu.com/a/344344545_114882,2019-9-30.
[5]賈圆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
[6]杨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南方论刊,2019(8)18-20.
[7]王月.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8]徐晓颖.践行守望相助,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N].中国民族报,2020-08-11(6).
[9]艾北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内蒙古日报(汉),2020-09-21(1).
作者简介:姬龙涛(1980-),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生管理。
【关键词】守望相助;多民族学校;民族团结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5-114-03
【本文著录格式】姬龙涛.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3(05):114-116.
基金项目: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领域研究项目“‘守望相助’在多民族学校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010)。
多民族学校是民族教育的重要阵地,是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坚强堡垒,多民族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多種方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各民族干部群众提出的“守望相助”是一种有效实践,在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守望相助”的必要
“守望相助”是在习近平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多民族实际结合下的创新性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政策,其核心内涵正是为了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多民族学校作为各族青少年同学习、共生活的场所,在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民族团结教育的重任,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这三个离不开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守望相助”是对上述理念的进一步解读和实践,强调各民族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互相帮助,强调各民族权利、责任和义务的有机统一,更强调了各民族互相帮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动性[2]。
多民族学校中的各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在校园朝夕相处,在学习、生活方面存在着自发性交往,如何将自发性交往提升为充分交流和深度交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施“守望相助”有利于推动各民族学生在交往中学会理解,在交流中学会接纳,在交融中学会包容。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各民族学生共同营造以民族学校为共有精神家园的氛围,实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目标,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在个体心中的深刻认同。各民族学生通过“守望相助”活动能够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上接受和行动上落实,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升学习[3]。
(二)可行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群众和民族地区特别关心,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全面推动我国民族工作进入新时代,为“守望相助”在多民族学校开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指导,具有社会可行性。
多民族学院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活动不断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操作可行性。
“守望相助”可以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认同,相互尊重;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践行“三个离不开”的效果;逐步引导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具有组织可行性。
二、实施“守望相助”的步骤
根据民族教育策略差异而导致的不同的教育效果,结合不同学校多民族的实际情况可以大致把实施“守望相助”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自发交往阶段。多民族学校往往根据学生的类别和培养目标,划分为不同的部门进行管理。由于不同部门的管理理念和学业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课下的自发行为和随机行为。这个阶段的交往不具有延续性和了解性,更多是靠学生之间的基本交往礼节来约束和指导,不具有守望相助的效果。
第二个阶段为充分交流阶段。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民族交流活动。比如: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饮食、服饰、风俗等民族文化及民族特色,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的相互了解;通过组织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体育活动,来加强不同民族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通过组织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才艺展演,来增进不同民族同学间的相互认同。不同民族的同学经过充分交流,他们之间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同时,也会促进彼此相互尊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每一个民族的同学都树立了自己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懂得了对其他民族的尊重,也更加明确了每一个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个阶段为深度交融阶段。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各种资源,促进不同民族同学间进一步交往交流,组织少数民族同学之间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结对帮扶,通过实施“守望相助·逐梦伴飞”系列活动,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强化“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和“三个离不开”的认识,实现多民族院校学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和谐效果。
三、实施“守望相助”的关键
多民族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具体“守望相助”活动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互联网游戏、个人情感、时间规划等方面的冲击,会出现积极性不高和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结合调研和实践过程,有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参考,有助于“守望相助”活动的推动。 (一)三个核心抓手
抓思想建设,用科学理论引领活动的健康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十九大报告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原则,坚持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上严要求,生活上多关心,活动上多交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目标。
抓组织建设,用坚强领导汇聚活动的磅礴力量。为凝聚学生的共识,统筹各方面力量,保障教育的效果,成立专门的“守望相助”活动领导组,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学生管理部门总负责,教学职能部门齐参与,形成一个党委领导、三全育人的良好局面。
抓制度建设,用规范管理促进活动的有序开展。为保障活动的健康、规范、可持续性开展,同步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参与主体(包括活动组织者和各民族学生)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是“践行三个离不开,促进各民族同学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要了解活动的原则是有序互助、追求实效、共同进步。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持续实施。
(二)两个特别重视
重视全面调研和榜样示范作用,“守望相助”需要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全面总动员,通过覆盖全面的调研,获得对参与学生的立体化分析,能够更加客观地总结活动开展的效果和实际意义。注重阶段化总结,不断表彰先进,树立榜样,有利于活动的持续性开展。
重视活动效果的总结,“守望相助”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过程,要强化活动的效果,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横向评比和纵向比对,来逐步达到活动开展的初衷。
四、实施“守望相助”的困难
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多方面的挑战,如何引导不同民族、不同学历、不同文化的少数民族学生主动参与“守望相助”活动是实施效果的关键,也是面临的主要困难。
不同民族的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存在着语言、文化、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直接减少甚至阻断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交往主要是课下的自发行为和随机行为,比如因为课余活动,可能因为占用场地进行交流,因为食堂打饭,可能因为排队占座进行交流。由于交往的层面过于零散、交流的深度过于肤浅。因此相互了解的程度就不够,容易出现矛盾与摩擦。
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例,就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难点:一、办学层次多。学院除了内地西藏高中班,还有河北省内一年制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三年制高招专科班和五年制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班。既有高中生,又有专科生,还有预科生,学生类别较多。二、民族数量多。学院在校生中,除了汉族外,还有藏族、门巴、珞巴、满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数量达到了15个。三、民族学生占比高,少数民族学生占学院学生总数的45%以上,在使民族学院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多民族学校的同时,也为学院的民族教育工作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五、结语
“守望相助”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具体实践过程体现了民族传统中的德性追求,展现了天下大同的道义境界[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多民族守望相助的实践,并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逐步将“守望相助”演化为治国理政实践所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理念[9]。
综上所述,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虽然短期会面临一些实施方面的困难,但是只要抓好重点工作,强化实施效果,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就必将对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处理好民族关系始终是国家政治生活极为重要的内容[4]。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多民族学校实施“守望相助”活动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参考文献:
[1]刘静.散杂居农村回汉关系实证研究——以河南省固始县马堽乡徐寨村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2]许星杰,张时空,丁龙召.守望相助: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9):13-15.
[3]熊晓琳.理论武装与实践的良性互动[J].人民论坛,2019(S1):36-37.
[4]胡威.时评丨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EB/OL].https:// www.sohu.com/a/344344545_114882,2019-9-30.
[5]賈圆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
[6]杨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J].南方论刊,2019(8)18-20.
[7]王月.习近平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的基本逻辑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8]徐晓颖.践行守望相助,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N].中国民族报,2020-08-11(6).
[9]艾北疆.践行守望相助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内蒙古日报(汉),2020-09-21(1).
作者简介:姬龙涛(1980-),男,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教育,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