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通用的中间件到针对行业的解决方案框架,IBM软件集团的变革透露出软件行业未来走向的端倪。
IBM不是一个盲目地迷信技术的公司,而是一个跟社会趋势结合得很紧密的公司。在100年的企业史中,IBM从生产打孔卡制表机、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起家;在电子管计算机、小型数据处理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方面有所建树;后开启大型机时代;进入个人电脑领域;拓展软件和服务业范围……
事实证明,在IT领域,想要在100年的时间里始终做到技术第一不容易,但从始至终引领技术为社会服务的潮流,是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的。不能不承认,在利用技术方面,IBM是有前瞻眼光的。
在IBM软件的第15个年头,软件集团内部的变革引人注目。2010年初,IBM软件部门拆分为解决方案和中间件两大业务部门。原来五大软件品牌加上新近收购的软件产品被整合为七大品牌:业务分析、Lotus、行业解决方案划为解决方案业务部门;WebSphere、Information Management、Rational、Tivoli划为中间件业务部门。
从中间件到行业解决方案是不是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转型,就像IBM扔掉PC业务?
行业是高价值领域
1995年,IBM开始拓展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业务,踏上了从海量业务到高价值业务的转型之路。
IBM前任CEO郭士纳曾这样谈到IBM软件:“IBM曾经创造了许多软件资产,但公司从来没有把这视为一种独特的业务领域。相反,这些软件资产只是被视为硬件的附加产品而埋没了。并且,这些软件不与其他公司的硬件相兼容。因此,我们缺乏的不是真正的软件业务,而是软件意识。”
2002年6月,当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第一次将IBM列进软件股板块时,一下子打乱了甲骨文、SAP等软件巨头原有的座次排序。
15年间,软件集团已经发展成为IBM增长速度最快、创造利润最多的部门,其在IBM战略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2000年以来,IBM软件业务的利润增加了两倍,2010年占到全公司利润的44%。
到现在,IBM软件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中间件产品家族,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在中国,IBM软件同样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新成立的行业解决方案部门被IBM寄予厚望。IBM的发展思路是转向高价值领域,从当年毫不手软地弃掉PC就可看出。IBM希望行业解决方案市场的增长能够达到中间件市场的两倍。
IBM的目标是2015年,软件业务利润占全公司利润的50%。行业解决方案是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行业解决方案,把中间件产品线整合成为基于客户需求、面向行业的框架,为行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开放和高度集成的软件开发环境和平台。行业用户利用行业框架开发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重用现有的行业解决方案,确保解决方案符合业务运营需求,还能快速适应业务环境中多变的各项需求。
“企业架构的变化源自于我们产品策略的变化。随着产品做得越来越大,软件集团达到了200亿美元的年营收。这时我们就提出,要更加有重点。如何才能更有重点呢?我们将软件分为两大业务领域,一是中间件业务,持续提供我们领先行业的中间件产品;二是解决方案业务,以行业为中心,面向商业需求,将技术和业务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2010年8月,IBM软件集团中间件业务的负责人Robert J. LeBlanc这样对本报记者阐述软件集团的架构变化。
从提供通用的中间件到提供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框架,更加行业化的产品能够带来更高的价值——IBM软件集团内部的变革明确了这一观点。事实上,就拿中国市场来说,近两年,两化融合的推进,产业升级的需求,改善民生的需要,诸多软件企业都将受益于“调结构,促转型”。
分合作伙伴一杯羹?
就IBM全球来说,虽然行业解决方案的策略在2010年就提出了,但在中国地区,这一策略是在今年正式对媒体完整地发布。
2010年履新的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胡志忠,在3月18日的2011年IBM软件策略发布会上指出,结合中国特色的行业需求,IBM软件将围绕“兴产业,促转型”、“惠民生,创和谐”和“勇创新,赢未来”三大主题发展,也就是关注转型、民生和技术创新三个领域。涉及到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金融、电信、交通、能源、智慧城市与医疗等。
IBM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4项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IBM软件中国开发中心的“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结合中国行业客户特点定制行业用户解决方案。2010年初,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就已经推出10个行业解决方案框架,为13个行业提供支持。这些行业包括:电信、能源和公用事业、零售、消费品、交通和运输、银行、保险、汽车、电子、航空、石油化工、政府和医疗行业。
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和全球的其他实验室协同工作,开发行业解决方案,“比如针对金融业经常用到的我们叫做BTT,它的核心开发就是在中国进行的,这是一个方面,跟全球一个实验室共同做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到将IBM在全球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参考架构和框架落地中国。” IBM软件服务及中国开发中心行业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胡晓专说。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演进过程。
“我们的解决方案反映了客户的需求,并且是在我们以往的实施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是实验室闭门造车的成果。可以看到,我们是在市场的实践当中,把众多项目的最佳实践总结出来,然后把它们预置成一些组件。”IBM全球新兴市场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副总裁Fiona McMaster说。
目前IBM的软件解决方案部门已经启动了名为“迈向市场”的新计划。IBM的行业解决方案包含业务分析、协作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管理、企业内容管理和行业产品等分支。IBM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行业老虎”(Industry Tiger)的团队。这个“老虎”团队专注于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一些深入的行业专业技能,向用户交付更具行业相关性的软件解决方案。
这种改变也不由地让人担心,IBM会不会是与合作伙伴抢食,分合作伙伴的一杯羹?既然有了行業框架,那些原本帮助IBM做行业客户的合作伙伴是不是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我在这个位置上不是没有原因的。”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总经理兼大中华区策略与地区合作伙伴部总经理李永财说,“有了行业框架,合作伙伴就有精力帮助客户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这将给合作伙伴和客户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建立这个生态系统,而我过去在IBM做的就是这一块的工作。”
收购是转型捷径
收购和自主研发,对IBM软件集团的发展和转型同等重要。
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07年至2009年,IBM投入82亿美元用于软件业务收购,同时也投入95亿美元进行软件产品研发。收购和研发投入几乎持平。自2001年以来的十年间,IBM已完成了对70多家软件公司的收购。在未来5年,IBM用于收购的资金达200亿美元。2011年,IBM的主要收购目标将会继续集中在软件公司。
IBM软件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收购史。
自1995年IBM将软件业务独立为子公司开始,收购就是IBM软件发展的主要手段。软件业务的半壁江山都是构建在收购基础上的。1995年以35亿美元得到Lotus,1996年收购Tivoli,2002年用21亿美元收购Rational。加之IBM自己研发的WebSphere和DB2,构成了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五大品牌组成的中间件版图。
以五大品牌为框架,IBM不断通过收购丰富软件版图。比如前后共计花费20多亿美元买来的Informix,当然也有大量价格低廉、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有些公司被收购后,名字不见了,技术被融进软件产品中。还不能不提IBM全球服务部在2002年以35亿美元收购的普华永道,可以说是为IBM软件业务打下坚实基础的“神来之笔”。
为何如此看重收购策略?
“有时候,有些东西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外,我们利用收购把这种竞争力带进IBM,扩大我们的发明版图,从而增加投资组合。”IBM高级副总裁、系统科技集团与软件集团总经理Steve Mills说。Steve Mills过去一直担任软件集团的掌门人。
战略、技术和技能——这是IBM软件考量收购的三个主要方面。战略上,要考虑收购对象是不是針对高价值、高增长的细分市场,或者借此进入邻近的市场领域,进行市场整合。技术上,收购对象是否能补充IBM缺乏的技术能力。技能上,收购对象是否能输入创新人才和创造力。
“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收购都与某一个主要类别的中间件业务相契合。我们收购的产品和技术与我们正在销售的产品和技术高度吻合,这提升了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价值。”Steve Mills说。
IBM有一套严格的收购方法论,这保证了每一次的收购都没有偏离主线。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产品销售总监林鸿昱说:“第一,一定是从技术的互补性和市场需求上做一个判断,这项产品或技术是自己去开发还是用市面上现成的高端或者先进产品。第二,就是成本上的评估。第三,假如自主研发需要一百块,收购要150块,就要看这150块是不是值得,要看有没有市场上的客户群或者市场上的潜在回收。第四,就是文化,收购最难的就是整合,1 1不一定会大于2,因为软件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人,技术是在人的脑袋里面。任何一个阶段,假设评估结果不是那么正向的话,可能就不会采用收购的手段,而是采用其他合作的手段,比如IBM注资。”
“收购是瞬息万变的。” 林鸿昱补充说,“IBM已经清楚规划出加深核心竞争力的蓝图,凡是在这个蓝图范围之内的,所有的不管是公司还是提供技术的厂商,都有可能是一个合作的对象。”
从2011年到2015年,业务分析、云计算、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等领域将是IBM进行收购的热点领域。
在近期所有的收购中,值得一提的是业务分析产品线的构建。也正是通过构建业务分析能力,“沃森”获得了比“深蓝”更聪明的大脑。
从2008年开始,IBM相继收购了Cognos、SPSS、Clarity、Openpages等公司。2008年,IBM收购了Cognos,Cognos是世界上最大的业务智能软件制造商,它帮助用户提取数据,分析并汇总得出报表。SPSS是国际公认的统计分析软件,帮助客户对数据进行预测性分析,以发现未曾预料的规律和关联。2010年,IBM又收购了管理风险和法规软件商OpenPages,OpenPages不仅仅支持分析需求,更注重以风险管理和法律遵从的方式实现这一点。同年,IBM还收购了Clarity,Clarity能够提供财务预算、规划、预测和分析功能。
这几次收购诠释出IBM通过收购构建业务分析产品线的路线图。“我们通过收购,补充我们在业务分析上的能力,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关于如何抽取、传输数据模型的数据,把数据抽取下来做一个‘清洗’变成一个‘干净’的数据。第二个阶段,我们收购的公司是在这个‘干净’的数据里做挖掘、分析和建模。第三个阶段,不仅能够做分析,还能够做预测和风险管控,能够帮企业做建议。”林鸿昱说。
2010年,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成立了收购业务部门。陈文丰担任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事实上,IBM过去在亚洲范围的收购并不多见。
帮助收购进来的公司融入IBM公司体系,是陈文丰的主要任务。“软件就是人才,人才是软件公司的生命。我们收购一个产品,也买进了技术和人才,我们希望这些人才100%进入IBM。”陈文丰说。
从服务中国到服务世界
有一则笑话讲:A对B说,听说你在IBM工作,很有前途啊,你们公司老总不是姓彭(指彭明胜)的中国人嘛!
从IBM CEO的颇有中国味儿的译名,就可窥见IBM本土化策略的高明之处。过去十年,中国的软件产业保持了年均38%的迅猛增长,被誉为中国软件发展的“黄金十年”。IBM软件集团也是中国软件产业成长的参与者。
郭士纳曾期望:“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IBM 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 IBM 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IBM 现任 CEO 彭明盛进一步表示:“仅仅被看成是中国最好的外国企业是不够的, 我们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公司。”
中国特色给了IBM软件与众不同的思考。“以中国的银行为例子,银行的交易量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所以要解决这种交易量的技术,就要为中国去研发、调优,去做到更好。中国的电信行业也一样,十亿人口上了网络,这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先进的需求。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在调整,去适应中国特色。比如在流程方面,中国用户的很多业务流程要求具有弹性,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调整。这就是中国行业特色造成的结果。”胡晓专说。
IBM不是一个盲目地迷信技术的公司,而是一个跟社会趋势结合得很紧密的公司。在100年的企业史中,IBM从生产打孔卡制表机、钟表、秤和奶酪切片机起家;在电子管计算机、小型数据处理计算机、集成电路计算机方面有所建树;后开启大型机时代;进入个人电脑领域;拓展软件和服务业范围……
事实证明,在IT领域,想要在100年的时间里始终做到技术第一不容易,但从始至终引领技术为社会服务的潮流,是可以做成百年老店的。不能不承认,在利用技术方面,IBM是有前瞻眼光的。
在IBM软件的第15个年头,软件集团内部的变革引人注目。2010年初,IBM软件部门拆分为解决方案和中间件两大业务部门。原来五大软件品牌加上新近收购的软件产品被整合为七大品牌:业务分析、Lotus、行业解决方案划为解决方案业务部门;WebSphere、Information Management、Rational、Tivoli划为中间件业务部门。
从中间件到行业解决方案是不是也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转型,就像IBM扔掉PC业务?
行业是高价值领域
1995年,IBM开始拓展软件和服务领域的业务,踏上了从海量业务到高价值业务的转型之路。
IBM前任CEO郭士纳曾这样谈到IBM软件:“IBM曾经创造了许多软件资产,但公司从来没有把这视为一种独特的业务领域。相反,这些软件资产只是被视为硬件的附加产品而埋没了。并且,这些软件不与其他公司的硬件相兼容。因此,我们缺乏的不是真正的软件业务,而是软件意识。”
2002年6月,当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第一次将IBM列进软件股板块时,一下子打乱了甲骨文、SAP等软件巨头原有的座次排序。
15年间,软件集团已经发展成为IBM增长速度最快、创造利润最多的部门,其在IBM战略版图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自2000年以来,IBM软件业务的利润增加了两倍,2010年占到全公司利润的44%。
到现在,IBM软件拥有了世界上最丰富的中间件产品家族,是全球最大的企业级软件提供商。在中国,IBM软件同样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新成立的行业解决方案部门被IBM寄予厚望。IBM的发展思路是转向高价值领域,从当年毫不手软地弃掉PC就可看出。IBM希望行业解决方案市场的增长能够达到中间件市场的两倍。
IBM的目标是2015年,软件业务利润占全公司利润的50%。行业解决方案是增长的重要支撑点。
行业解决方案,把中间件产品线整合成为基于客户需求、面向行业的框架,为行业用户提供了一个完整、开放和高度集成的软件开发环境和平台。行业用户利用行业框架开发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重用现有的行业解决方案,确保解决方案符合业务运营需求,还能快速适应业务环境中多变的各项需求。
“企业架构的变化源自于我们产品策略的变化。随着产品做得越来越大,软件集团达到了200亿美元的年营收。这时我们就提出,要更加有重点。如何才能更有重点呢?我们将软件分为两大业务领域,一是中间件业务,持续提供我们领先行业的中间件产品;二是解决方案业务,以行业为中心,面向商业需求,将技术和业务更好地结合到一起。” 2010年8月,IBM软件集团中间件业务的负责人Robert J. LeBlanc这样对本报记者阐述软件集团的架构变化。
从提供通用的中间件到提供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框架,更加行业化的产品能够带来更高的价值——IBM软件集团内部的变革明确了这一观点。事实上,就拿中国市场来说,近两年,两化融合的推进,产业升级的需求,改善民生的需要,诸多软件企业都将受益于“调结构,促转型”。
分合作伙伴一杯羹?
就IBM全球来说,虽然行业解决方案的策略在2010年就提出了,但在中国地区,这一策略是在今年正式对媒体完整地发布。
2010年履新的IBM大中华区软件集团总经理胡志忠,在3月18日的2011年IBM软件策略发布会上指出,结合中国特色的行业需求,IBM软件将围绕“兴产业,促转型”、“惠民生,创和谐”和“勇创新,赢未来”三大主题发展,也就是关注转型、民生和技术创新三个领域。涉及到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包括:金融、电信、交通、能源、智慧城市与医疗等。
IBM已在全球范围内推出14项行业框架和行业解决方案。IBM软件中国开发中心的“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结合中国行业客户特点定制行业用户解决方案。2010年初,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就已经推出10个行业解决方案框架,为13个行业提供支持。这些行业包括:电信、能源和公用事业、零售、消费品、交通和运输、银行、保险、汽车、电子、航空、石油化工、政府和医疗行业。
中国行业解决方案实验室和全球的其他实验室协同工作,开发行业解决方案,“比如针对金融业经常用到的我们叫做BTT,它的核心开发就是在中国进行的,这是一个方面,跟全球一个实验室共同做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第二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涉及到将IBM在全球的行业解决方案以及参考架构和框架落地中国。” IBM软件服务及中国开发中心行业解决方案大中华区总经理胡晓专说。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演进过程。
“我们的解决方案反映了客户的需求,并且是在我们以往的实施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是实验室闭门造车的成果。可以看到,我们是在市场的实践当中,把众多项目的最佳实践总结出来,然后把它们预置成一些组件。”IBM全球新兴市场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副总裁Fiona McMaster说。
目前IBM的软件解决方案部门已经启动了名为“迈向市场”的新计划。IBM的行业解决方案包含业务分析、协作解决方案、电子商务、企业营销管理、企业内容管理和行业产品等分支。IBM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名为“行业老虎”(Industry Tiger)的团队。这个“老虎”团队专注于为中小企业用户提供一些深入的行业专业技能,向用户交付更具行业相关性的软件解决方案。
这种改变也不由地让人担心,IBM会不会是与合作伙伴抢食,分合作伙伴的一杯羹?既然有了行業框架,那些原本帮助IBM做行业客户的合作伙伴是不是就没有了生存空间?
“我在这个位置上不是没有原因的。”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行业解决方案业务总经理兼大中华区策略与地区合作伙伴部总经理李永财说,“有了行业框架,合作伙伴就有精力帮助客户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这将给合作伙伴和客户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建立这个生态系统,而我过去在IBM做的就是这一块的工作。”
收购是转型捷径
收购和自主研发,对IBM软件集团的发展和转型同等重要。
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07年至2009年,IBM投入82亿美元用于软件业务收购,同时也投入95亿美元进行软件产品研发。收购和研发投入几乎持平。自2001年以来的十年间,IBM已完成了对70多家软件公司的收购。在未来5年,IBM用于收购的资金达200亿美元。2011年,IBM的主要收购目标将会继续集中在软件公司。
IBM软件发展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收购史。
自1995年IBM将软件业务独立为子公司开始,收购就是IBM软件发展的主要手段。软件业务的半壁江山都是构建在收购基础上的。1995年以35亿美元得到Lotus,1996年收购Tivoli,2002年用21亿美元收购Rational。加之IBM自己研发的WebSphere和DB2,构成了DB2、Lotus、Tivoli、WebSphere、Rational五大品牌组成的中间件版图。
以五大品牌为框架,IBM不断通过收购丰富软件版图。比如前后共计花费20多亿美元买来的Informix,当然也有大量价格低廉、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有些公司被收购后,名字不见了,技术被融进软件产品中。还不能不提IBM全球服务部在2002年以35亿美元收购的普华永道,可以说是为IBM软件业务打下坚实基础的“神来之笔”。
为何如此看重收购策略?
“有时候,有些东西在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之外,我们利用收购把这种竞争力带进IBM,扩大我们的发明版图,从而增加投资组合。”IBM高级副总裁、系统科技集团与软件集团总经理Steve Mills说。Steve Mills过去一直担任软件集团的掌门人。
战略、技术和技能——这是IBM软件考量收购的三个主要方面。战略上,要考虑收购对象是不是針对高价值、高增长的细分市场,或者借此进入邻近的市场领域,进行市场整合。技术上,收购对象是否能补充IBM缺乏的技术能力。技能上,收购对象是否能输入创新人才和创造力。
“我们所做的每一项收购都与某一个主要类别的中间件业务相契合。我们收购的产品和技术与我们正在销售的产品和技术高度吻合,这提升了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价值。”Steve Mills说。
IBM有一套严格的收购方法论,这保证了每一次的收购都没有偏离主线。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产品销售总监林鸿昱说:“第一,一定是从技术的互补性和市场需求上做一个判断,这项产品或技术是自己去开发还是用市面上现成的高端或者先进产品。第二,就是成本上的评估。第三,假如自主研发需要一百块,收购要150块,就要看这150块是不是值得,要看有没有市场上的客户群或者市场上的潜在回收。第四,就是文化,收购最难的就是整合,1 1不一定会大于2,因为软件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人,技术是在人的脑袋里面。任何一个阶段,假设评估结果不是那么正向的话,可能就不会采用收购的手段,而是采用其他合作的手段,比如IBM注资。”
“收购是瞬息万变的。” 林鸿昱补充说,“IBM已经清楚规划出加深核心竞争力的蓝图,凡是在这个蓝图范围之内的,所有的不管是公司还是提供技术的厂商,都有可能是一个合作的对象。”
从2011年到2015年,业务分析、云计算、智慧城市、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等领域将是IBM进行收购的热点领域。
在近期所有的收购中,值得一提的是业务分析产品线的构建。也正是通过构建业务分析能力,“沃森”获得了比“深蓝”更聪明的大脑。
从2008年开始,IBM相继收购了Cognos、SPSS、Clarity、Openpages等公司。2008年,IBM收购了Cognos,Cognos是世界上最大的业务智能软件制造商,它帮助用户提取数据,分析并汇总得出报表。SPSS是国际公认的统计分析软件,帮助客户对数据进行预测性分析,以发现未曾预料的规律和关联。2010年,IBM又收购了管理风险和法规软件商OpenPages,OpenPages不仅仅支持分析需求,更注重以风险管理和法律遵从的方式实现这一点。同年,IBM还收购了Clarity,Clarity能够提供财务预算、规划、预测和分析功能。
这几次收购诠释出IBM通过收购构建业务分析产品线的路线图。“我们通过收购,补充我们在业务分析上的能力,在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关于如何抽取、传输数据模型的数据,把数据抽取下来做一个‘清洗’变成一个‘干净’的数据。第二个阶段,我们收购的公司是在这个‘干净’的数据里做挖掘、分析和建模。第三个阶段,不仅能够做分析,还能够做预测和风险管控,能够帮企业做建议。”林鸿昱说。
2010年,IBM软件集团大中华区成立了收购业务部门。陈文丰担任这个部门的负责人。事实上,IBM过去在亚洲范围的收购并不多见。
帮助收购进来的公司融入IBM公司体系,是陈文丰的主要任务。“软件就是人才,人才是软件公司的生命。我们收购一个产品,也买进了技术和人才,我们希望这些人才100%进入IBM。”陈文丰说。
从服务中国到服务世界
有一则笑话讲:A对B说,听说你在IBM工作,很有前途啊,你们公司老总不是姓彭(指彭明胜)的中国人嘛!
从IBM CEO的颇有中国味儿的译名,就可窥见IBM本土化策略的高明之处。过去十年,中国的软件产业保持了年均38%的迅猛增长,被誉为中国软件发展的“黄金十年”。IBM软件集团也是中国软件产业成长的参与者。
郭士纳曾期望:“它设在中国,为中国人服务,有朝一日也为全世界服务。IBM 中国公司必将会成为‘中国的 IBM 公司’,成为中国经济的一部分。”
IBM 现任 CEO 彭明盛进一步表示:“仅仅被看成是中国最好的外国企业是不够的, 我们要成为中国最好的公司。”
中国特色给了IBM软件与众不同的思考。“以中国的银行为例子,银行的交易量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所以要解决这种交易量的技术,就要为中国去研发、调优,去做到更好。中国的电信行业也一样,十亿人口上了网络,这是非常独特的,也是非常先进的需求。我们的研发团队也做了非常大的努力在调整,去适应中国特色。比如在流程方面,中国用户的很多业务流程要求具有弹性,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调整。这就是中国行业特色造成的结果。”胡晓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