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课堂互动的构建者;良好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教师引导的成效。但教育实践发现,传统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存在主体消解的弊端,素质教育改革实践中教师也常面临构建何种师生互动的难题,导致师生互动效果差甚至无效,小学语文课堂中亦是如此。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鲜活“生命”,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出发,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视为生命活动的交互,对于构建合理的师生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叶澜在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中提到,教育是生命交互与沟通的过程。生命化教育即是以生命为核心,依据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为生命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生命体验。
一、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一)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决定了师生互动方向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動接受者,二者间的互动是不平等的、单向的。但每个个体对于自身生命发展都具有平等的主体权利,因而彼此间的交互也是平等、双向的。强调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必须双向、平等。这首先意味着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性,成为平等互动双方中的一边,其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应受到尊重,从而保证学生按自身需要获得发展。其次,这也意味着教师对于师生互动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即尽管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具有平等交互的权利,教师不能干扰、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也不需要完全被动地由学生把握师生互动。
(二)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决定了师生互动内容
语文学科具有包容性,它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价值观形成。在生命化教育视角下,任何小学生都是完整的人,知识增长只是他们发展的一个方面,多方发展才是生命发展应有的形态;而人格、个性、道德、能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形成和完善与其生命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生命化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内容提出了要求,仅以学科知识作为互动内容是不够的,还应注重学生相关技能的进步、能力水平的提高、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三)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师生互动差别
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具有与他人相区别的一系列稳定的个性心理特质。因此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小学生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善于理解,有的优于表达;有的活泼主动,有的安静内敛。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提出,应使所有个体受到与其相适宜的教育,这与生命化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要求相同。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一刀切”的师生互动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宜性师生互动的构建必须考虑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独特生命特点。
(四)生命发展的体验决定了师生互动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是不同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交互,是一种生命体验的交融。生命体验并不仅仅是对实践活动的简单感受,更是生命整体的运动,是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撼动着人的情感;如学生可以在一次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感受爱与尊重。由于教师的发展水平高于小学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师生互动的引导方,重视生命发展的体验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运用语言、动作等互动手段唤醒学生对互动内容的积极感受,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生命化”师生互动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旨在以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展现生命价值,实现教学相长的生命发展。但很多教师缺乏生命化教育的目光,导致师生互动单向、低效。因此,教师应从观念改变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生命化”的师生互动,以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创设双向互动环境,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命化教育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主动发起者、主动呼应者。传统课堂上常见这样一幕,教师频繁发起师生互动但乏人呼应,或学生的回应结果不被教师认可,这是由于教师权威正逐渐消磨着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时的主体性。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良久,但上述单向的师生互动仍然普遍存在,创设双向互动环境,重新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刻不容缓。首先,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民主、平等的气氛,课堂之外也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不再“惧怕”教师,意识到课堂是一个能在特定规则下主动自由表达和参与的环境,而不需其三缄其口。其次,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起师生互动,如在学生主动提问时积极地给予反馈,并表扬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行为。最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该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多采用追问和探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或进行头脑风暴、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考,以此支撑语文教学。
(二)关注完整生命发展,建立多维互动内容
教师是学生完整生命发展的促进者,在进行师生互动时更应着眼于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发展,为学生建立多维互动内容。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各类“营养”,扩展语文教学的外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授更多自然科学知识或人文观念,而是要求不能将师生互动的内容局限于课本上,应同时注重情感引导、观念树立、社会性发展,尽可能的师生互动包罗万象,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其次,教师应筛选师生互动内容,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并非全部发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和谐全面提升,而不是知识技能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时也不要盲目扩充互动内容,仍应以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主。
(三)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形成适宜性互动结构
独特的生命个性标志着独特的生命价值,而实现生命价值必须经过适宜性发展,师生互动便是促进师生适宜性发展的一种方式。形成适宜性互动,首先要求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并非要消解班级授课制,而是要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如利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打造多样化师生互动以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形成适宜性互动也不能泯灭教师的个性发展要求,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能力体系和交往特点。教师在尽量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尽量选择适合自身的师生互动方式,调整师生互动节奏,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还能发挥教师优势,为学生营造精良的互动环境。另外,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闪光之处,不能仅看到学生的成绩,更应看到学生的努力、良好品质、优秀思维、独特的能力。
(四)改变功利价值理念,以情感构建师生互动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没有情感融入的师生互动是不合格的,只有师生都有充分的情感理解与表达,才能真正实现生命间的交互,创造有价值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形成的功利性价值理念,不再将回答正确与否作为师生互动成效的价值判断标准,而是应该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思维是否有逻辑条理、是否有情感投入作为师生互动成效的判断标准。在语文这种人文性、情感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肯定学生的情感投入,呼应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构建良好师生互动的必然条件。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的教育发展热点。树立生命化教育理念,构建起和谐、平等、发展、体验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才能使师生互动真正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基于生命化教育立场的语文教育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作者简介:梁菊香,女,1987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研究方向为小学教学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叶澜在生命实践教育理论中提到,教育是生命交互与沟通的过程。生命化教育即是以生命为核心,依据学生生命发展的规律和需求,为生命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它强调学生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完整性、独特性和生命体验。
一、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一)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决定了师生互动方向
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動接受者,二者间的互动是不平等的、单向的。但每个个体对于自身生命发展都具有平等的主体权利,因而彼此间的交互也是平等、双向的。强调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决定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必须双向、平等。这首先意味着学生在师生互动中应充分发挥主体性,成为平等互动双方中的一边,其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应受到尊重,从而保证学生按自身需要获得发展。其次,这也意味着教师对于师生互动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即尽管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具有平等交互的权利,教师不能干扰、忽视学生的主动发展,也不需要完全被动地由学生把握师生互动。
(二)生命发展的完整性决定了师生互动内容
语文学科具有包容性,它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价值观形成。在生命化教育视角下,任何小学生都是完整的人,知识增长只是他们发展的一个方面,多方发展才是生命发展应有的形态;而人格、个性、道德、能力、社会性、情感等的形成和完善与其生命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因此,生命化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内容提出了要求,仅以学科知识作为互动内容是不够的,还应注重学生相关技能的进步、能力水平的提高、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等。
(三)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师生互动差别
每个人都是独特、不可替代的生命个体,具有与他人相区别的一系列稳定的个性心理特质。因此作为独特生命个体的小学生发展特点也各不相同,有的善于理解,有的优于表达;有的活泼主动,有的安静内敛。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提出,应使所有个体受到与其相适宜的教育,这与生命化教育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要求相同。生命发展的独特性决定了“一刀切”的师生互动无法照顾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宜性师生互动的构建必须考虑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独特生命特点。
(四)生命发展的体验决定了师生互动情感
小学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是不同个体生命实践活动的交互,是一种生命体验的交融。生命体验并不仅仅是对实践活动的简单感受,更是生命整体的运动,是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撼动着人的情感;如学生可以在一次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中获得快乐的情感,感受爱与尊重。由于教师的发展水平高于小学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是师生互动的引导方,重视生命发展的体验要求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世界,运用语言、动作等互动手段唤醒学生对互动内容的积极感受,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生命化”师生互动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旨在以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展现生命价值,实现教学相长的生命发展。但很多教师缺乏生命化教育的目光,导致师生互动单向、低效。因此,教师应从观念改变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构建“生命化”的师生互动,以使教师和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
(一)创设双向互动环境,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命化教育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更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主动发起者、主动呼应者。传统课堂上常见这样一幕,教师频繁发起师生互动但乏人呼应,或学生的回应结果不被教师认可,这是由于教师权威正逐渐消磨着学生参与教育活动时的主体性。尽管素质教育已推行良久,但上述单向的师生互动仍然普遍存在,创设双向互动环境,重新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刻不容缓。首先,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轻松、活跃、民主、平等的气氛,课堂之外也要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关系,使学生不再“惧怕”教师,意识到课堂是一个能在特定规则下主动自由表达和参与的环境,而不需其三缄其口。其次,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发起师生互动,如在学生主动提问时积极地给予反馈,并表扬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行为。最后,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该起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作用,如教师可以多采用追问和探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或进行头脑风暴、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发散思考,以此支撑语文教学。
(二)关注完整生命发展,建立多维互动内容
教师是学生完整生命发展的促进者,在进行师生互动时更应着眼于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完整发展,为学生建立多维互动内容。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充足的各类“营养”,扩展语文教学的外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授更多自然科学知识或人文观念,而是要求不能将师生互动的内容局限于课本上,应同时注重情感引导、观念树立、社会性发展,尽可能的师生互动包罗万象,促进学生生命的完整发展。其次,教师应筛选师生互动内容,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并非全部发展。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和谐全面提升,而不是知识技能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时也不要盲目扩充互动内容,仍应以学生语文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的发展为主。
(三)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形成适宜性互动结构
独特的生命个性标志着独特的生命价值,而实现生命价值必须经过适宜性发展,师生互动便是促进师生适宜性发展的一种方式。形成适宜性互动,首先要求教师尽量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并非要消解班级授课制,而是要使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如利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结合,打造多样化师生互动以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形成适宜性互动也不能泯灭教师的个性发展要求,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能力体系和交往特点。教师在尽量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尽量选择适合自身的师生互动方式,调整师生互动节奏,这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还能发挥教师优势,为学生营造精良的互动环境。另外,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闪光之处,不能仅看到学生的成绩,更应看到学生的努力、良好品质、优秀思维、独特的能力。
(四)改变功利价值理念,以情感构建师生互动
生命化教育理念下,没有情感融入的师生互动是不合格的,只有师生都有充分的情感理解与表达,才能真正实现生命间的交互,创造有价值的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育中形成的功利性价值理念,不再将回答正确与否作为师生互动成效的价值判断标准,而是应该以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考、思维是否有逻辑条理、是否有情感投入作为师生互动成效的判断标准。在语文这种人文性、情感性极强的学科教学中,肯定学生的情感投入,呼应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构建良好师生互动的必然条件。
生命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新的教育发展热点。树立生命化教育理念,构建起和谐、平等、发展、体验的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才能使师生互动真正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基于生命化教育立场的语文教育再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6).
作者简介:梁菊香,女,1987年生,山东省枣庄市人,研究方向为小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