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孩子们的身心素质与智力水平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容易由于环境因素而产生动摇,所以,小学教师必须要注重孩子们的德育教育,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指导。可是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德育难题成为每个小学老师都应当深入探究的内容。本文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提出了几点培养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灵教育;实效性
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德育工作是学校以及教师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德育指导必须要完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道德观念逐步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实施性较为低下,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的内心被触动,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呢?下文中阐述了几点策略。
一、 贴近孩子的心灵
小学阶段的儿童们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世界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头脑之中充斥着感性与直观得事物。要想触动孩子们的心灵,首先就要结合这一特点,去贴近他们的内心。只有如此,教师们才能够真正明白孩子们渴望什么、烦恼是什么,才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并处理问题,拉近双方的距离,并在无形之中给予他们爱的关怀。虽然所有的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陪伴着小学生们,然而师生之间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老师不懂学生的思维,不懂得以他们的想法去解决问题;以至于许多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心。老师不能仅仅用威严来管理学生,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与同伴,用宽容与耐心去了解每一位同学,构建起师生互动与交流的桥梁,真正贴近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我们班中的同学们都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从小被捧在手心,有的则因为家长工作忙碌而被忽视,面对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我更是抱着全部的爱去关注他们。一次上课时,一位同学出现了胃疼的现象,然而家长又没办法及时来学校,我便亲自在医务室陪着他,抱着他,帮他揉胃。经历这次事件之后,这名同学真正向我敞开了胸怀,并且表示希望父母能够多陪伴他。我也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家长,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教师在学生孤独无助时投下的温暖,往往能让他真正走出泥泞,帮助他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未来。
二、 真情实感教学,激励、感化每个学生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添瓦。孩子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的风气,所以,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指导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此同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又十分特殊,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情绪极易冲动,做事情往往全凭自己的好奇心,这种不成熟的行为特点很容易导致出现差错。因此教师们应当以身作则,在教育过程中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从而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无差别地尊重每一位同学,绝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而戴有色眼镜区分他们,尽自己所能发掘每位同学的闪光点,用宽容与耐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能够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所管理的班级中有四位很难管教的学生,平常各种顽皮打闹,但凡作文课总是拖到最后才交。有一次他们直到放学才写了几个字而已,我看到他们的父母都还没有来接,便要求他们在教室等待并继续写文章,而我则边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一边陪着他们。待我批改了大半,发现他们还是没有动笔,顿时怒火中烧,就想着“既然你们不写那我也奉陪到底”。过了一会我回到办公室,看见抽屉里有一包饼干,便顺手吃了几块充饥,一想到四个调皮鬼还在写作文,便又折回去给他们饼干垫一下肚子。四个小家伙本以为等待他们的是我的大发雷霆,没想到我竟然还惦记着他们的肚子,瞬间红了脸,抓紧把文章写完交给了我,而我也察觉到了他们内心微妙的变化。并不是几块饼干多美味,而是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关爱,才愿意用同样的善意来作为回报。
三、 要尊重孩子的心灵
尊重别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任何人的尊严都容不得他人侵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却极高,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当他们得到了内心深处的满足,则会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对自身建立足够的自信,从而增强教师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我们班级午睡期间,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和一位成绩不佳的同学因为争吵而被记录在册,我找到他们两个人认真询问了状况,给以每个人应该受到的批评。在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我不会因为成绩而对某一方进行偏袒或歧视,而是尊重了他们的人格,同时教导了他们要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午休的權利。教师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人,这一角色的行为会给学生们产生无法泯灭的影响,只有用真挚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德育指导。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必须要通过心灵之间的碰撞,情感层面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们有如沐春风之感,继而由内心深处迸发出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指导个人的行为作风,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受到良好德育品德的熏陶,从而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87-91.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1):52.
[3]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9-13.
作者简介:
罗鹏芝,湖南省耒阳市,湖南省耒阳市公平圩镇中心完小。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灵教育;实效性
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德育工作是学校以及教师们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良好的德育指导必须要完成心灵与心灵之间的碰撞、情感与价值观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让道德观念逐步在孩子们的心中形成,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现阶段的教育工作中,德育教育的实施性较为低下,究竟如何才能够让学生们的内心被触动,从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呢?下文中阐述了几点策略。
一、 贴近孩子的心灵
小学阶段的儿童们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世界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头脑之中充斥着感性与直观得事物。要想触动孩子们的心灵,首先就要结合这一特点,去贴近他们的内心。只有如此,教师们才能够真正明白孩子们渴望什么、烦恼是什么,才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并处理问题,拉近双方的距离,并在无形之中给予他们爱的关怀。虽然所有的老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陪伴着小学生们,然而师生之间却有着不可逾越的距离。老师不懂学生的思维,不懂得以他们的想法去解决问题;以至于许多学生看似在认真听讲,实际上根本没有用心。老师不能仅仅用威严来管理学生,更要成为他们的朋友与同伴,用宽容与耐心去了解每一位同学,构建起师生互动与交流的桥梁,真正贴近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例如我们班中的同学们都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有的从小被捧在手心,有的则因为家长工作忙碌而被忽视,面对这些缺少关爱的孩子,我更是抱着全部的爱去关注他们。一次上课时,一位同学出现了胃疼的现象,然而家长又没办法及时来学校,我便亲自在医务室陪着他,抱着他,帮他揉胃。经历这次事件之后,这名同学真正向我敞开了胸怀,并且表示希望父母能够多陪伴他。我也及时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家长,引起了他们的重视。教师在学生孤独无助时投下的温暖,往往能让他真正走出泥泞,帮助他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未来。
二、 真情实感教学,激励、感化每个学生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重视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添瓦。孩子们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社会的风气,所以,重视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指导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与此同时,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又十分特殊,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情绪极易冲动,做事情往往全凭自己的好奇心,这种不成熟的行为特点很容易导致出现差错。因此教师们应当以身作则,在教育过程中投入自身的真实情感,从而给学生们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得学生们在无形之中受到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无差别地尊重每一位同学,绝不能因为成绩的好坏而戴有色眼镜区分他们,尽自己所能发掘每位同学的闪光点,用宽容与耐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能够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例如我所管理的班级中有四位很难管教的学生,平常各种顽皮打闹,但凡作文课总是拖到最后才交。有一次他们直到放学才写了几个字而已,我看到他们的父母都还没有来接,便要求他们在教室等待并继续写文章,而我则边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一边陪着他们。待我批改了大半,发现他们还是没有动笔,顿时怒火中烧,就想着“既然你们不写那我也奉陪到底”。过了一会我回到办公室,看见抽屉里有一包饼干,便顺手吃了几块充饥,一想到四个调皮鬼还在写作文,便又折回去给他们饼干垫一下肚子。四个小家伙本以为等待他们的是我的大发雷霆,没想到我竟然还惦记着他们的肚子,瞬间红了脸,抓紧把文章写完交给了我,而我也察觉到了他们内心微妙的变化。并不是几块饼干多美味,而是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关爱,才愿意用同样的善意来作为回报。
三、 要尊重孩子的心灵
尊重别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而任何人的尊严都容不得他人侵犯。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的自尊心却极高,老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的喜悦。当他们得到了内心深处的满足,则会对学习产生更多的兴趣,对自身建立足够的自信,从而增强教师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例如我们班级午睡期间,一位成绩优秀的同学和一位成绩不佳的同学因为争吵而被记录在册,我找到他们两个人认真询问了状况,给以每个人应该受到的批评。在事件的整个处理过程中,我不会因为成绩而对某一方进行偏袒或歧视,而是尊重了他们的人格,同时教导了他们要尊重规则,尊重他人午休的權利。教师是学生们日常接触最多的人,这一角色的行为会给学生们产生无法泯灭的影响,只有用真挚的热情去感化学生,平等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够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德育指导。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必须要通过心灵之间的碰撞,情感层面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们有如沐春风之感,继而由内心深处迸发出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指导个人的行为作风,才能够让学生们真正受到良好德育品德的熏陶,从而更加健康、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学风.21世纪新加坡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与教法改革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87-91.
[2]詹万生.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J].教育研究,2003(1):52.
[3]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0(6):9-13.
作者简介:
罗鹏芝,湖南省耒阳市,湖南省耒阳市公平圩镇中心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