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恩病是一种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及发病部位与肠结核相似,临床上误诊为肠结核,导致误治的患者常见,但误诊为“阑尾炎、结肠肿瘤”并行两次手术治疗的患者,少数罕见。现报告如下。
病历资料
患者,女,36岁。2007年5月20日因“发热、右下腹疼两天”,收入埠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查体:T 37.6℃,P 86次/分,R 20次/分,BP 100/60mmhg青年女性,急性面容,神志清,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反跳痛(+-)余(-)。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g/L,白细1.2×109/L,中性0.71,淋巴0.29,大便常规:黏液便白细胞少许,潜血阴性;尿常规:正常;腹部彩超:阑尾轻度水肿,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急性阑尾炎,在外科行“阑尾摘除术”。术后给予“菌必治、甲硝唑、地塞米松”静脉点滴防治感染,术后腹痛消失,于第7天,切口Ⅰ级愈合出院。出院1周后,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疼,伴腹泻、低热,每天腹泻3~5次,呈黏液便,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在社区卫生院按“手术后肠粘连、肠炎”给“予菌必治、左氧氟沙星、地塞米松”治疗,症状很快好转,但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007年11月5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到市医院就诊,查体:T 37.2℃,P 100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青年女性,慢性消耗病容,心肺(-),腹胀、腹肌紧张,右下腹可触及3×3.5×4大小的包块,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反跳痛(+-)余(-)。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1×109/L,中性0.69淋巴0.31,大便常规:黏液便 白细胞少许OB(+-),潜血阳性;尿常规:正常;腹部彩超:右下腹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①肠梗阻;②结肠肿瘤,住消化外科,急诊行剖腹探查及包块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炎症息肉,住院两周出院。
出院后,患者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1~3次/日,大便呈黏液便,余饮食受凉无关联,在村卫生室给予抗炎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体质及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2008年3月5日到省级医院就诊。请多个消化科专家会诊,经过多次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结果示:非干酪性肉芽肿,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硫唑嘌呤”及抗菌药物治疗,病情逐渐缓解,体质及劳动能力逐渐恢复。
讨 论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在整个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多位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1]。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发病年龄多15~30岁,男女患病率近似。结肠镜及肠道钡餐造影,可见到裂隙状、纵性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呈阶段性分布;病理学改变,主要为轻重不一的局灶性黏膜炎症、淋巴细胞聚集,裂隙样溃疡,全层炎性病变肉芽组织增生等。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抗菌药及免疫制剂:硫唑嘌呤”药物治疗,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瘘管、腹腔脓肿、急性穿孔时须手术治疗。
误诊误治的原因:①临床病例相对较少,其临床表现多样,又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②社区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③社区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如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由于误诊,让患者身体、心理、經济上都造成了很大损失,使社区医生认识到首诊医生重要性,要多学习勤思考,开阔视野,少走弯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病历资料
患者,女,36岁。2007年5月20日因“发热、右下腹疼两天”,收入埠村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查体:T 37.6℃,P 86次/分,R 20次/分,BP 100/60mmhg青年女性,急性面容,神志清,精神欠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86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反跳痛(+-)余(-)。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6×1012/L,血红蛋白110g/L,白细1.2×109/L,中性0.71,淋巴0.29,大便常规:黏液便白细胞少许,潜血阴性;尿常规:正常;腹部彩超:阑尾轻度水肿,肝胆胰脾未见异常,子宫附件未见异常,初步诊断:急性阑尾炎,在外科行“阑尾摘除术”。术后给予“菌必治、甲硝唑、地塞米松”静脉点滴防治感染,术后腹痛消失,于第7天,切口Ⅰ级愈合出院。出院1周后,出现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隐疼,伴腹泻、低热,每天腹泻3~5次,呈黏液便,无脓血便,无里急后重感,在社区卫生院按“手术后肠粘连、肠炎”给“予菌必治、左氧氟沙星、地塞米松”治疗,症状很快好转,但腹痛、腹泻,反复发作。2007年11月5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伴恶心、呕吐、腹胀,到市医院就诊,查体:T 37.2℃,P 100次/分,R 20次/分,BP 110/70mmhg青年女性,慢性消耗病容,心肺(-),腹胀、腹肌紧张,右下腹可触及3×3.5×4大小的包块,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亢进,右下腹(阑尾区)压痛、反跳痛(+-)余(-)。辅助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90g/L,白细胞1.1×109/L,中性0.69淋巴0.31,大便常规:黏液便 白细胞少许OB(+-),潜血阳性;尿常规:正常;腹部彩超:右下腹占位性病变。初步诊断:①肠梗阻;②结肠肿瘤,住消化外科,急诊行剖腹探查及包块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炎症息肉,住院两周出院。
出院后,患者出现间歇性腹痛、腹泻,1~3次/日,大便呈黏液便,余饮食受凉无关联,在村卫生室给予抗炎治疗。但病情反复发作,导致患者体质及劳动能力逐渐下降,在社区医生的建议下,2008年3月5日到省级医院就诊。请多个消化科专家会诊,经过多次结肠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病理结果示:非干酪性肉芽肿,最终确诊为“克罗恩病”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及免疫制剂:硫唑嘌呤”及抗菌药物治疗,病情逐渐缓解,体质及劳动能力逐渐恢复。
讨 论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在整个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病,多位于末端回肠和右半结肠,临床上以腹痛、腹泻、体重下降、腹块、瘘管形成和肠梗阻为特点,可伴有发热等全身表现以及关节、皮肤、眼、口腔黏膜等肠外损害[1]。本病有终生复发倾向,重症患者迁延不愈,预后不良,发病年龄多15~30岁,男女患病率近似。结肠镜及肠道钡餐造影,可见到裂隙状、纵性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呈阶段性分布;病理学改变,主要为轻重不一的局灶性黏膜炎症、淋巴细胞聚集,裂隙样溃疡,全层炎性病变肉芽组织增生等。治疗以“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抗菌药及免疫制剂:硫唑嘌呤”药物治疗,并发完全性肠梗阻、瘘管、腹腔脓肿、急性穿孔时须手术治疗。
误诊误治的原因:①临床病例相对较少,其临床表现多样,又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②社区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③社区医院缺乏必要的检查手段,如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由于误诊,让患者身体、心理、經济上都造成了很大损失,使社区医生认识到首诊医生重要性,要多学习勤思考,开阔视野,少走弯路,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