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情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自我国实施新课程改革政策之后,在进一步加大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力度的同时,亦对课堂审美情趣的教学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据此,以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为例,对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以下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情趣;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价值导向,因此,与“审美情趣”的内涵有着诸多不谋而合的相同之处。由此可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优势所在。以下,笔者通分别通过对语文教学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审美情趣一项深入的剖析作为文章阐发的切入点,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趣审美层次进行大致的总结和归纳。
一、 创设情境拓展,启发学生意境审美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文本当中,作者通过某一个主题作为出发点,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自己所写作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特定情境,深刻表达着作者个人方面对一切“美”感的认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意境美”进行感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过程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通过其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优势对情境进行創设,从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当中,为进一步的教学作出良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便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展开了以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体验意境审美的课堂教学。如:文中有一段对于阿炳创作《二泉映月》起因的描述:“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自己坎坷的经历……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对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搜集播放了一些相关影视资料的视频片段和图片,将阿炳曾经如何经历苦难,如何跟随师傅练习二胡,在泉边听淙淙的流水声等都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视频画面的代入能够产生对阿炳一生感同身受的体会,由此,便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意境的审美感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 剖析解读拓展,培养学生语言审美
语言美是语文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优秀的文学文本,除了其在思想性方面的高度之外,所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便是写作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的“美”能够代表写作者在思维、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审美,对于积累学生的审美观念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剖析解读的方式,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美之所在,进而推进审美情趣教学的渗透。
例如: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便指导学生们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剖析文章语言,对语言的审美展开了教学。如:文章对三亚干净的描写“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这一句,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组织,便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画面;或者:“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作者又将海滩上的沙像照片一般的用文字描绘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对这些语言词汇的剖析,笔者分别用了照片对比文字,以及指导学生尝试用其他语言文字替换文中语言对比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原文文字在组合上的“美”,在整体上的“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情趣。
三、 写作背景拓展,强化学生情感审美
每一篇文学文本的创作,都会有其本身的写作动机存在,如此,才能促使写作者进行更好地写作,此即为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往往潜藏着比之于作者所写作的文本内容当中更多的作者真实情感意图,是作者进行情感、思想表达的初衷所在,表达着作者对“美”的高尚追求和向往。故而,有鉴于此,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质,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挖掘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隐藏在内的“情感美”,帮助课堂审美情趣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例如: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为例,此文描绘的是肖邦客居他国,在弥留之际嘱咐亲人一定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安葬的故事,表达了他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对此,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去感受肖邦此举所隐含的感人情感,笔者向学生们讲述了1772年至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历史背景。这次瓜分的主要目的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威慑普鲁士王国和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而进行的势力扩张。由于彼时波兰物理保卫自身国土,加之外国军力的驻扎,因此波兰国会不得已承认了此次瓜分行为。而肖邦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迫离开祖国……学生们在对文章的阅读之余又通过联系这一历史背景渊源,于是进一步理解了肖邦客居异乡的不得已心情,以及为何要在临死之前嘱咐将自己的心脏待会故国的美好爱国情感。如此,便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审美倾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情感的审美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应深刻结合实际,并善于从多个视角出发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能够做出适时地调整,如此,才能促使教学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婷.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意识[J].当代教研论丛,2018(7).
[2]陈少莲,姜开杰.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作者简介:
陈松,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齐心盐井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审美情趣;课堂教学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价值导向,因此,与“审美情趣”的内涵有着诸多不谋而合的相同之处。由此可见,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有着良好的优势所在。以下,笔者通分别通过对语文教学特征的分析,以及对审美情趣一项深入的剖析作为文章阐发的切入点,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如何有效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情趣审美层次进行大致的总结和归纳。
一、 创设情境拓展,启发学生意境审美
所谓意境,是指文学文本当中,作者通过某一个主题作为出发点,利用自己的语文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为自己所写作的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特定情境,深刻表达着作者个人方面对一切“美”感的认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对“意境美”进行感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过程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把握,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辅助,通过其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优势对情境进行創设,从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当中,为进一步的教学作出良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一文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便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辅助,展开了以情境创设来引导学生体验意境审美的课堂教学。如:文中有一段对于阿炳创作《二泉映月》起因的描述:“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他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自己坎坷的经历……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对此,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搜集播放了一些相关影视资料的视频片段和图片,将阿炳曾经如何经历苦难,如何跟随师傅练习二胡,在泉边听淙淙的流水声等都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们通过视频画面的代入能够产生对阿炳一生感同身受的体会,由此,便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意境的审美感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 剖析解读拓展,培养学生语言审美
语言美是语文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篇优秀的文学文本,除了其在思想性方面的高度之外,所必备的基础条件之一便是写作语言的组合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语言的“美”能够代表写作者在思维、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审美,对于积累学生的审美观念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剖析解读的方式,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体验语言美之所在,进而推进审美情趣教学的渗透。
例如:以《三亚落日》一文的教学为例,笔者便指导学生们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剖析文章语言,对语言的审美展开了教学。如:文章对三亚干净的描写“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融成一体,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真让人担心洁白的翅尖会被海水蘸蓝了”这一句,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组织,便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的画面;或者:“海滩上玉屑银末般的细沙,金灿灿亮闪闪的……”,作者又将海滩上的沙像照片一般的用文字描绘呈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对这些语言词汇的剖析,笔者分别用了照片对比文字,以及指导学生尝试用其他语言文字替换文中语言对比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凸显了原文文字在组合上的“美”,在整体上的“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审美情趣。
三、 写作背景拓展,强化学生情感审美
每一篇文学文本的创作,都会有其本身的写作动机存在,如此,才能促使写作者进行更好地写作,此即为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往往潜藏着比之于作者所写作的文本内容当中更多的作者真实情感意图,是作者进行情感、思想表达的初衷所在,表达着作者对“美”的高尚追求和向往。故而,有鉴于此,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质,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对文本创作背景的挖掘引导学生去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隐藏在内的“情感美”,帮助课堂审美情趣的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例如: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为例,此文描绘的是肖邦客居他国,在弥留之际嘱咐亲人一定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安葬的故事,表达了他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对此,为了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去感受肖邦此举所隐含的感人情感,笔者向学生们讲述了1772年至1795年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第一次瓜分波兰的历史背景。这次瓜分的主要目的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威慑普鲁士王国和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而进行的势力扩张。由于彼时波兰物理保卫自身国土,加之外国军力的驻扎,因此波兰国会不得已承认了此次瓜分行为。而肖邦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迫离开祖国……学生们在对文章的阅读之余又通过联系这一历史背景渊源,于是进一步理解了肖邦客居异乡的不得已心情,以及为何要在临死之前嘱咐将自己的心脏待会故国的美好爱国情感。如此,便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在情感上的审美倾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情感的审美价值观念。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我们应深刻结合实际,并善于从多个视角出发去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能够做出适时地调整,如此,才能促使教学目标得到顺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婷.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意识[J].当代教研论丛,2018(7).
[2]陈少莲,姜开杰.浅析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开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8(14).
作者简介:
陈松,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齐心盐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