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古籍记载来看,槐、柳、榆和梧桐最受古人青睐。这些树木不仅很常见,且非名贵树种,为什么古人特别喜欢?原来它们都有特别的象征,都是古人眼里的吉祥树……
槐树在先秦时已为官方选定之绿化树种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成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
但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代。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迁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下,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一说。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在东汉时被视为去病消灾之神树
在中国原产树木中,柳树是阳春三月最夺风景的树木。“柳暗花明”“桃红柳绿”这类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以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玉净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去病消灾。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当时唐代都城广植柳树,每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便柳絮飞舞。
榆树市古代最具救荒性能之树种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黃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梧桐在古代被视为“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又名“青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日‘焦尾琴’。”琴的别称“焦桐”即由此而来。
《风俗通义》所谓“孙枝”,就是梧桐的枝干,为什么有这一叫法?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这样解释:“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显然,梧桐被视为“宜子孙”的吉祥树,正是古人特别喜欢梧桐树的缘由!选自《文摘报》,有删减
槐树在先秦时已为官方选定之绿化树种
俗话说,“门前有槐,升官发财。”虽然这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古人为图个吉利,不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百姓,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成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槐树还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故槐树又有“宫槐”的别称。此外,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
但槐树真正被赋予感情寄托是在明代。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迁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下,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一说。槐树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柳树在东汉时被视为去病消灾之神树
在中国原产树木中,柳树是阳春三月最夺风景的树木。“柳暗花明”“桃红柳绿”这类歌咏春天的词语中,总少不了“柳”。
东汉时,佛教传人中国以后,柳树成了民间吉祥之物。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玉净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去病消灾。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当时唐代都城广植柳树,每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便柳絮飞舞。
榆树市古代最具救荒性能之树种
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黃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了。先秦时人们已发现榆树的救荒功能。《神农本草经》称,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将之与“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因为榆树有这些特殊用途,所以古时家家不忘栽上几棵榆树。
“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梧桐在古代被视为“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又名“青桐”,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所以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梧桐木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因为这个原因,梧桐平添了一份高贵与高雅。《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日‘焦尾琴’。”琴的别称“焦桐”即由此而来。
《风俗通义》所谓“孙枝”,就是梧桐的枝干,为什么有这一叫法?明代杨慎《丹铅总录》这样解释:“凡木本实而末虚,惟桐反之。试取其小枝削之,皆坚实如蜡,而其本皆虚。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显然,梧桐被视为“宜子孙”的吉祥树,正是古人特别喜欢梧桐树的缘由!选自《文摘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