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用积累,读懂文本。文言文阅读重在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文言文欣赏。阅读欣赏任何一篇文言文,前提必须是先读懂文本,而读懂文本的前提则又必须是读懂文本中的关键(常见)的虚、实词。《红姑娘》一文中的“间”“启”“延”“诸”“怪”等字,我们都可以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赵普》《桃花源记》《愚公移山》《陈涉世家》等课文中找出相应的“间或”“打开”“邀请”“之于”“以……为怪”等注解。与之类似的还有诸如“凡”“往往”“素”“乃”“惟”“贻”“方”“但”“徙”“去”等词。同学们如果能把课本中的这些词牢牢掌握并熟练运用,读懂《红姑娘》便显得非常容易。因此,同学们在阅读欣赏文言文时,如果能关注所学文言字词句知识的积累和迁移,便能够最大程度地消除文言文阅读的障碍,读懂文言文便不再是多大的难事。
统观全文,理清脉络。文章主要是围绕狐女红姑娘和步军校赫色来写的,写的是狐女红姑娘为报答赫色三十年前救自己一命而尽力“尽孝”,最后又不得不“父女”分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狐女红姑娘的住所、外貌、得名原因和为人品行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狐女红姑娘与赫色交往的几个片段。第三部分主要交代红姑娘和赫色的分别缘由。第四部分则是补充交代赫色解救红姑娘的经过。
关注方法,分析形象。从全文看,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来塑造红姑娘和赫色的人物形象。这里笔者就以红姑娘为例,来略谈本文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于侧面烘托来刻画红姑娘形象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头写红姑娘以及红姑娘与赫色初见面时仅用“红衫翠裙,年可十六七,艳丽绝伦”和“五色并驰,不可殫形”二十一个字正面简括了红姑娘的美,红姑娘到底美到何种程度,作者没有细描,可是从“守城兵”的“罔不狂惑失志”和“儇薄少年”借酒“薄言往挑”等举动来看,读者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想象出红姑娘的外在美。面对“儇薄少年”的“薄言往挑”,红姑娘不但娇言呵斥,并且略施惩戒,并在“儇薄少年”“哀恳悔过”后适可而止,这不仅反映出红姑娘“可远观”的超凡脱俗的外在美,而且显示出红姑娘纯洁自爱、善良仁慈“不可亵玩”的内在美。而“事毕,已皆失去矣”“校次子为护军,闻女美,潜上城至值所,从窗隙窃窥,竟无所见,但翁一人自言自笑自饮而已。”“校酒后,偶匿其玉斝,归家旋失。果有急需,女必周以巨金,则尽朱提也”等细节,则又表明红姑娘是一位明礼仪、懂进退、识大体的好姑娘,她深知不能因为自己的报恩之为而滋长赫色次子的色心和赫色的贪心,以至于好心做了坏事。十余年来,赫色“每心有所欲,未发,女已先知,无不咄嗟立办”。从红姑娘的种种举止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姑娘对赫色的诚心、孝心、细心、贴心和恒心。再联系文中的“授校以导引之术,行之颇效”“泫然惨泣”等方面的刻画,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怜(怜爱)的美女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联系背景,把握主旨。我们知道,受晚明传奇风韵的影响,清朝文言怪异小说流行,到清初及嘉庆年间,《聊斋志异》达到了清代文言小说的巅峰。而和邦额的《夜谭随录》也是当时聊斋体中的佼佼者。和邦额出身于满清官宦之家,自己又曾做过县令,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与一直处于生活底层的蒲松龄大不一样,他的眼界、胸襟等应当还在蒲松龄之上。因此,《夜谭随录》虽说是摹仿《聊斋志异》谈狐说鬼,但是在表达的主题方面却有很大差别。蒲松龄笔下的美丽狐女大多为爱情故事的主角,故事大多难脱“男主角救狐——狐化女嫁之——狐助男主角成功”的叙事程式,而和邦额《夜谭随录》则喜欢写不以狐媚惑人、酬恩报德,不以贫病相嫌、品德高尚的“义狐”。《红姑娘》无疑可以作为和邦额这种写作模式的代表篇目。丰富的人生阅历,坎坷的人生道路,让和邦额更多地看到世态的炎凉、人间的不平。很显然,《红姑娘》在正面赞美红姑娘“美丽而不妖媚”“知恩图报”等优秀品质的同时,更是委婉曲折地对当时社会“受恩不知报”“施恩必图报”的丑陋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这也正是《红姑娘》的主旨所在。
统观全文,理清脉络。文章主要是围绕狐女红姑娘和步军校赫色来写的,写的是狐女红姑娘为报答赫色三十年前救自己一命而尽力“尽孝”,最后又不得不“父女”分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狐女红姑娘的住所、外貌、得名原因和为人品行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狐女红姑娘与赫色交往的几个片段。第三部分主要交代红姑娘和赫色的分别缘由。第四部分则是补充交代赫色解救红姑娘的经过。
关注方法,分析形象。从全文看,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来塑造红姑娘和赫色的人物形象。这里笔者就以红姑娘为例,来略谈本文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基础上侧重于侧面烘托来刻画红姑娘形象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头写红姑娘以及红姑娘与赫色初见面时仅用“红衫翠裙,年可十六七,艳丽绝伦”和“五色并驰,不可殫形”二十一个字正面简括了红姑娘的美,红姑娘到底美到何种程度,作者没有细描,可是从“守城兵”的“罔不狂惑失志”和“儇薄少年”借酒“薄言往挑”等举动来看,读者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去想象出红姑娘的外在美。面对“儇薄少年”的“薄言往挑”,红姑娘不但娇言呵斥,并且略施惩戒,并在“儇薄少年”“哀恳悔过”后适可而止,这不仅反映出红姑娘“可远观”的超凡脱俗的外在美,而且显示出红姑娘纯洁自爱、善良仁慈“不可亵玩”的内在美。而“事毕,已皆失去矣”“校次子为护军,闻女美,潜上城至值所,从窗隙窃窥,竟无所见,但翁一人自言自笑自饮而已。”“校酒后,偶匿其玉斝,归家旋失。果有急需,女必周以巨金,则尽朱提也”等细节,则又表明红姑娘是一位明礼仪、懂进退、识大体的好姑娘,她深知不能因为自己的报恩之为而滋长赫色次子的色心和赫色的贪心,以至于好心做了坏事。十余年来,赫色“每心有所欲,未发,女已先知,无不咄嗟立办”。从红姑娘的种种举止言谈中,我们可以看出红姑娘对赫色的诚心、孝心、细心、贴心和恒心。再联系文中的“授校以导引之术,行之颇效”“泫然惨泣”等方面的刻画,一个可亲、可爱、可敬、可怜(怜爱)的美女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联系背景,把握主旨。我们知道,受晚明传奇风韵的影响,清朝文言怪异小说流行,到清初及嘉庆年间,《聊斋志异》达到了清代文言小说的巅峰。而和邦额的《夜谭随录》也是当时聊斋体中的佼佼者。和邦额出身于满清官宦之家,自己又曾做过县令,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与一直处于生活底层的蒲松龄大不一样,他的眼界、胸襟等应当还在蒲松龄之上。因此,《夜谭随录》虽说是摹仿《聊斋志异》谈狐说鬼,但是在表达的主题方面却有很大差别。蒲松龄笔下的美丽狐女大多为爱情故事的主角,故事大多难脱“男主角救狐——狐化女嫁之——狐助男主角成功”的叙事程式,而和邦额《夜谭随录》则喜欢写不以狐媚惑人、酬恩报德,不以贫病相嫌、品德高尚的“义狐”。《红姑娘》无疑可以作为和邦额这种写作模式的代表篇目。丰富的人生阅历,坎坷的人生道路,让和邦额更多地看到世态的炎凉、人间的不平。很显然,《红姑娘》在正面赞美红姑娘“美丽而不妖媚”“知恩图报”等优秀品质的同时,更是委婉曲折地对当时社会“受恩不知报”“施恩必图报”的丑陋现实进行了无情的针砭。这也正是《红姑娘》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