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四位一体”创新型特色育人模式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l5201314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汉大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来,一直在探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道路。“四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的提出,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实务型学位论文等培养环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能力有机结合,探索出了新型特色育人模式。
  [关键词]专业学位;四位一体;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1-0239-03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突出、更加迫切。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趋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武汉大学一向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2009年作为教育部首批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开始招收应届本科生攻读全日制专业学位,同年学校专门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处,统筹管理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2010年教育部开展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武汉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参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并在专业学位点建设、培养模式、导师遴选、管理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 号),就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5年教育部批准了12所部属高校、3个地方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3个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武汉大学再次成为试点单位。此次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深化综合改革,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举措,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的更大的突破。武汉大学根据此次深化改革的目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培养模式、评价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四位一体”新的育人理念,实现了新的突破,积累了一定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武汉大学现有图书情报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硕士(23个工程领域)等32个专业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比例逐年提高,现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专业学位培养仍旧面临着一些问题:招生生源质量不高,接收推免生人数偏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等与学术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基本相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授予条件不明晰等。
  生源质量有待提高。招生质量的好坏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社会上的认同感还没有学术学位研究生高,所以在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中有不情愿但又不得已报考的,有在招生录取过程中调剂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中推免生的比例更低、人数更少,甚至部分专业接收不到推免生。
  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不匹配。全日制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还不能真正的分开。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基本重合,并未明显区分培养目标中明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应用、学术学位研究生侧重学术研究”;在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与实际生产单位进行联合培養或在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进行实践环节培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不能达到。
  学位授予条件不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应用型培养,但其考核指标模糊,因此实际操作中还是侧重学术研究。
  总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环节都存在着与国家经济发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不相符的环节,需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来探索一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新路。
  二、“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构建
  武汉大学在借鉴研究国内外知名高校相关学科培养和本校自身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的基础上,对培养目标确立、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运行、学位论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出具有特色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措施 ——“四位一体”育人模式,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围绕“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圆心,以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实务型论文为半径,以夯实职业基础知识、提高职业能力和拓展职业实践为圆周,围绕圆心不动摇,不断拓展半径,为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而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能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服务。
  “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大力推进案例课程的开课比例,所有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要求参加行业前沿讲座;通过认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提升职业能力,将职业资格认定作为实习实践环节计入实践学分;实务型学位论文的撰写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完成由实践到理论的提升。
  (一)课程设置与职业基础有机衔接
  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在研究生培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其直接影响着研究生专业基础的宽广度和研究潜力的发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应该注重实践性,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实践性、强调实际动手能力等进行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开始进行探索的,为了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武汉大学加大了课程体系建设力度,鼓励案例教学、增设行业前沿讲座,实现课程设置与职业基础的有机衔接。
  逐步完善案例库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中案例教学的比例应该占整个专业课程的重要部分,有的专业甚至所有的专业学位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同时进行实践技能实训。这种理论结合实际的做法能更充分、更深入地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体会实际工况。由试点专业开始实施加大案例课程的比例,逐步完善各专业及工程领域的案例库建设。在逐步完善自身案例库建设的基础上,还需实现与国内外同专业及工程领域其他案例库资源共享。   增设行业前沿讲座。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学知识应时刻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性,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学者专家、国内行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开设行业前沿讲座。这样做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行业内最前沿、最具创新性的知识点带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学者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主讲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法的同时,还可以介绍单位的用人招聘信息,让学生了解单位,同时也起到就业引导的作用。案例教学比例的增加、行业前沿讲座的增设,目的都在于让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就能与行业实际相接触,夯实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基础。
  (二)实习实践向职业能力有机过渡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是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在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实习实践环节,既能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增强学生的任职能力。武汉大学通过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实践的过程管理,建立并推行实践学分制度,将实习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
  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體的合作培养模式,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全校23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建立学习实践基地100余个。
  加强实习实践过程管理,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全方位管理模式,通过“题目-导师-基地(单位)-学校”全过程管理,进行质量控制。实习实践基地提出选题,研究生结合指导教师的指导选择题目到相应的基地或者单位实习,实习后将总结报告交回学校。实现带着问题出发、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总结经验的全过程管理。
  建立创新实践学分制度,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将研究生在创新实践中解决企业难题所做出的贡献、获得的发明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创新实践学分的模式,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获取创新学分。
  试点职业任职资格认定,在英语翻译专业等进行试点,将职业任职资格认定过程中实务考试内容纳入实践环节,进一步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对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学位论文与行业实践有机结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侧重于实务型,主要考察研究生工程或管理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这要求学生在行业实践中找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实务型学位论文规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实务型学位论文的定题、开题、撰写都需要兼职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双指导。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更多是面向生产实际,通过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增强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促进理论研究和工程实际的结合;学生亦可根据将来所从事的职业选择论文题目,力求对本专业的某一传统理论、方法做一些改进或阐述,强调实践价值。论文研究要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文学艺术作品等形式。
  三、“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的主要成效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在于让试点高校能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四位一体”育人模式经过两年的试点、总结和提高,在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一)课程建设成果丰硕
  “四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的课程设置满足了针对不同类型培养目标的研究生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课程适应时代发展、关注前沿、注重实用、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课程建设是一项投入多但是见效比较慢的基础性工作,武汉大学在以往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课程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资金投入和制度制定方面都给予极大的支持,因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案例教学多次获奖。案例教学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手段,案例库建设是各专业学位类别建设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必要途径。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案例教学库的建设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由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发起举办的全国金融硕士教学案例大赛,面向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征集优秀教学案例,武汉大学提交的案例获优秀奖;由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发起举办的全国MBA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大赛,面向全国MBA培养院校征集优秀教学案例,武汉大学提交的教学案例获得优秀奖;由全国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面向全国会计硕士培养院校组织开展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中,武汉大学提交的教学案例获得优秀奖。更有一批优秀的案例教学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
  入选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武汉大学不断推进混合式教学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堂上的应用,并成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选的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
  (二)创新实践内容丰富
  创新实践活动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提升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开展。
  搭建创新创业综合孵化基地。为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创新创业,学校搭建了大型综合孵化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突破了传统教学实践活动模式,在科技创新、创业指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着重培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创新创活动方面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帮助他们积累创业经验,从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
  建立创新创业活动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创业扶持基金、出台了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对参加国际学术科技创新、国家部委及其下设机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性行业协会等主办的学科竞赛给予支持及奖励,并积极鼓励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大型创新创业综合孵化基地的搭建、创新实践活动激励机制的建立,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成果更加丰硕。在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国际多媒体大数据会议技术挑战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SuperMap杯全国高校GIS大赛、全国网络舆情音视频分析技术邀请赛等国际性、全国性赛事中摘金夺银。
  (三)建设示范型实习实践基地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必要支撑条件。示范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在现有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的,包括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校级研究生示范型实习实践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所在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科研训练场所、设施以及经费支持,为研究生创造自由、宽松的研究环境;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依托高校校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一定发明专利等应用型学科为主的企业提供智力支持;校级实习实践基地遵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选择部分行(企)业开展联合培养,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新建一批省级研究生工作站、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校级实习实践基地。每学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践活动在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20多名学生获得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评选的先进实习实践个人,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取得几十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多名学生因在实习实践中表现优秀,直接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
  经过近两年的试点,“四位一体”育人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培养等环节都取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了1∶1,生源质量逐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学分申请获批数量大幅增高,实践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务型学位论文占比稳步提高,已总结提炼出具有行业特点的实务型论文拟写标准。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扬,马永红.世界一流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以三所香港高校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81-88.
  [2] 劉军伟,刘静,吕勇,胡霞敏.以“三双-三融”模式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武汉科技大学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9):25-30.
  [3] 王营,王婷,杨晓.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J].时代教育,2012(11):48.
  [责任编辑:陈明]
其他文献
[摘 要]为适应时代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应用技术及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双创”建设背景,对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从科学构建课程体系、优化专业建设规划、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环节,加强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开展各类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这对高校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期刊
[摘 要]电商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同时给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就业率不高、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较高、就业区域的选择相对集中、实践能力不强、多数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未选择专业对口工作及毕业生就业需求多元化的情况。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助力学生职业发展;构建就业指导精准帮扶体系,实施全程化就业
期刊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部署中,赋予了财政“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相应的,财政学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本文通过对国内11所财经类高校财政学类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方向、招生规模、师资结构、专业建设特色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国内财经院校财政学类专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和教学实践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财政学类专
期刊
[摘 要]本科教学改革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历史学专业亦不例外。不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各具特点,也成为各个院校学科特色形成的重要来源。宁夏为回族聚居之地,回族历史与文化亦为宁夏大学的特色学科之一。亦因此,中国回族史被设定为历史学本科选修课程之一,也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一门重要课程。我们以这门课程为平台,力图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把诸多的教学新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当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研
期刊
[摘 要]对于理论上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转专业政策的作用,许多文献中都有定性的分析,但是在定量研究方面,尤其是对转专业政策能否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方面,相关研究比较少见。本文通过对大学学业成绩与学生转专业选择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转专业的选择与学生的大一年级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转专业后的二至四年级的学业成绩没有显著相关。这一结果显示,在转专业之前,获得转专业的机会对学生学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校企合作协议过于简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管理不规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太少,学校与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单一、广域合作项目太少等问题,根据省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华立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总结并探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经验:签订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明确校
期刊
[摘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举措。采用三维度研究模式,为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自身素质、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展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探索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业教育;
期刊
[摘 要]本文旨在了解南昌航空大学本科生的阅读现状及其特点,为今后本校的阅读推广工作提供有效的意见、建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是以班级为单位,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全班调研,二是在班上抽取四人调研。班级抽取是由计算机根据每班人数进行等距抽样产生。文中结合调查数据力图从不同学科、不同性别、不同年级来分析南昌航空大学本科生的阅读状况,我们希望从数据分析中求同存异提出相应的阅读推广措施。本次
期刊
[摘 要] 本文基于“U-S合作”模式,针对生物专业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U-S合作”教育实习指导共同体的构成,并设计了生物专业师范生顶岗教育实习前和教育实习中的“U-S合作”指导程序的具体流程。  [关键词]U-S合作;顶岗教育实习;指导程序;生物专业师范生  [中图分類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052-0
期刊
[摘 要]为适应学科大类招生政策,地基处理教学学时由原来的50学时减少到32学时,而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低碳、高效的地基处理技术越来越重要,其直接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下工程建设的成败。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岩土与隧道工程)本科专业为例,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办法,即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掌握分析问
期刊